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一个人的骑行(四)

个人日记


                                                                                                 ——景德镇 你在等我吗? 
     景德镇不是路过,是特意。早就打算带着具有美术天赋的儿子去景德镇的,因那时工作脱不开身,现在我有时间了,但 儿子工作了。一晃快二十年了,愿望才得以实现,不知道,景德镇还在等我吗?
  不懂英语的我 听说“中国”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中国”的英文名称小写是“瓷器”的意思; 还有人说,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瓷器,了解中国的瓷器就要了解景德镇。今天,当我在206国道被热情的景德镇交警指路使我顺利地来到景德镇的时候,我在心里说:景德镇,我来了!
  我入住的小旅店门口总有三三两两的邻居在闲聊。我向她们了解景德镇好玩的地方,虽然来之前就知道“北看故宫,南看古窑”之说,但我还是愿意参考她们的意见,因为她们是主人,她们更了解自己的城市。她们告诉我,古窑是景德镇的首选景点,并告诉我:早晨是不收票的,附近的居民早、晚去那里锻炼。。。我问:票价多少钱?她们告诉我:95元!95元,对于我来说,是值得起一个早的。聊天的她们只知道早晨不收票,但是不知道几点前不收票,旅店老板怕我错过时间,去找一个每天都到那里锻炼的邻居,回来告诉我:每天八点前随便进的,你进去就别出来,那里不清场的。如此,真让我意外地窃喜呢。
  次日(3月17日),六点钟出发去古窑民俗博览区,尽管她们告诉我,旅店离那里只有十五分钟的步行距离,我还是愿意赶在清静的早晨融入他们之中,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人情冷暖,然后。。。省去95元门票钱!
  昨天天气预报说有雨的,但清晨的天空很是晴朗,街上的车辆、行人还很少。我一路小跑,按着房东昨晚的吩咐,沿瓷都大道在开门子大酒店右拐就看到了古窑大门。图片
   这是座牌坊式的大门,大门横栏理石上的“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题字。入门树林浓郁下的柏油路两边有一米左右高的围墙随路延伸,墙上或归整有序地堆放着一捆捆截断的松材、或镶嵌着不完整的瓷器做装饰,那镶嵌在水泥里的瓷片还粘着从地下挖出时的泥土。沿着柏油路走一公里左右是一个宽阔的停车场,停车场的南面是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西侧有一个栅栏门,这里就是检票区。栅栏门敞开着,晨练的人们在那里鱼贯而入。过了栅栏门又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东西各有一个庭院入口。我随人流进入西面的景区。一个晨练的人看见我主动问:那里来的啊?我问:您怎么知道我是外地来的呢?他说:哦,赵本山的口音,东北人喽!一大早的来照相的、背包的一定是游客了。。。我们一同走了一段路,他向我介绍着周围景点、为我拍照。
   古窑民俗博览区是景德镇政府1980年因旧城区改造为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起来而建造的今天的“古窑民俗博览区”。当地人简约地称为——古窑。
   古窑民俗博览区分东西两部分:西区——景德镇民俗博物馆,东区——古窑。我步入西区。西区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完美融为一体的园林式博物馆。
图片
   入门,沿着水泥板路前行。
图片
   水泥板路在清园和瓷器街之间穿过(这个地方的左侧是下图的毛主席像所在的地方。)
图片

图片
    下图是与毛主席像对面的风景。从这里上山能转到东景区。我从地面、山上走了一个循环。
图片
   清园的后面是民宅、瓷器商店、水榭等江南风光。
图片
   清园内有四幢各具特色的民居,分别陈列御用瓷器珍品、景德镇古今画界名流作品、古代建筑图片展览,展现了瓷都城市的发展史。
图片

