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粗浅杂谈

转载

家庭教育粗浅杂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有很多差别的,不过,我想它们还是相通的,起码说,其价值指向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健康地、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第一句话:育人为本应当成为我们最基本的教育信念
  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人们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当然,家庭教育这个话题也就备受关注了。
  现在,提到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到处探寻育儿真经,有的家长在寻找通往清华、北大的阳光大道,有的家长试图获得一把魔杖,赋予孩子艺术家的气质、科学家的大脑、企业家的财富,有的家长在叹息:我比别的家长付出更多,然而收获的却是遗憾、失望,有的家长因育儿理念差异,导致夫妻关系紧张或亲子关系对立。那么,家庭教育的真谛究竟在哪里?我以为:我们家长首要的是要把握好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观念、信念。其中,育人为本应当成为我们最基本的教育信念。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话是大话、空话,可你应该想一想,我们去教育孩子,其目标指向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让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捧回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吗?不!我们的目标指向应该是让他们的生命健康成长、让他们的身心生动发展、让他们能自信地获得就业的岗位、让他们能快乐地工作,让他们幸福地生活、让他们自觉地追求高品位地发展。在我们学校教学楼大厅有一幅标语固定在墙上,每天迎接着孩子的到来,这幅标语是「让健康、智慧、仁爱、自信、快乐与我们终身相伴」。这是我们学校,我们老师对孩子的期待,这当然也是家长对孩子的永恒的期待。
既然要强调育人为本,那么我们就要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的塑造。
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未来的生命旅途上,在恒久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能够调整和把握正确的方向。
要让孩子具有高尚的情操,具备民主与法制的自觉意识,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成就他们和谐发展的人生,这也是孩子将来幸福的重要源泉。
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绝不能仅仅看重眼前的分数。
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
要能有效地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大孩子来说,还要培养「地球村」的意识,以便孩子将来能成为国际公民。(未必就是指出国留洋或定居)
  我们的家长一定要做胸怀宽广而远大的家长,切实领会育人为本的真正含义。

第二句话: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好的学习——让孩子成为手脑并重的人
  有一位大教育家,大家也都熟悉,名字叫陶行知。他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国积弊已久,至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依然未能解决好。
  应该说,手脑并重,知行结合,学以致用,永远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理念,不管到哪一天都不容忽视。陶行知先生原来的名字叫陶知行,他为了强化实践的重要性,后来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如今的时代更需要手脑并重,知行结合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往往会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难以成为社会的栋梁,也难以成为幸福之人。因此,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专家认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手脑并用、知行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以为既不要简单化也不必想得太深奥。孩子喜欢的活动,让孩子尽可能参与,哪怕是一些与吸收知识没有多大关系的活动也不必阻止孩子参与;能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做,哪怕是一些家务劳动、社会活动,别总担心这也影响学习,那也影响学习,孩子的兴趣爱好,包括好动好玩的习性,只要不是痴迷不必担心玩了滑边,不必担心负面影响。
  当然,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件用品制作、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汇报演出、一个主题绘画、一套摄影作品等等,这些都是锻炼孩子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这些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无穷的财富。

