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书法
个人日记
也就在前几天,我无意间在《书法空间》网站上看到了一幅林徽因的书法作品。这是我第一次领略这位“中国一代才女”(胡适语)的书法风采,惊艳一瞥中,我被她的字中流露出的美丽与哀愁震撼了!
这幅对联为“宵清籁灭黄鹤时警,山空迹孤白雁忽来”,落款为“壬午仲冬十二月林徽因书于播州(?)客中”。壬午年为1942年,林徽因时年38岁。
经查,1942年林徽因在抗战期间正避居在四川宜宾的李庄镇。此时,为配合丈夫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她正抱病阅读二十四史,进行资料准备。也就在一年前,林徽因的三弟在对日空战中阵亡。播州即今天的贵州省遵义市,距离宜宾不算太远,可能是林徽因去遵义考察途中所书。
此时,面临着国破家亡弟死,林徽因内心的哀伤是可想而知的。联语描写了南方深山冬季夜晚的肃杀空寂的景象,黄鹤时惊,白雁忽来,这或许就是林徽因当时心境的写照吧。
从书法上看,林徽因这幅字写的是“初唐四家”中的褚遂良的“储体”,准确地说应该是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的确,林徽因将褚字的“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的特点演绎得非常到位,并将自己的孤傲、高洁、哀伤和灵性充溢于字里行间,达到了字与人的完美结合。
不过平心而论,林徽因的笔力还是弱了点,尤其是上下联中的最后两个字,“警”字的捺画也没有处理好。
关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清末民初的著名书法家杨守敬这样评价道:“原书虽离纸一寸,实下笔千斤也。”宋徽宗劲健无比的瘦金书,即脱胎于此。可见,写褚字是需要相当功力与腕力的,但作为38岁的林徽因能写成这样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至于林徽因的书法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准,因目前只见到了她中年所书的这一幅字,还不敢妄下断语。姑且将她的字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才女陆小曼的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高下了(见最上图)。
可以看出,陆小曼的字也写得很不俗,是很规整的欧体字。但两人的字在品位上却有了高下之别,有如空谷幽兰之与凌波仙子。这就宛如两人的美。陆小曼美艳绝伦,林徽因清丽无方。陆小曼的美一览无余,好比秋天枝头成熟的果实,伸手可即;林徽因的美宛如夏夜的朗月,只可抬头仰望。显赫的出身、高贵的气质、深厚的才学和“极赞欲何词”的美貌,这四个缺一不可的要素才孕育出了神一般的林徽因。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曾这样描述这个气质如兰、才貌双全的奇女子:“林徽因就像一团带电的云,裹挟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遗憾的是,林徽因这团带电的云倏忽飘过了历史的天空,我们只能面对着空寂的天空发呆。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里,美已被严重地扭曲和变形,木子美、芙蓉姐姐、流氓燕、凤姐等等,这些名利的走狗、欲望的帮凶、恶俗的姐妹、美的天敌,她们的流行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缺乏林徽因的时代,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一件甚感悲哀的事情。所幸的是,通过林徽因的这幅珍贵的遗墨,我们还能依稀窥见前辈的衣香鬓影,绝代风华……
|
(图文/网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