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内伤,初为热中,气虚不运,邪热迫津,而成盗汗-当归六黄汤

精品文摘

              

     【方名】 当归六黄汤

  【出处】 《兰室秘藏》

  【分类】 清热剂-清虚热

  【组成】 当归(6克) 生地黄(6克) 熟地黄(6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黄连(6克) 黄芪(12克)

    记忆口诀:当归六黄虚火治,芪芩连柏生熟地青岛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于仁波

  【功用】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 阴虚火旺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本方可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阴虚火旺者。)

  【用法】 水煎服。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禁忌】 本方养阴泻火之力颇强,对于阴虚火旺,中气未伤者适用。若脾胃虚弱,纳减便溏者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用治阴虚火旺所致盗汗。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独亢,致虚火伏藏于阴分,寐则卫气行阴,助长阴分伏火,两阳相加,迫使阴液失守而盗汗;虚火上炎,故见面赤心烦;火耗阴津,乃见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数皆内热之象。治宜滋阴泻火,固表止汗。方中当归养血增液,血充则心火可制;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共为君药。盗汗因于水不济火,火热熏蒸,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合以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清热以坚阴。君臣相合,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汗出过多,导致卫虚不固,故倍用黄芪为佐,一以益气实卫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阴,且可合当归、熟地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养血育阴与泻火彻热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二是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育阴泻火为本,益气固表为标,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发热盗汗诸症相应而愈。

  【化裁】 本方滋阴清热之力较强,且偏于苦燥。若阴虚而实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其泻火而不伤阴;汗出甚者,可加浮小麦、山萸肉增强止汗作用;若阴虚阳亢,潮热颊赤突出者,加白芍、龟板滋阴潜阳。

  【临床应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结核病等见上述证候者。

  【附注】 本方是治疗阴虚火旺盗汗之常用方。临证应用以盗汗面赤,心烦溲赤,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日盗汗。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而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阴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

  【方论】方中当归养血,生熟地黄滋阴,三味养血补阴,从本而治;再用黄芩清上焦火,黄连清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使虚火得降,阴血安宁,不致外走为汗;又倍用黄耆,固已虚之表,安未定之阴。全方六味,以补阴为主,佐以泻火之药,阴血安定,盗汗自止。故《兰室秘藏》称其为"盗汗之圣药"。本方荣卫兼顾,后世又用以治疗阴虚火旺之自汗证。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盗汗,阴虚有火,面赤口干,唇燥心烦,便干尿黄,舌红脉数之证。

汗乃心之液。脏腑表里之阳,皆心所主,以行其变化,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津,亦随其火扰之处泄而为汗。阴阳平和之人,白天卫气行于阳,则人醒,夜间卫气行于阴,则入睡。如此阴阳既济,即为正常。阴虚火旺之人入睡时,卫气入里行于阴,阴虚不能济阳,阳火盛而扰于阴,阴液失守则外走,此时因卫阳内扰而表虚,失其固摄,阴液外泄,形成盗汗。人醒卫气又行于阳而出表,阴不受阳扰而静,卫阳出外而表实,故汗止。此即阴虚火旺致盗汗之理。本方以当归养血荣心为主药;二地滋阴凉血为辅药;佐以芩、柏泻火而坚阴,阴坚则汗不外泄,热清则火不内扰,黄芪益气固表,既能补卫表之阳,又能摄外泄之液(配当归则养血益心之功更着);以黄连入心清火,以安心之所主为使药。诸药合用,滋阴清热,固表止汗,而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

用此方治疗阴虚盗汗时,常常再加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元参、浮小麦等。曾治一中年妇女,颈生瘰疬,人体消瘦,下午低热,夜间盗汗,舌质微红,苔薄黄,脉象沉细而数。辨证为气郁生火,郁火伤阴,阴虚盗汗之证。治以滋阴降火、舒郁柔肝法。方用当归六黄汤合消瘰丸加减:生地15克,元参30克,生牡蛎30克(先下),生白芍12克,炒黄芩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浙贝母10克,香附10克,生黄芪12克,当归5克,浮小麦30克,胡黄连6克,水煎服。随证加减共进60剂,盗汗止,低热除,食纳增,瘰疬消。

治疗盗汗时要注意,杂病的盗汗与伤寒的盗汗不同。伤寒盗汗多为半表半里之邪未尽,表里失和所致,故以和表里为主。杂病的盗汗则为阴虚火旺所致,故以救阴清火为主。不可混淆。

再须辨者:肝气有余,而致肺虚盗汗者,以当归六黄汤为主;肝血不足,而致心虚盗汗者,以酸枣仁汤为主;若兼肾阴虚者,宜加龟板、鳖甲、天冬、知母之类。

本方养阴清热之力较强,对阴虚火旺中焦气强者适用。因本方苦寒伤中的药味较多,故对兼有脾胃虚弱、纳少便溏者忌用。

         使用当归六黄汤过程中,不免生出些许疑问。如果说盗汗由于阴虚,那么用药时为什么多用苦寒(黄芩黄连黄柏)和重用甘温(黄芪)?毕竟,苦燥、温燥具有伤阴之嫌。汗由火扰,究竟是实火还是虚火?如属阴虚虚火,用药似乎应以甘寒为主,而不宜主用甘温(当归、熟地黄)配苦寒。如属阴虚、实火并见,火扰汗出,泻火即所以止汗,没有理由使用且重用甘温益气固表之黄芪,因为黄芪可以壅气助热。还有,如阴虚与实火并见,二者之间有无主、次和因果关系?种种疑惑,不得而解。

徐大椿《医略六书·杂病证治》中说:“血气两亏,三焦火迫,故营阴失守,盗汗不已焉……此清补之剂,为血气虚弱、火迫盗汗之耑方。”这一解释,一改单纯阴虚有火之说,明确提到了气虚和实火。吴昆在《医方考》中说:“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此方主之……伤寒盗汗是由于半表半里之邪未尽,杂证盗汗则阴虚而已。”这里明确提出本方主治盗汗非外感盗汗。难道本方证可以从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得到破解?笔者重新学习东垣著作,又有新的认识。

         当归六黄汤见于《兰室秘藏·自汗门》,自汗门开篇有一小节“自汗论”,与《脾胃论·阳明病湿胜自汗论》几乎雷同。《脾胃论》中说:“或曰:湿之与汗,阴乎阳乎?曰:西南坤土地,脾胃也。人之汗犹天地之雨也,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阴湿寒,下行之地气也,汗多则亡阳……《内经》曰: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之阳……”在这段文字中,李东垣把汗证的病位定位在脾胃,病机可见到气虚、热中。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对当归六黄汤方证作如下解释。

       脾胃内伤,初为热中。气虚不运,升降枢转失常,三焦郁滞,阴火内生。阴火内蒸,迫津外泄,而成盗汗。阴火耗气,也可伤阴;汗多“亡阳(气)”,也能“亡阴”。也就是说,盗汗之起由于气虚,盗汗之成由于阴火,而结果是阴血耗伤(也包括气伤)。治疗时,泻阴火即可止盗汗,但气虚、阴血耗伤也需同时顾及。何况“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治阴火也需补元气。基于此,李东垣用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苦寒、甘寒泻阴火,熟地黄当归甘温补阴血,倍用黄芪甘温补元气,合而组成“治盗汗之圣药”。当然,苦寒、甘寒泻阴火之品只为“暂用”、“从权而用”,得效之后转以恢复正气为要。

         或谓黄芪减量或减去黄芪确可治疗阴虚有火之盗汗,但这属方剂加减应用,与原方证有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