第三句话: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以终生受用
  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使孩子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这对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做父母的要从我做事,从小事做起,严以律己,时时处处为孩子放好样子,做好表率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的这面「镜子」的对照作用下,逐渐会养成文明、健康、卫生、有序的生活习惯。
  这里要强调一下从小事做起的问题。我多次看到这样的镜头:坐在父母车上吃完东西的孩子手里拿着包装袋或瓜果皮等不敢乱扔,又不知如何处置,便问妈妈:「我手里的东西怎么扔呀?」妈妈说:「你就扔在路边吧。」有的甚至会说:「你个痴东西,连个包装盒都不敢扔,将来有什么用啊!」也许有人以为随意扔个东西算个什么?可是,人的素养、品性不都是从一些小的地方积累起来的吗?你不是要男孩培养成绅士,把女孩塑造成淑女吗?没有一些基本的习惯、习性,难道将来可以一蹴而就吗?孩子的习惯培养一定要从小事做起。
  当然,更多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学习习惯,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以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注重下面五种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一,养成定时专注、耐心的习惯。第二,养成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第三,养成以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的习惯。第四、养成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习惯。第五、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一点特别重要。
  我还要强调的是,要努力让孩子把终身学习作为习惯。当今,伴随着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未来教育与就业的界限将日益淡化。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交替活动,将成为每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模式。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把成才的道路铺到自己的脚下。因此,我们的孩子要成才,就必须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四句话:尽可能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家长应当体会孩子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要让孩子有更多的表现,要让孩子更多地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这样更加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我在一个资料上看过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周涛的成长经历,很有启发。周涛很小的时候跟着大人把芭蕾舞《白毛女》中的喜儿、大春、杨白劳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幼儿园招生时,她不够入园年龄,但她硬是凭着一段《白毛女》中的舞蹈被破格录取了。
  幼儿园老师说:「这孩子有灵性,将来肯定能培养成出色的舞蹈演员。」可她妈妈却不以为然地说:「这孩子可以参加舞蹈训练班,但当不当舞蹈演员并不重要。」
  在小学、中学阶段,妈妈没有逼着周涛去学舞蹈,周涛却对文学、阅读、朗诵很有兴趣,同时还喜欢动手做各种作品。她制作的橡皮筋测力仪和世界时差仪获得省青少年科技作品二等奖,高中毕业时以文化、专业双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从而成就了如今知识丰富、才华横溢的周涛。
  回过头来看看,如果周涛母亲非得按「培养出色的舞蹈演员」的路子,一味地强化舞蹈训练的话,也许确实能培养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但那样的话,更有可能我们就失去了一名全国顶尖的节目主持人。
  当然,我们应该清楚培养孩子的爱好与特长,是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不是个性发展的全部内容。有个性才能体现创造性,发展孩子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并且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把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面对有差异的儿童,就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个体有差异的发展。

第五句话: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孩子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老师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也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老师,给他的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这个事例给我们做父母的有什么启发呢?父母要成为子女最亲近的人,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就要以身作则,遇事要冷静、理智地解决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选择最合适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宽容孩子、善待孩子。要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感情、他的愿望、他的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你的话孩子也能听进去,并且与你产生感情共鸣。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愿,真正了解孩子的感情,从而才能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受到应有的家教效果。
  「代沟」是我们常听说的一个词汇,它指的是指两代人之间,心理状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的代际距离。正确处理代际关系,采取有效的处理方式,对搞好父母与子女心理协调,增强两代人的感情沟通,发挥家教的效果,帮助孩子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家长,应正确认识「代沟」确实存在,要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这种距离,根据父母与子女代际差异的不同内容互相理解、包容,采取并存的态度缩小这种代际距离。由于两代人间习惯不同,两代人之间爱好不同,没有涉及到原则问题,没有必要强求一致。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未成年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看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孩子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宽容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

第六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的自我否定。实践证明,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长中孩子的实际。成功者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创造机会、追求卓越,继而走向更大的成功。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当孩子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
  失败与成功本身,都是孩子的成长中必须面对的经历,关键是少年儿童能否从中获取做人做事的教训,从中感悟解决困难、战胜自我的经验,从中增强继续努力争取成功的信念。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蓄电池的实验,到了第一万次时还没有成功,但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能运作的方式。」
  光荣与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孩子成长更需要激励和肯定,为人父母者绝不能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表扬。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他们最期待教师及父母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只要我们共同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孩子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我们要帮助孩子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无论何时,不能讽刺、挖苦孩子,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会的倾向。
  作为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并给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没有赏识,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希望。感受强烈的挫折感和深深的绝望,很容易失去思维的灵性和行动的主动性。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其实我们家长自身也是这样。家长应珍惜孩子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孩子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家庭教育,收获的必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第七句话:我们不仅要的爱的情感更要有爱的行为方法以及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鞭策,爱也是一种情感的激发的方式与过程,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真谛就在一个「爱」字。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憾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对孩子仅仅有家长自以为是的「爱的情感」并不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只有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孩子所向往的并使他们愿意接受的爱的情感。
  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将七十多年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热爱学生,永远应当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爱的家庭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孩子在感受父母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家长不能把孩子仅仅当作自己监护的对象,动辄撕碎孩子的尊严、刺伤孩子心灵。「子不教父之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将这个概念推向极端,乃至于在这样一个教育理念下,严而出格、严而失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家长成了「警察」式父母,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使孩子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棍棒相加。要知道这样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在这样一个需要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时代里,「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人才。「棍棒」威慑之下造就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应对未来。现在「棍棒教育」的父母也许已经不是很多了,但不经思考,随意否定孩子的意见或把父母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和棍棒教育并无大异。
  世界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句名言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和反思。孩子需要严父严母,更需要慈祥、宽容和尊重,父母应有「好心」,但更要有一个好结果。家长的言行,要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更要考虑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要以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孩子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

