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桃花寂寞红(记萧红)
手机日志
又是春归桃李浓,萧萧苦竹几篁筇?天涯骨寄荒丘冷,故国魂招紫塞空!芳草绵芊新雨绿,烟波浩淼乱云封。乡心一片鹃啼血,十里桃花寂寞红。这是萧军写的《遥奠萧红墓》一诗。
六月底去了一趟哈尔滨,由于时间仓促错过了参观萧红纪念馆和瞻仰她的故居。前两周很凑巧,打开电视刚好cctv6电影频道播出为纪念萧红诞辰百年而作,偏向人物传记型的影片《萧红》。圣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哈尔滨道外区、秋林面包,熟悉的景致吸引和支撑我看完整部影片。
看完电影我不知道该说什么,黄觉和小宋佳是我喜欢的演员,ta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只是演员的形象和真实的二萧形象大有径庭。当然我不反对导演靠帅哥美女来博眼球,只是这种带有人物传纪色彩的影片,人物形象最好比较接近原型,而且要想吸引观众持续关注下去,就不能对历史有太多的偏颇。可惜导演却没有去尊重史实,为了票房焦虑而立意猥琐,结果适得其反,落得票房惨淡的结局。
一百年是很漫长的,萧红虽然只活了30出头,但她却以有形的生命占据了前三十年,而以精神迁延着这后七十年。如果影片拍得成功的话,对后人精神的迁延甚至可以更久远,可惜影片在多地只落个单日的票房就下架了。十里桃花寂寞红,七十年前,一位文坛洛神寂寞地走了,七十年后以她的故事为素材的电影仍旧是寂寞的。
对萧红了解不多,犹豫了很久才决定写这篇文章。如果说导演拍这部影片没做好功课的话,那么我写这篇文章对史实不太了解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我不是研究萧红的学者,我只是一个以异乡客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感情来缅怀这位从哈尔滨走出去的女作家。
学生时代曾看过萧红写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年代久远有点忘记了。去了一趟哈尔滨又重新拾起了《呼兰河传》,可是因为情节压抑,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最后又束之高阁了。我知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呼之欲出的文学作品。萧红生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流浪、漂泊、挣扎的人生经历,还有那创痕累累的情感经历。即使她向往阳光,但还是被黑夜代替了,所以她的作品呈现悲伤灰色的基调也是可以理解的。
俄裔法国画家,艺术理论家康定斯基曾说过:“每一种色彩都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暖的,任何色彩也找不到在红色中所见到的那种强烈的热力。”萧红的文字感伤之后也有坚强,凄惨孤独的经历并没有使她的文字颓废,看似很冷,却有暖的一面。如果以颜色来形容她的作品的话,那应该是“寂寞之红”。时代不同了,如今的我更喜欢看一些乐观激进充满幽默诙谐的文字来充盈自己的生活。虽然现在看不下她的文字,但这并没消减我对这位文坛才女的仰慕和追怀之心。
对于萧红的解读,电影《萧红》更多的将焦点放在她的爱情经历而非文学成就。导演为了满足大众猎奇心理,把萧红和四个男人的情感纠葛作为噱头,用三人同床的巨幅海报来吸引观众走近影院。原本以为会引来万众瞩目,没料到却事与愿违还引来不少萧红学者的愤怒,认为没有深度,太过恶俗。
电影对萧红的第二任丈夫端木蕻良的塑造是最大的败笔,这也是我不能容忍的地方。对这样一个托付终身的男人居然塑造成一个对女人喜欢、心灵猥琐的男人。查了文献资料,才知道端木原来出身富贵人家,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才生。这么一个生性孤傲才华横溢的男人,就因为仰慕萧红的才华,把一个大腹便便怀着别人孩子的女人明媒正娶地娶回家。换成如今这年代,恐怕也没有几个男人有勇气做出如此man的举动。
每个女人都会爱上萧军那样的男人,因为他会让女人尝到真正纯粹的爱情的滋味,可是每个爱上她的女人都会被伤得很深,因为他风流成性。萧红是明智骄傲的,对这份卑微仰视的爱情,她选择了放弃。她想以强者的姿态生存着,可她在壮大的途中又软弱下来了,她走不出那个时代,走不出萧军的身影,她总把端木和萧军相比,以女人的直觉我觉得这点对端木是一种伤害。
我不知道在那流离转徙的岁月,端木为何两次抛下萧红独自而去。萧红病危时不在身边照顾而把她托付给骆宾基。不过在萧红弥留之际,他还是返回陪她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可见他的内心是有挣扎的。萧红死后,他把自己关进房间里默默写作,孤独地忍受着生活与精神的重负。萧红去世后18年才续娶,这样的男人让人如何跟心灵猥琐沾上边呢!
