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印象

个人日记

       近日因公潍坊一游。
       我对于潍坊的印象基本是路过。上大学时有几个同学是潍坊人,记得他们的发音很有意思,舌头夹在嘴唇之间。20年前去过昌乐贩卖蓝宝石,携带巨款或者贵重物品来去,战战兢兢,清晨却要在潍坊停靠十几分钟。最近两年去青岛,动车停靠时间更短,搭眼看到“潍坊站”三字已经不错。
       5点多进城,街上已经汇成车流,6点拐道火车站去喜玛拉雅酒店,堵车,7点20分左右才到。人生地疏,饭后在酒店外转一圈回去。第二天8点45上了接待车去参观。
       人家特意准备了“**义工”在车上讲解,大致了解一下沿途的人文历史,知道所谓的“北海”就是那里,孔融让梨,密州出猎什么的挂上号了。迷迷瞪瞪的脑子一下子清晰起来,车一停,我跑到义工面前问:“为什么叫奎文?”帅气的义工面露难色,只好说:“对不起,我不是本地人,不很清楚。”旁边有几个他们的同事,赶紧凑过来问,我又重复一遍,是问,不是考,不带嘲弄的意思,我想他们一定能看到我真诚的样子。终于有人说了:“好像有个城门叫奎文门。”听到“好像”两字,不好深究,反正也不去看,接着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叫寒亭?”很明显大家都不大清楚,有的说是一个亭子,这个答案有点无厘头,不再提问新的问题,扭身离开。
       显然他们准备不太——充分,当然不能苛求他们准备历史文化方面的问题。
       潍坊人普遍的个头不很高,胖子很少,衣着随便,街道上看不到残障人群。
       参观的地方都是独院,平房做办公地,宽阔平整,车辆摆放有致,绿化没的说,还有小菜园儿。
       日程紧凑,公事按部就班,下午饭后我们就回来了。
       耐不住好奇,查询一下:
       潍城:得名于潍河,古称潍水。
       坊子:唐代潍县南往安丘、诸城驿道三十里处凿井一眼,旁筑一方土堆为标志,清末,土堆旁开一客店取名“坊子店”。
       奎文:奎文门,为山东潍坊明代建筑。是潍坊古城的城门,也是潍坊古城墙开口处,位于白浪河畔。
       寒亭: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汉王莽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
       潍坊:夏商代,境内有斟灌、斟鄩、寒、三寿等封国。周初,武王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昌乐境内),历代沿革复杂。
       照着历史看,复杂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这个地方很重要,和平时期是经济重地,战争时期为兵家必争之地。直到现在,不抢省城的厚重,不争青岛的张扬,而刻意突出世界风筝之都这样的名号,坐拥售电量全省第一的实绩,够意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