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生克制化在脉象上的反映
个人日记
《医家秘奥》是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阐释清楚了五脏生克制化在脉象上的反映。从部位而言,左尺肾水生左关肝木,左关肝木生左寸心火;右尺命门生右关脾土,右关脾土生右寸肺金;而右寸肺金生左尺肾水,左寸心火生右关胃土。这一系列完成了两手脉的循环相生。然后左寸心火克右寸肺金,左关肝木克右关脾土,右关脾土克左尺肾水,而左尺肾水有制约右尺命门相火的作用。通过理解脉象上的相生相克关系,就很好解释六部脉此大彼小、此强彼弱所导致的病机了。而该书给出了78条这样的实例分析,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脉象上的生克制化关系,而且就每一种脉象组合分析了病机,给出了治法、方药。这倒不是说我们临床好去按图索骥对应这78条,而是通过这78条,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分析六部脉不同变化而得出患者病症的病机,从而帮助我们在临床上能给出适合病机的治法和方药。这正如学习《伤寒论》,不是单纯为了学习那些条文和方药,而是要从条文和方药中,达到对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熟练掌握。
可能我当时刚好缺《医家秘奥》书中的知识,所以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感觉这些条文很重要。前后我至少读了三次,后来自己画了一张表,将六部脉不同的变化,以及该书上总结的病机、治法、方药全列上去,没事就拿出来揣摩一番,直到现在,还会经常把书和表拿出来看看。
现摘录书中一条以说明此书的论脉特点:
第(三)条: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清代陈嘉璴注解此条说:“右寸正属肺部。《内经》云:肺脉浮涩而短。曰涩曰短,则无旺之体矣。而今旺者,是金被火克也。火克不得不求救于水。肾属水,为肺之子,若肾水充足,火必不放恣至此。因稽之左尺,而左尺亦旺焉,是知肾水原微,火乘水位,自顾不暇,焉能救母哉。故急以清肺为主,生脉散保肺,加当归滋肾,是其治也。如只左尺旺,是肾中之火自发,水虚无疑,六味地黄丸以救肾水也。设但右寸旺,则肺家纯是火聚,当急清其肺,迟则肺液干涸,涸则不能生水,肾家亦枯,将成一无水之象,干槁立至矣。故一清肺而自能生水,子母俱无殃焉。”
《医家秘奥》条文体例大致如此,每条条文先论不同部位脉象的错综变化,接着论述病机与治法,后给出方药。细细揣摩各条条文,理清其内部的逻辑性,就能分析临床复杂的脉象变化。至于方药,只是该书的示例,只要我们能从脉象而得出脏腑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变化,就能制定出切合临床病机的治法、治则,乃至方药。
自从认真研读周氏的《医家秘奥》后,慢慢地我在临床就能分析处理一些复杂的疾病了。
治一老年妇女,60余岁,类风湿关节炎检查出来三月后,屡服解热镇痛西药及中药无效。患者除晨僵、小关节疼痛等症状外,另外手接触冷水则痛增。舌淡苔白腻,六脉俱沉,两寸弱、两关尺濡滑而缓。脉沉为郁,苔白腻,脉濡滑,说明寒湿寒痰郁结;两寸弱主阳气不足、中气下陷,这与舌质淡可以互参。所谓“风生升”,于是用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风药升陷而祛湿;以二术二陈汤化痰祛湿,以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加桂枝、片姜黄将药引入肢端。患者服药即效,这是我治疗风湿关节炎取效最快的一例,后来又加过附片、制南星等药。由于疼痛、疲倦等症状缓解很快,一月后患者要回老家,嘱药两日服一剂,有什么新情况再来诊治。
治同学的外婆,90岁左右,口干口苦,腹部胀满疼痛,舌红苔黄腻,两关脉弦长。这比较象小柴胡汤证,但是人参到底用不用,我犹豫了半天。老年人体内病理产物一般蓄积甚多,突发之病,如果舌脉俱实,多先从实证治疗,待舌、脉、症状变化后再顾其虚,这是我治疗老年病常规的处理方式。但是脾胃脉弦长,一般是肝木克脾土的表现,如果脾胃不虚,一般不会在脾胃脉的位置上见肝脉之象,再结合患者高龄,决定以温胆汤祛痰湿,这是从舌象考虑的结果;以柴胡、黄芩加10克人参,这是从脉象考虑的结果。患者服药一剂则症状减其大半,再剂而愈。
