婺源(二)
东游西逛
婺源(二)
“只见青山浓翠、绿水圆环,草树光辉,鸟兽肥润。”这是江西籍的戏曲大师汤显祖在《南柯记》中的景色描写,不晓得他是否曾经到过婺源,但用在清明前后的婺源景观实在是恰当的很。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婺源的那些村庄人家。真的“但有人家所在,园池整洁、檐宇森齐”吗?我还想在行走中看看这些村庄聚落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的规划布局,所以看到安排有李坑这个村子时,就知道这个愿望算是实现了。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说的是徽州这块地方山多,依赖于农耕是无法生存的,人们为了谋生便从小出去讨生活。因此从明代后期开始徽州商人的足迹就在江浙一代多了起来,直到清代前期形成徽商这样一个群体。发达后的徽商把挣来的钱带回家乡。而于传统的农耕社会来说,置地盖房是发达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徽商能推动全国的经济,却无力改变徽州的不利的农耕条件,由于无法在徽州购置大量的土地,于是把资金流向建筑及其装饰上。
自家的房舍是要盖的。从风水角度讲,居室的大小要和居住的人数匹配,居室院落大而人少,在气场上就会不足。徽商家庭的男子都常年在外边,守家的多是妇幼老人,所以徽州建筑的民居都不大。徽州民居体量偏小的另一个原因我认为还是与场地限制相关,只好“螺蛳壳里做道场”。其次是公共建筑,修桥补路、建一座水碾、挖一口井,牌坊、路亭,乃至翻修祠堂、设立学塾、扩大庙宇这些公共性质的建筑,其资金无不来源于代代外出学业有成者和经商发达者的出资。
当然,这其中的村落布置是需要有人来规划和设计。谁来完成?-----堪舆师,通俗但不准确的说,就是风水先生。建国以来,在建筑学领域曾经一度抹煞古代堪舆的作用,认为那是封建糟粕和迷信,即便是今天的多数建筑学科里边对堪舆之学也是遮遮掩掩。但就我粗浅理解,堪舆之学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人类为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在建筑领域逐步形成的一门学问。有可能在使用和发展中有部分地被歪曲和误解了,一直延误到今,以至人们以讹传讹,将风水之学列入到旁门左道。殊不知今天我们在建筑规划中仍然遵守着许多这些“旁门左道”,比如中国建筑多数都面南背北,村落选址背山面水……而这些风水之说却被证明是完全符合建筑所在地地形、气候和季节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建国后,我们好多所谓正确的判断,都并非建立在完全理解的前提下,而是形成于完全不懂的基础上,所谓“无知者胆最大”。
根据《中国风水》统计,明清时代风水名家二十六人,其中徽州籍十二人,而婺源占其九。可想堪舆风水对徽州各县邑村落和建筑的影像之大。婺源李坑村落建筑便是堪舆风水的一个代表。
沿着乡间小道南行大约三四百米就听见水声从远处传来,溪水是被约束在河床里边了,但仍看得出时不时出现的落差,那声音便是从落差的溪流中发出来的。从看到溪流起进村的路便是逆流而上了。远处是片片的黄色,那菜花似乎也奇怪了,越是大太阳天它越鲜艳,鲜得夺目、艳得耀眼,乃至都不敢放眼四望,于是只好收起眼光,近处田畴里隐约看到各种建筑,那个耸立两条道路之中的应该是文昌阁,在远处隐隐绰绰的似乎是座庙宇。近处荷塘里残存着荷花的枯枝败叶,想必听了一冬天的雨声之后它们都累了,李坑的冬天有雨吗?要不可真辜负了“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样的诗句。越往村里走溪水似乎越湍急,发出了咕咕的声响。我一下想到我们已经到了李坑的“水口”位置。“水口”是村庄的出入要塞,因此位置非常重要,水口左右应该有山脉。环顾左右,确实两边海拔像是山头。两个山头像是两座大门,屏蔽住溪流之外通往村庄的道路。溪流上布满了等待游人乘坐的小舟,再怎么弄也没有那种小桥流水的诗意,这里过于喧阗,没了幽静的韵致。
仔细想来,溪流的整体方向是东南流向西北的,那么村庄就应该在溪流的北岸上,村庄再往北肯定有山脉了,这符合了风水里的山水之说,堪舆上说“水西流必富”村庄必然在水流的东南方向。生命的存在依赖于水,因此古今中外历史悠久的大小城池村落几乎都是选择在河流两岸,而选择在山的南坡聚合村落主要是冬天多西北风,西北边海拔高的山脉遮挡住了再远处吹来的寒流。李坑村落的布局确实也是这样。难道这种堪舆风水也算是迷信吗?
按照1985年的记载,李坑村居家不足二百户,人口不到千人。所以并不是个大村。但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眼前立足村中的到处是人,也分不清谁是外来游客、谁是本村居民。溪流北岸应该是当年村子的主要道路,硬化得非常好,可想当年徽商花了多大功夫来完成这些。路边的房舍透出古老的气息,那种气息是近几年仿古建筑所没有的,就像老木器或老瓷器的包浆,只有靠年份的淘洗涤荡才会产生,更像陈年普洱或红酒的味道,依托的仍然是时间积淀,人为速成是不行的。我似乎找到刚才在江村闲逛时那种懒散惰性的原因了,那个村子不过是个新的仿古建筑,最多夹带些不足年份的民国气息。
村中都是人,游人如织般沿着溪流北边街道东进,眼前一座路边亭,我清楚地看到写着“申明亭”,这应该是个地标性建筑了。亭子是公用的,古代时避风躲雨、现代了更具有了张榜公布的功能。坐在亭中的老人眼神和目光都很闲散,那他们肯定是村民了,行色匆匆的游人是不会在这里太久留的。闲散的眼神不时落在游人身上,偶尔间也能发现游人的眼神也落在他们身上,这种情景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那首小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申明亭中的老人和沿路的游客在彼此的心目中都互为风景了。
2012年4月12日
入口牌坊
文昌阁
远处的寺庙
水口
马头墙林立
客栈
文章评论
清虞
[ft=#663333,5,楷体_gb2312] 这么晚了还在抒情写游记真是辛苦[/ft][em]e160[/em]
风行水上
美源自于心灵深处,对于美景,绝大多数人是身在其中不觉得美,等有文采之人谈及时才觉得确实如此。
红瘦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 据说这话多过形容徽州女人,意即命苦。 “无知者胆最大”。 我经常用这话来反省自己。但有时无知会帮助我过滤掉许多畏首畏尾,这是种极矛盾心理,而更多时候我更愿倾向于无知或不知,这样一来可以将一些意识里不明形态剔除出去。其实无知更快乐。[em]e128[/em] 不得不说,你简直就是文字界一朵奇葩,文风包罗万象。文字界若没了你,黯淡无光。
弧度
李坑没去成!三清山去没?继续写啊!
绿萝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像我这种人若写游记,最多抒抒情,看似热烈实则空泛。有知识的人就是不一样啊,随便看到什么都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不过你感慨也不少哦,看到哪儿都评论几句,三言两语恰到好处。
笑迎明天
博古通今讲堪舆,今昔对比论婺源。字里行间飘诗意,人物动静绘方圆。李坑村落风水地,溪水潺向西北边。青山翠绿黄花舞,水口古迹落人间。
静湖
一篇游记式的散文,有点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风格[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