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文章
个人日记
1964年,恩县洼泄洪保卫战
抗洪现场
恩县洼分洪,被淹面积320平方公里,167个村庄的8.7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1.2万间。
    
50米宽的泄洪口,被撕裂到225米的时候,终于被控制住。
军民奋力抗灾
    1964年8月13日上午11点,3声机关枪起爆信号过后,轰隆一声巨响,恩县洼滞洪区四女寺南大堤被炸开50余米的分洪口,洪水携泥沙呼啸冲入滞洪区,一场声势浩大的泄洪保卫战打响。
    恩县洼又名四女寺洼,在武城县的北部,是黄河故道左岸高地与卫运河相交形成的封闭碟形洼地,面积325平方公里,德胜岭将其分为东西两洼,洼底深20.8米,最大滞洪水量约7亿立方米,是卫运河上最后一个滞洪区,影响近200个村庄,10万多人。
    1963年8月2日,漳卫河上游地区连降暴雨,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面积达5390平方公里,加之岳城水库以4300立方米/秒特大流量下泄,卫运河水位不断上涨。与此同时,海河流域其他四大水系,也如同猛兽,向天津地区扑去,天津和津浦铁路处在危机当中。
    为保障全局利益,中央防总根据国务院意见,决定利用恩县洼分泄卫运河洪水,时间最终定在1964年8月13日。期间,省委领导苏毅然、栗再温分别到陈公堤和甲马营勘查险情,研究抢修措施。随后,德州地委、专署调集德州市和夏津、平原、禹城、陵县、临邑等县的几十万民工抢修陈公堤,济南军区也出动陆海空军1.6万名指战员前来抗洪。
    分洪口被炸开后,洪水携泥沙翻滚而下,不到12小时,口门宽度被撕扯到100多米,为防止口门无限扩大,保护陈公堤,一辆辆自卸卡车将直径半米多的石块从口门两侧投入水中。胶着战一直持续了两天,直到口门宽度达到225米、深度6米,洪水流量每秒1000多立方时,才终于被控制住。 8月19日晚,天空忽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狂风携暴雨呼啸而来,险情进一步加剧。战士们跳入激流,在及胸的洪水中高呼战斗口号,肩连肩手扣手,铸成了一道人体长坝。守堤军民数万人,肩并肩坐在大堤上,用身体顶住了波浪的冲击,死死地把铁路桥下的水位控制在24.96米,比铁路部门的极限要求低0.03米。 8月20日,地委、专署向参加陈公堤抗洪斗争的解放军官兵、干部和民工发出慰问信。
    9月4日,滞洪区水位逐渐回落,全区防汛抗洪民工和人民解放军经过20多个昼夜的奋战,完成土方230万立方,保证了滞洪区堤防的安全,取得了恩县洼抗洪斗争的胜利。
    这次恩县洼分洪,被淹面积320平方公里,167个村庄的8.7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1.2万间;滞洪区群众除带出部分粮食、衣被外,家具、工具多被倒塌房屋砸毁。以民政部长曾山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到灾区慰问灾民,国家拨款1800万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1965年4月,山东省委为滞洪区拨救济专款2100万元。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