昨日治一干燥综合症、糖尿病患者,女性,60余岁。左膝关节肿大,热痛;右膝关节无红肿热痛现象,但怕冷。大小便尚可,口干。舌光红无苔。左三部脉均弱,右三部脉沉取濡滑而缓。患者瘦小干瘪,结合左三部脉,阴虚无疑。但患者服滋阴药胃会不舒服,并会出现腹泻的症状,这是脾阴虚的表现。而右腿冷,结合脉缓,是阴损及阳的表现,所以治疗此病。单纯滋肺肾之阴是不行的,应以养脾阴为主,佐以黄芪、附片补气升阳,因为阳气不升也是口干的原因之一。而右脉濡滑,说明患者还有痰湿,这与左膝关节肿痛可以互参。所以以《金匮》瓜蒌瞿麦丸为主方,因小便通利,故不用瞿麦,以免泄利再伤阴;用太子参、白术、茯苓、扁豆、芦根、生谷芽养脾阴;用二妙散去下焦湿热;用鳖甲养阴兼软坚化结;用黄芪配主方中山药,以玄参配二妙散中苍术降糖;阴虚日久易生瘀,加丹皮、丹参活血通络。当时考虑加制南星化痰兼治疗骨痛,但考虑首诊,先予两剂服后再定是否加制南星。
自从脉学有些新的领悟,即感觉思路有所拓宽。不仅脉诊的临床意义更加清晰,也能结合舌象、自觉症状更好地分析患者病情了。而且我觉得患者的四诊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不能轻易舍弃。比如舌红苔黄腻,而六脉弱的患者,舌象提示是典型的湿热,脉象提示是典型的阳虚。治疗当然就可以去湿热与补脾肾阳气并行,并非说有湿热就不能温阳气,有阳虚就不能祛湿热。还有精血不足患者新感上焦温病,银翘散与填下焦精血也可以同用。疾病的复杂性决定了治法的复杂性,只要病机需要,相反相成的治法在临床上是随处可见的。
今年又买到一本民国时期名医王雨三的《治病法轨》,这是一本专门从平脉辨证来论述临床的著作。作者从“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一段经文,悟出治病大法。从人身左半身属于血分所主,右半身属于气分所主,并结合左右两手脉的偏盛偏虚来分析疾病病机。作者虽不无偏激之处,但书中展示了在不同病症中平脉辨证的经验。如果说《医家秘奥》一书是从脉的角度来论“证”,而此书可以说是以病为纲来分析“脉”和“证”的关系。将两书合看,确可以全面地认识脉象在辨证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了《医家秘奥》后不久,我又学习了赵文魁的《文魁脉学》。御医脉学的精微又一次令我震撼,赵氏不仅论述相兼脉极为详细,而且将传统的浮、中、沉发展为浮、中、按、沉四部,与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层次对应。坦白地说,我经常取脉,不过浮、沉或中、沉两个层次而已,要将浮、中、按、沉分辨清楚,我估计还需要在临床再摸好些年才成。脉学的精微,确实让我敬畏,也许将来我将这四候分清楚了,或许还有更难的脉学课题等我去探索。
可能我当时刚好缺《医家秘奥》书中的知识,所以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感觉这些条文很重要。前后我至少读了三次,后来自己画了一张表,将六部脉不同的变化,以及该书上总结的病机、治法、方药全列上去,没事就拿出来揣摩一番,直到现在,还会经常把书和表拿出来看看。
现摘录书中一条以说明此书的论脉特点:
第(三)条: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清代陈嘉璴注解此条说:“右寸正属肺部。《内经》云:肺脉浮涩而短。曰涩曰短,则无旺之体矣。而今旺者,是金被火克也。火克不得不求救于水。肾属水,为肺之子,若肾水充足,火必不放恣至此。因稽之左尺,而左尺亦旺焉,是知肾水原微,火乘水位,自顾不暇,焉能救母哉。故急以清肺为主,生脉散保肺,加当归滋肾,是其治也。如只左尺旺,是肾中之火自发,水虚无疑,六味地黄丸以救肾水也。设但右寸旺,则肺家纯是火聚,当急清其肺,迟则肺液干涸,涸则不能生水,肾家亦枯,将成一无水之象,干槁立至矣。故一清肺而自能生水,子母俱无殃焉。”
《医家秘奥》条文体例大致如此,每条条文先论不同部位脉象的错综变化,接着论述病机与治法,后给出方药。细细揣摩各条条文,理清其内部的逻辑性,就能分析临床复杂的脉象变化。至于方药,只是该书的示例,只要我们能从脉象而得出脏腑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变化,就能制定出切合临床病机的治法、治则,乃至方药。
