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人的书写(人间草木)

个人日记

图片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做一个农人。我的祖父是农人,我常和他一起走在水田埂上,田埂上种着碧绿的黄豆秧,开着细碎的白花。育苗、插秧、拔草、施肥、收割、给成垛成垛山一样的稻谷脱粒,我都参与过。

        那时候并不觉得累,只觉得人这样勤奋地劳动,土地这样厚待着人的付出,一年四季,在农事的中间,是开不完的果蔬花事,络绎不绝的瓜果成熟,以及一些现在想来,还是温暖如画的人情片段。
 
图片
   
       后来,住校读书。还是想着,考不上学就去做农民。不过,每念及农民,已经不再是那么单纯如画的农家景致,因为读了一点陶渊明和唐诗,多了一点诗情的想像。那时候,就想自己每天过着画中诗里的日子,在别人的眼中,我只是一个农人,可是我自己却能在秧苗的整齐青碧和果树繁花透明,蜜蜂往来中,得到花香一样形而上的欢愉。就是清早的露水打湿了裤脚,也没有愠恼,因为我喜欢赤脚踩在泥土上,清凉洁净从脚底一直传递到心里,那体会最强烈真实的所在。

       再后来,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到更远的地方去为生存辗转流离。那时候,爷爷已经放下了他的水田和菜园,果树和孙女,到另一个世界种碧。我一面在城市中工作,一面厌弃着一样一样,和自己心中的那一切真实、美好毫不相干的人事,一面珍藏起美丽的琐事之忆。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有一天,我不再做不喜欢的事,不再勉强自己应对不喜欢的人。
 
图片

       至于实现这个目标后,再去做什么,没有想过。疲于应付,疲于劳动,机器一样超负荷地运转于所有的工作。这个过程中,也读一些安慰心灵的书,也读一些看似实用的“成功学”之类的书,只是它们总不能真的于我有意义。

      不管漂泊多少年,走过多少地方,总归有一点是没有改变。就是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后代感觉低微,从来没有仰视“高雅”,也不曾轻视平淡,从来没有真正在“高贵”的人那里,领略到高贵,也不曾失望于平淡人群还可遇见着真诚、善良、自尊。

         再后来,终于有时间去体会,远离人群,独自生活。安安静静地看书,在这个过程中,总会不期然地遇到作者所要表述的一个世界,那个他的世界,他的价值观和生命理念。更有一些所谓的潮流、主流思想,潮汐一般涌过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时候,于沙上建塔了。我会在外界的冲击下,去守卫和修缮我的建筑,那是我心灵的住所。
 
图片

        这个小小的塔里,住着我的灵魂。它已经不再轻易受外界的是非观念、审美标准、价值取向影响。

         从前的时候,我不能完全理解庄子“不分美丑”的思想。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人自己的审美之树长起来的时候,别的树,于它只是红尘相望的一种关注,而不是参照对象。自己的这一株树,也并不能成为世间树的参照。

        这个“自己的”是一种亲切,从自己的历史里,从自己所经的故乡风景、故土人情里长起来的。沧海桑田,身边人物千亿,“自己的”属于自己,无可替换,不能抛弃。
 
 图片

          在江南的春天,有声望的教授历数了他给女儿房子、车、好工作后,转而问我“你父亲都给了你什么?”我答“我父亲给了我生命,这是最宝贵的。”

         父母给了我生命,世界给了我无穷的美,我能在这样的生命中,渐渐找到一些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而逝的东西,劳作,建造,生活,这个过程是平淡又充实的。

        再后来,读梭罗,还是农人的温馨朴素。它在我的书架上,好似睡着的一个梦。每回翻动,都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女,从水田埂上,从芥菜花遍开的菜园里,微笑着走过来。

         她问我还记不记得她呢,还记不记得,那些词:劳作、洁净、朴素、温情、自然、沉静、从容。

       其实,我的一生都是农人,不可更换的岂止是血液。
 
图片
 
                                         图、文:网络      编辑:布衣清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