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半身不遂---通脉汤
个人日记
[组成] 黄芪30克当归15克 白芍15克 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10克 丹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
[功效] 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主治]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用法] 水煎,一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方解] 上述症状,均属“中风”的范畴,古今皆称重证,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机理的认识,历代争论颇大。唐宋以前侧重于
外风,多从外风立论;从金、元起侧重于内风,多从内风立论。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主“湿痰生热”;张景岳主“内伤积损”;尤在泾则进一步主张:“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从内外二因立论,这与《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是一致的;中风“实因气亏"。当然,中风并非只因气亏,治疗时还必须活血化瘀。
本方是从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二方化裁而成。根据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理论,以黄芪为君,重在补气;配桂枝、桃仁、川芍、丹皮为臣,以活血通脉;用当归、生地、自芍、茯苓为佐使,以养血安正,使瘀去而不伤正,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共奏益气活血之效。
[加减)] 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之属以重镇熄风。
[按语]本方功擅益气活血,对中风后遗证属气虚者有良效,中风初期实证者不宜之。
[功效] 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主治]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用法] 水煎,一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方解] 上述症状,均属“中风”的范畴,古今皆称重证,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机理的认识,历代争论颇大。唐宋以前侧重于
外风,多从外风立论;从金、元起侧重于内风,多从内风立论。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主“湿痰生热”;张景岳主“内伤积损”;尤在泾则进一步主张:“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从内外二因立论,这与《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是一致的;中风“实因气亏"。当然,中风并非只因气亏,治疗时还必须活血化瘀。
本方是从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二方化裁而成。根据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理论,以黄芪为君,重在补气;配桂枝、桃仁、川芍、丹皮为臣,以活血通脉;用当归、生地、自芍、茯苓为佐使,以养血安正,使瘀去而不伤正,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共奏益气活血之效。
[加减)] 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之属以重镇熄风。
[按语]本方功擅益气活血,对中风后遗证属气虚者有良效,中风初期实证者不宜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