如果你用心去找,会发现萧红写给萧军的书信很多,萧军写给萧红的并不多。而端木蕻良每年拜谒萧红的墓地几乎都会作词一首,字里行间,充满相思之情,绝非那种无情郎。 摘抄两首(一)祭萧红 年年此日是清明,柳色如烟亦无声。唯有半夜星作雨,珠光点点化泪倾。(二)风入松 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也是潇湘,洗去千年泪点,墨镂竹新篁。惜烛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经情无限,山和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
萧军也有几首写萧红的诗:偶是相逢患难中,怜才济困一肩承。松花江畔饥寒日,上海滩头共命行。 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这不是爱情,更多的是患难与共之情。萧红死后,提及六年爱情生活,萧军何其冷静:“如果从妻子意义来衡量,她离开我,我并没有什么遗憾之情。” 如果萧红还活着,听到这句话,她的心不知道该碎成几片。
“他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可以淋湿你,但是云彩飘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 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成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另一根火柴”。这是电影中的一段台词,萧红知道,萧军对她是怜悯而不是爱,所以才会在身怀六甲时绝望地投入端木的怀中。
萧红《生死场》中有这么一句话:是山么,是山你就高高的!是河么,是河你就长长的!对于萧红和萧军、端木这两段感情,我很想补上这么一句:是男人么,是男人就不要因怜悯和欣赏去让一个女人受伤。是男人如果爱了,就不该风流成性和没有担当。
乱世时谈感情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因为乱世求生求安稳才是人的第一需要。所以萧红是懦弱的,男人的滴水之恩总是涌泉相报,这些沉淀在她生命中的阴影,使她一生都无法把握住自己的幸福。爱情的故事谁也说不请,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如今她的爱情故事就像那后半部的“红楼”留给后人尽情地想象和发挥吧!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力透纸背。这是鲁迅先生对萧红的《生死场》给予的高度评价。鲁迅的推介让萧红一炮打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萧红的成名离不开鲁迅。一个人故去了,不管其阳光亦或是阴暗后人似乎都可以拿出来评论。于是导演借题发挥:“你拿什么来谢我呢”?这是影片中鲁迅对萧红说的一句话,那一份暧昧的制造可谓用心良苦而刻毒。不知道鲁迅的后人看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男女之间除了暧昧就没有别的情感吗?无论是鲁迅还是骆宾基就算他们真对萧红有什么想法,那种发乎情,止乎礼,能做到这点都是真君子。再说萧红姿色平平,和他们之间又年龄相殊,未必有这份魅力让所有的男人都对她有非分之想。男女之间欣赏、仰慕,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灵又可以互达,这样的止步不是更好吗?一部传记色彩的影片更应该宣扬一些高尚的情感,却偏偏要给她生命中出现的每个男人都要打上暧昧的标签,这是《,萧红》这部影片的另一败笔!
萧红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她想飞但最终还是掉下来。站在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不是腹中的孩子,她的处境要简单多了,她可以身轻如燕,独自上路,不寻求依靠也不必为被抛弃那么痛苦。感谢现在的医术,可以让女人随时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感谢生存着这个年代,可以让女人不断地解放和实现自我,不必孤独地走也拒绝卑微地活。
坟场是死的城廓,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这是萧红《生死场》中的一段描写,而今仿佛就是她死后的写照。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的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写的。而我从遥远的南方飞到北方,没能在她的纪念馆前献上一束鲜花,多多少少有点遗憾。那就以这篇文字来祭奠这位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的女子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