第八句话:让家庭成为孩子诗意的天堂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优良的家庭环境,因为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源泉,快乐的天堂,遮风挡雨的港湾。我们家长赋予子女的不仅是生命,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关乎孩子的幸福、快乐。
我认为营造优良的家庭环境,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要主动俯下身子,真切地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做孩子成长的伙伴。
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在家庭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
多关注孩子的言谈举止,不要轻易下结论,认真分析其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机。
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我们做家长的每周都要回顾一下自己这个星期抽了多少时间陪伴孩子,在与孩子相处、交流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和疏导孩子,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适时地给孩子提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和要求,使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孩子少走弯路。孩子是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孩子要自己长大,并且将独立投入社会去做自己的事业,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过程。童年生活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它首先是具有独立价值的生活。孩子只能是自己长大,孩子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大人都不一样,将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代替他们下决心,逼迫他们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其后果、效果往往与愿望相反。
  大量的事实证明: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的合作伙伴。教育不是一味地讲教训,说道理,定规矩,更不是简单地耳提面命。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不等于溺爱,而是对孩子的信任。细心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用经典的家庭教育语言及时鼓励他,已经创造了无数家庭教育的奇迹。每个父母应当尽快学会与你的孩子一起说:「太好了!」「你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这里所说的诗意的天堂,大家不要以为太神圣,太遥远了。我觉得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的家庭,有高尚情趣感的家庭,有浓浓温情感的家庭,有相互信任感的家庭,有民主自由感的家庭,有强烈责任感的家庭,有充分幸福感的家庭,那就是诗意的天堂。

第九句话:选择最合适的尺子来衡量你的孩子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有一句话很重要,即「多一把衡量孩子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孩子。」对于我们的家庭来说,则应该选择合适的尺子来衡量你的孩子。说得白一点吧,我们要善于评价孩子。我们知道青少年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较长过程。我们的评价是孩子赖以感受到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 
  首先,每一位家长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家长们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孩子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如果我们只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只要成绩好,就认为「一好百好」,成绩差,就「一差百差」,这是很片面的,对孩子的评价也是不公正的。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掌握知识的程度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评价孩子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就能为孩子的成长构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评价过程中,对孩子做得好,做得对的要多鼓励,对于做得不够、不足的地方可以提出更高、更新的目标与方向,千万不能用苛刻的语言来刺伤孩子的心灵,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找更适合他发展的路径,而切不可给他一片黑暗的心理暗示。事实上每个生命都需要激活。而你的积极的评价是对孩子最好的激活,是让孩子这棵生命之树蓬勃生长的最好的生命关怀。
  其次,家长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使评价者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对青少年儿童来说,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
  当然,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地发展,家长应与学校、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交互式的评价网络,形成各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群体关系,各方共同进步。此外,评价主体还应包括社会各界,使评价系统更为开放,从而为孩子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应该用好评价这把神奇的尺子,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好」与「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家庭教育的永恒追求。

最后一句话: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日益开放的成长环境里,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向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少年儿童身上,已经蕴涵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成人单方面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现代社会正朝着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迈进。
  我想,要让孩子高雅起来,自己先要拒绝庸俗;要让孩子生动活泼,自己不能萎靡;要让孩子勤奋学习,总不能自己远离书本;要让孩子积极向上,则自己就尽量不要或懒懒散散,或牢骚满腹,或不思进取。我们要以自己的优秀、优雅来引领孩子,要以自己的成功、快乐来激励孩子,要以自己的真诚、大爱来感染孩子,努力让孩子看到家长的成长,从而激发孩子成长的渴望。当然,许多有智慧的家长,也能把孩子的成长转化成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动力。
  我以为,我们的家长还应意识到,我们已有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很难满足信息时代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也难免有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积淀,不能满足塑造时代精英、国家栋梁的梦想与追求。我们家长自身的学习、实践提升是我们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应是成就和塑造子女的迫切需要。
  我相信,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充满创新与发展的生机的时代里,我们的家长一定会从各个层面上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品质更加精彩,从而成就孩子生命的精彩。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孩子的家长,我和广大的家长们有一样的心愿: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文章评论

惜缘

[ft=,2,]这篇文章真好[/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