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俄罗斯三 中国伤痛海参崴
个人日记
中国伤痛海参崴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金角湾北岸,耸立着一座为纪念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市150周年的红黑色花岗石圆形摩天柱,皇冠状的柱顶上站立俄罗斯双头鹰国徽图案,方形柱基面上浮雕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城市标志猛虎,柱的四周角立着四块方石墩,敦面浮雕城市的英雄历史,自然风光。纪念柱的旁边摆放一铁锚,锚所在地就是一百多年前,俄罗斯人首次登陆这个城市的地方。
纪念柱与邻近的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滨海边疆区州政府大楼遥相呼应,傲视海湾,彰显着俄罗斯民族的自豪。
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дивосток)是汉语的音译,俄语的意思是“征服东方”。一百多年前这里是属于中国管辖的海边小渔村,因海岸曲折,又盛产海参,所以中国人称为海参崴,“崴”是指山、水弯曲的地方。从17世纪中期开始,沙俄帝国为了开拓不冻港,打通东方的出海口,不断地向远东入侵。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八五八年沙俄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不平等的《爱辉条约》,在清政府没有批准此条约的情况下,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作为中俄共管。一八六零年俄国又逼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
括库页岛、海参崴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领土 ,随即将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建起了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从尼古拉耶夫斯克(Николаевск)迁于此,实现了双头鹰沙俄帝国一个头看西方,一个头看东方的夙愿,海参崴从此离开了祖国的怀抱。
为了巩固远东的统治,巩固对海参崴的占领,沙俄决定修建从莫斯科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一八九一年开工,派皇太子尼古拉二世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参加奠基仪式。由建市纪念柱向北,穿过舰队滨海路,就能看到当年为迎接、纪念皇太
子的到来而修建的尼古拉二世凯旋门。凯旋门伫立在金角湾通往市区最高点鹰嘴山的道路中间,色彩鲜艳,门如城堡,顶似皇冠,最上部立着双头鹰。凯旋门左上面的平台塑有尼古拉二世的青铜塑像,尼古拉二世腰挎佩剑,手握修建铁路文书,身披风衣,两眼直视金角湾,俄国人首次登陆的地方,一副征服东方的豪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被布尔什维克处决。在金角
湾的西面,火车站旁,塑着列宁的塑像,手指东方,目视金角湾。两人的目光不知是否相对过,擦出过火花。想想也耐人寻味,在同一个城市里,保留着不同制度下的宿敌,当今的俄罗斯社会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啊?
凯旋门旁边,有一栋黄色墙体的二层楼房,那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博物馆(Музей города Владивосток)。大门前放着两门铸铁大炮,一副石磨,右边花台的草丛中立着一个石碑,左边花台草丛中立着两个石碑和一丫石磨。看到了这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到海参崴要寻找的中国痕迹,我们惊喜若狂。石磨是中国人才有的日常生活工具,一定是原居住在海参崴的中国居
