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浅言深”很危险!职场当避免过度分享
日记
当我们随意向初认识的、甚至不认识的人讲出一些私密事情时,对方常常会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有时候会躲着你走、不想和你交流。事实上,正是你的过度分享给彼此交往带来了尴尬,小心交浅言深的社交坦率让你变得“很不得体”。
编辑/李双宏 撰文/归宁、戴小蛮
图片提供/TRUNK ARCHIVE
人是有自我界限的。这个界限,有些像人体经络,无法勾画实体的痕迹,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一旦突破就会被察觉。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就会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生活中,总有那样一些人会习惯性地“自来熟”,才认识没几分钟,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卦已经一股脑儿地倾倒出来,倾诉的人觉得再自然不过,听的人却不知所措。那时候,她就已经越线了。这就好比你对着淘宝店铺的店小二,虽然互称“亲”,但大家对各自的内心界限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万一你当真了,开始对店小二聊起自己最近的情感苦恼,恐怕对方会非常无奈地回复个“囧”字,无所置评。
人们的内心世界就像座城堡,而我们自己就是王。但即使是王,也不能做到对内心疆域时时刻刻的全面控制。看上去,电脑上有数不尽的朋友们,可工作太忙,节奏太快,每年见上两三次就算交情不错,你又怎么忍心在有限时间里去说烦恼?关上机、剩下自己,那些无处安放的想法、梦想和情绪,依然需要宣泄。于是,总有那么不设防、柔软、脆弱、敏感的一刻,它们会蜂拥而出。宣泄的对象,却可能是任何人,难免有所谓的交浅言深。
有时候,人们邀请甚至放任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领地,来吧,听我讲,给我建议,让我宣泄。有时候,你说了你的私隐,也期待别人能如你所期待的那样,以同样级别的私隐回应。有时候,你只是单纯地无法忍受人际间的片刻沉默,慌乱之间,那些私密的话题就被扔出来填补空白。还有时候,你直播自己的生活,快乐地收获网络上各种点赞和艳羡,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
这些会造成困扰,你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周围人开始躲着你走。事实上,正是你的过度分享给彼此交往带来了尴尬,对自我界限有足够清醒的认知和判断,避免“交浅言深”,是我们在社交场合表现得体的前提条件之一。好在,觉察到那些时刻出现,恰恰是和自己对话的最好开始。
你要问自己,对着Ta 说完那些话后,我收获了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不以为意甚至有小小的畅快,那只能说,你潜意识里想这么做已经很久了,你有你的理由。但如果感觉惶恐、不可思议、懊悔,那么你就要正视起来,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会对Ta 说出那么私密的话题?我可以分享私密的朋友现在哪里?我的秘密是否会给倾听方造成困扰?在内心世界里,让自己和自己对话,不断地追问、探索。先不问结果,你会从中觉察到成长。那条若隐若现的自我界限,也会渐渐显露行迹。
过度分享之随意倾诉型
Lily最近在与男友闹矛盾,接连几天的吵架使她情绪异常低落,午饭时碰巧遇到了上次朋友饭局上见过一面的Vivian过来打招呼,Lily拉着她聊了近1小时,非常细节地讲述了“我和男友不合适,我要分手”的完整版故事。Vivian一边听一边心情起伏,从最初的受宠若惊到后来的不安:我才认识她这么短的时间,能怎么回复评价呢?
遭遇尴尬: 越分享 你的社交形象越打折
或许你的态度非常坦诚,与对方分享了很多内心感受,但必须承认,这并不是本着构建友谊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分享,而是一种发泄,那个可怜的人其实就是一只垃圾桶。而当你把心里的不满和郁闷一股脑儿倒出去,表面看来是对自己的情绪和健康有莫大帮助,却不知道当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倾诉完毕,听你故事的人其实耐心已经被消耗殆尽:她本来在我心中形象还是挺好的,可她抱怨越久,在我心中的形象就越渺小,这真是一种失望的感觉。
得体度修炼:
倾诉是一种会上瘾的药,一旦你喜欢并依赖于向所有人诉说困难情境,你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就会如“祥林嫂”般,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你真的觉得“天啊,我快要爆发了,我必须找个人说说”,在说之前最好先让舌头在嘴里转7圈,冷静下来后试想一下你分享后最终的真实影响,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同这个人分享这个?我的倾诉能缓解我的焦虑吗,还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了?
事实上,当你看到听众们眼神游移、表情也与你说的内容不合拍,就要告诉自己:最好还是关住嘴巴,或者等待整件事情完全经历了成熟的过程、彻底解决后再说出来。
(全文请见《嘉人》2014年3月刊)
》点击直接阅读完整原文
延伸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