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学习

个人日记

   曾几何时,大家还是伏案苦读,在图书馆书堆里找寻自己需要的知识,只记得小学的时候,每到周末,总是要去图书馆翻看最新的杂志,再顺手挑本书回去读上一个礼拜。这个习惯到了大学的时候也还在坚持,那时候需要在厚厚的图书卡片中找书,经常是为了找一本需要的书翻上半个小时。想想看那个时候的效率还真是很低,但是这种方式也很好的锻炼了人的耐心,能认认真真的坐上两个小时,只为了每次从书中汲取一点点的知识。

  然而,互联网时代就这么不声不响的来了,当2001年第一次在Google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的那一刻,我震撼了,原来可以这么迅速,精准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这一刻起,互联网就在不断的改变着我的生活。直到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

  时代变了,我们的学习方法呢?其实本质上并未曾发生太大的变化。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这个一直不曾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更加的快速,与此同时,我们得到了更多的碎片化的知识,为了搞清楚问题的本质,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整理这些知识,并消化吸收。反观过去,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多数是书籍。其实书是很好的东西,它是被作者认真的整理过的知识,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一本书可以让你一直把一个知识点从头挖到脚。

  在学校,每到期末,都会用考试来检查一个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检查学习情况的方式,因为考试都是有范围,有重点的,所以大家都知道自己要去学什么。我们可以根据书本的目录,正常的一本书都是分章节,分小节的。一个课本的章节会划分成多少堂课去讲。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个阶段要学什么。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信息爆炸时代,怎么有效的学习,往往比过去时代更加的困难。

  在没有书籍做参考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着用用类似图书目录的方法去安排。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比较大的知识点作为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先通过搜索把知识点范围列一些提纲(比如通过Xmind这样的思维导图工具),做成类似目录结构的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这样的。如果需要学习的内容特别复杂,需要长时间去学习,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去为它做一个详细的计划。比如半年的学习计划,每个季度要完成什么,每个月要完成什么,再细化到每10天或每周的计划。然后照着自己定的计划去执行,然后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这个知识框架,并调整计划。

  目标和计划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目标,我们就很容易受到各种内外的干扰而放弃,我们定了一个半年计划,有时候可能只做了两三个月,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定这个计划,也许两三天就放弃了。绝大多数的半途而废,起因都是自身的迷茫与浮躁,空有热情和想法,但是缺少了计划和目标,这就是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意义。半年后,这个计划到底能不能完成,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方向,告诉你,你还有多少事没做,让你一刻都不闲着。学习的核心,在于你全力以赴的去做了多少,懂了多少。

  不要给自己太轻松的目标,也不能太繁重,太轻松学不到东西,太重了容易失去信心而放弃,给自己定个踮着脚尖才能够到的目标吧。

  我们学习过程中会被各种事情所干扰,有人跟你说话,QQ弹出信息,来邮件了会不断打断你的学习过程。这样就试试一种叫“番茄工作法”的方法吧,25分钟排除一切干扰,专心做一件事,让这件事的效率最大化,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当然其中隔绝外界干扰的办法很多,关小黑屋,带着耳机等都是可以的。

  我们需要不断的检查自己在这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这时候又不会有人给你出题目考试,怎么办呢,跟我写这篇文章一样的,去写点东西吧!或者找个机会,给身边的同道中人做一次小的分享会,作为一次总结吧。

  总结的方法很多,读过一本书,看过一篇文章,可以写读书笔记,利用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而不是只是画画线。笔记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写笔记的过程是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也就是碎片化知识化为整体的过程。

  如果把知识作为一篇文章写出来的时候,你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回忆自己学到的知识,并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还要考虑怎么才能循序渐进的把一个复杂问题讲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知识中的很多细节部分我们自己其实是没有掌握的,于是,我们会去查阅资料,完成一个巩固和复习的过程,并且发现了自己的短板。

  更高级的方式,就是把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通过读书会的形式和周围朋友做一次分享,这样不但强化了我们对知识整体的了解,还对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精力去让所说的内容让听众听得明白,无懈可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