民遗留。大炮上铸有“1859年”字样,可能是当地的清军所有,一年以后,海参崴便落入了俄罗斯的手中。右边花丛中的石碑的碑身文字已残破不清,碑头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头题字有一个“永”字清晰可见,据资料介绍这就是不少国人苦苦寻找的《重建永宁寺碑》。在中国北部,黑龙江弯弯曲曲向东流淌,注入北太平洋。早在唐朝时,中国人就来到荒凉而寒冷的河流两岸生息繁衍,在河流的入海口,人们修建了一座庙,庙名叫永宁寺,寺庙所在的小镇就叫庙街。永宁寺曾发生过一场大火,被焚毁。在重建永宁寺的时候立了块碑,就是有名的“重建永宁寺碑”。多少年后,有了“爱辉条约”,俄罗斯霸占了中国100多万平方里国土,庙街就包括其中。俄罗斯人把庙街改叫尼古拉耶夫斯克(Николаевск),《重建永宁寺碑》就成了中国人开发这块土地的物证。左边花丛中的两块碑石,实际是一块碑折断的两节,碑头龙腾图案,刻有“萬古流芳”四字,是一块碑身两面分别用中文和俄文刻写碑文的双面碑,左下角有“寧古塔副都統訥蔭”落款,刻碑时间为清光绪二十六年。光绪二十六年是一九零零年,这一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海兰泡位于黑龙江和结雅河(在俄罗斯境内)的交界处,与中国黑河市隔江相望,《瑷珲条约》签订后,海兰泡被纳入俄国版图,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江东六十四屯是指从海兰泡开始,在黑龙江东岸,沿江而下南北长214里,东西宽90里的一片肥沃土
地,因有中国的六十四个屯子而被叫着江东六十四屯,尽管在中俄爱辉条约中黑龙江以北划归俄罗斯,但江东六十四屯仍归中国管理。沙俄帝国为了强化对中国土地的侵吞,驱除中国居民,于一九零零年七月十七日到二十一日,对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居民施行了烧、杀、抢,造成两地13000多人被杀害的惨案。这一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历史上称这一惨案为“庚子俄难”。腐朽的地方官宁古塔副都统讷荫立下中、俄双面碑,阿谀俄人,安民保境。过去有传闻说碑已被华人砸毁,不料只断成两节,还站在这里,述说着中国的屈辱,官僚体制的腐朽。在博物馆门前,大炮、碑石、磨盘冰冷的身躯,静静站立,顽强地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这里曾是中国人生活的地方。然而历史在渐渐远去,记忆随着碑体文字的剥落淡忘。到了斯大林统治时期,海参崴城内居住的中国人几乎全部被杀或者强制迁移,现在的海参崴已经没有了中国原住民。一百多年来,中俄围绕东段边界争斗,不惜发生像珍宝岛这样的武装冲突,国人强烈地呼吁着俄罗斯归还被强占的中国领土。二零零一年七月十六日,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了中俄国界东段边界线走向,正式承认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俄罗斯领土,中国从此没有了从法律意义上收回被俄国占领的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中俄东段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可能。
通过凯旋门向北,便是山坡,街道就在山坡上盘行,尼古拉二世塑像的左前方有一小公园,园内竖立着为解放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红军指挥员拉佐(Лазо)塑像。拉佐一九二零年被白军活活烧死,年仅27岁。
公园右拐,沿着街道,走上金角湾大桥,桥面除车道外两侧都设有人行道。蓝蓝的天空下,幽幽雾气,白云朵朵,那低矮的白云像伸手就能抓到一样,桥下海水浮动,舰船游弋, 一辆辆汽车从身边飞驰而过,能感到桥身的轻微颤抖,一座连接金
角湾两岸的“天桥”。
从桥头再往上能到达海参崴的最高点鹰嘴山。山上俯视,城市尽收眼里,金角湾大桥如架设在海湾上的巨大钢琴,这曾是中华土地的异国他乡海水环绕,天生丽质。历史上几度欲还家,等待祖国母亲来喂奶,而还是终成“弃子”的她,出落成了妩媚娇娆,楚楚动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呼喊着海参崴,而她留给我们的只是陌生的眼神,冷淡的表情。久远的历史和生活痕迹已淡然逝去,海参崴已成一段历史。
离开海参崴的那天,那种莫名的惆怅油然而生,这里除了留给我们美好的风光,热情的人们,就是淡淡的伤痛和无奈的叹息。别了海参崴,再见了符拉迪沃斯托克。
文章评论
百合
穿越百年的时光,倾听根哥来自心底的诉说,海参崴的过往历历在目,回顾历史会让旅程变得更有厚重感。在物欲横流充满着金钱和欲望的今天,有几个男人能静下心来写点什么,闲暇的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打牌、搓麻将、闲聊…而每次旅游归来都要写游记的你[em]e179[/em] 却有着独特而高雅的情趣和爱好。愿你拥有一个收获的秋天!愿你拥有一个幸福的永远!
兴安百合
拜读此文倍感亲切,我的原籍就在爱辉古城,我的先辈曾在江东六十四屯做生意,那里有他们的土地,船舶,商城。中俄战争爆发,沙俄侵吞六十四屯,屠杀无辜的中国人民,当时血流成河。这段悲惨的历史永远载入历史史册。
无名
伤痛的记忆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久远,唯余忆起时一声无奈的叹息,撇弃恩怨,铭记历史。值得记录和回忆的一段旅程,谢谢您![em]e100[/em] [em]e183[/em] [em]e160[/em]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