自从认真研读周氏的《医家秘奥》后,慢慢地我在临床就能分析处理一些复杂的疾病了。
治一老年妇女,60余岁,类风湿关节炎检查出来三月后,屡服解热镇痛西药及中药无效。患者除晨僵、小关节疼痛等症状外,另外手接触冷水则痛增。舌淡苔白腻,六脉俱沉,两寸弱、两关尺濡滑而缓。脉沉为郁,苔白腻,脉濡滑,说明寒湿寒痰郁结;两寸弱主阳气不足、中气下陷,这与舌质淡可以互参。所谓“风生升”,于是用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风药升陷而祛湿;以二术二陈汤化痰祛湿,以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加桂枝、片姜黄将药引入肢端。患者服药即效,这是我治疗风湿关节炎取效最快的一例,后来又加过附片、制南星等药。由于疼痛、疲倦等症状缓解很快,一月后患者要回老家,嘱药两日服一剂,有什么新情况再来诊治。
治同学的外婆,90岁左右,口干口苦,腹部胀满疼痛,舌红苔黄腻,两关脉弦长。这比较象小柴胡汤证,但是人参到底用不用,我犹豫了半天。老年人体内病理产物一般蓄积甚多,突发之病,如果舌脉俱实,多先从实证治疗,待舌、脉、症状变化后再顾其虚,这是我治疗老年病常规的处理方式。但是脾胃脉弦长,一般是肝木克脾土的表现,如果脾胃不虚,一般不会在脾胃脉的位置上见肝脉之象,再结合患者高龄,决定以温胆汤祛痰湿,这是从舌象考虑的结果;以柴胡、黄芩加10克人参,这是从脉象考虑的结果。患者服药一剂则症状减其大半,再剂而愈。
昨日治一干燥综合症、糖尿病患者,女性,60余岁。左膝关节肿大,热痛;右膝关节无红肿热痛现象,但怕冷。大小便尚可,口干。舌光红无苔。左三部脉均弱,右三部脉沉取濡滑而缓。患者瘦小干瘪,结合左三部脉,阴虚无疑。但患者服滋阴药胃会不舒服,并会出现腹泻的症状,这是脾阴虚的表现。而右腿冷,结合脉缓,是阴损及阳的表现,所以治疗此病。单纯滋肺肾之阴是不行的,应以养脾阴为主,佐以黄芪、附片补气升阳,因为阳气不升也是口干的原因之一。而右脉濡滑,说明患者还有痰湿,这与左膝关节肿痛可以互参。所以以《金匮》瓜蒌瞿麦丸为主方,因小便通利,故不用瞿麦,以免泄利再伤阴;用太子参、白术、茯苓、扁豆、芦根、生谷芽养脾阴;用二妙散去下焦湿热;用鳖甲养阴兼软坚化结;用黄芪配主方中山药,以玄参配二妙散中苍术降糖;阴虚日久易生瘀,加丹皮、丹参活血通络。当时考虑加制南星化痰兼治疗骨痛,但考虑首诊,先予两剂服后再定是否加制南星。
自从脉学有些新的领悟,即感觉思路有所拓宽。不仅脉诊的临床意义更加清晰,也能结合舌象、自觉症状更好地分析患者病情了。而且我觉得患者的四诊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不能轻易舍弃。比如舌红苔黄腻,而六脉弱的患者,舌象提示是典型的湿热,脉象提示是典型的阳虚。治疗当然就可以去湿热与补脾肾阳气并行,并非说有湿热就不能温阳气,有阳虚就不能祛湿热。还有精血不足患者新感上焦温病,银翘散与填下焦精血也可以同用。疾病的复杂性决定了治法的复杂性,只要病机需要,相反相成的治法在临床上是随处可见的。
今年又买到一本民国时期名医王雨三的《治病法轨》,这是一本专门从平脉辨证来论述临床的著作。作者从“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一段经文,悟出治病大法。从人身左半身属于血分所主,右半身属于气分所主,并结合左右两手脉的偏盛偏虚来分析疾病病机。作者虽不无偏激之处,但书中展示了在不同病症中平脉辨证的经验。如果说《医家秘奥》一书是从脉的角度来论“证”,而此书可以说是以病为纲来分析“脉”和“证”的关系。将两书合看,确可以全面地认识脉象在辨证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了《医家秘奥》后不久,我又学习了赵文魁的《文魁脉学》。御医脉学的精微又一次令我震撼,赵氏不仅论述相兼脉极为详细,而且将传统的浮、中、沉发展为浮、中、按、沉四部,与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层次对应。坦白地说,我经常取脉,不过浮、沉或中、沉两个层次而已,要将浮、中、按、沉分辨清楚,我估计还需要在临床再摸好些年才成。脉学的精微,确实让我敬畏,也许将来我将这四候分清楚了,或许还有更难的脉学课题等我去探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