图片
    瓷碑长廊
图片
    
图片
    瓷碑长廊全景。
图片
   从瓷碑长廊的西面看东面入口处。水面的前方是水榭。
图片
   水榭这里每天都有定时的演出时间,人们可以免费在这里很舒适地观看。相片就是我坐在后面的沙发上拍的。
图片
   这里的演出时间门票上有标注的,我因为没买票,不知道时间,好在跟着一个旅游团才没有错过。建议:如果您是景区营业时间以后进入的,根据自己进入景区的时间和演出时间,提前安排好行程,以免错过;如果时间充裕,先去东区游览,之后来到这里休息、静听瓷音。如果您是营业时间前进入景区的,您先去西区,因为那里多是自然景观。东区如果去的太早,很多门不开的。
图片
   古老的瓷作坊在翠竹古松间,显得原始、质朴、沧桑,和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区和西区由一座不高的土山链接,如果时间宽裕建议从山上通过,大概十分钟的路程。山上,满山翠竹间有几十块镌刻了瓷史的木简林立其中,还有一条青石小路,它们都是引入你进入古窑线路上的标示。
图片
   早晨我在西区玩了近两个小时后去了东区,在观览了东区之后最后回到西区听水上瓷音的。
       东区——古窑。
   古窑由风火仙师庙、清代镇窑、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瓷器作坊等景点组成,古窑向人们展示了景德镇独特的瓷业习俗、古代瓷业布局和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
   风火仙师庙是祭祀“风火神”童宾的民俗神庙,反映了景德镇的瓷业传统信仰。这里八点以后开门。
图片

图片

图片
   柴垛 是烧窑用的松柴码砌成的“房子”,实际上就是过去烧窑用的燃料的储存方式。我们东北农村都是这样堆放木材的。景德镇的古窑都用松柴做燃料,因为松柴火苗长温度高。
图片
   在镇窑附近,遇到来上班的古窑工作的女孩,我让她趁着没有游人的清静帮我拍照,她说,你跟我走吧,我知道那里景好,之后就在她工作地方的周围为我拍了多张相片。
图片
    从旅店出来的时候,以为古窑附近能买到吃的东西,结果一路没有遇到,进园打听,原来园区也没有食品店,我准备就近从一个侧门出去买饭。快到侧门的时候,见一个中年男子提着两袋子食品从外面进来。我指着食品问:从哪里买的?什么方向?他停下脚步问:你还没吃饭哈,离这里很远的,你找不到的,你出去再进来就要买票了的,你拿去吃好了。说着他双手敞开塑料袋,示意我拿。怎么好意思呢,他看出我的意思真诚地说:我买的多,够吃的,没多少钱的,你拿好了。我盛情难却,拿了一个馒头。他说,一个怎么够呢,拿好了,他的双手一直撑开着袋子。一个 真不解决问题,于是我又拿了一个说:刚刚吃了些了,够了。我没来得及道谢,那人已经离开了。我抓拍到好心人的背影。

图片
    这两个小馒头支撑我坚持到下午一点多。
图片
   正吃着
,帮我拍照的女孩过来了,对我说,我还有点时间,我带你去现在还在用的小柴窑。我们来到小柴窑,这里的杨师傅向我讲解小柴窑的故事。
图片
   我在小柴窑
图片
   听完小柴窑的故事,女孩陪我进窑里拍照。拍完照出窑,杨师傅要看拍的照片,当他看到我拍的窑孔时,对我说:很少有人专门拍窑孔的,你既然拍了,我告诉你:拍窑孔时,你离开窑孔一步远,打开闪光灯。。。小女孩我们又拍了一次。哇!果然不一样的效果哦。
   我对准窑孔拍的,当时还自以为是得意之作呢。
图片
    按着杨师傅的要求,离开一步远,打开闪光灯拍的。
图片
   杨师傅告诉我们,那是松木燃烧时,留在壁上的松油反光的结果。之后他又对我说:你去拍烟筒。我受上一张的启发,打开闪光灯拍烟筒。
图片
   我还没从窑里出来,就听窑外的杨师傅在说:关掉闪光灯,拉近镜头,对准烟筒口,你看看像不像苹果手机的标志啊?呵呵,女孩埋怨着杨师傅怎么没早告诉她。
图片
   下面两张相片是我在窑里分别不开闪光灯和开闪光灯拍照的效果。
图片

图片
   游人见多,我告别女孩和杨师傅,临走,杨师傅问,你水壶有水吗?我这里有开水的。不知道是被刚刚给馒头的好心人感动、还是被女孩和杨师傅的热情温暖、还是想起了自己一路要水的经历,不由的眼睛模糊起来。。。
   因为去的早,几乎没有什么游人,晨练的人们几乎都在西区,空旷的东区我可以随便穿越不同时代的古窑上窜下跳地看个究,等都看了个大概,游人刚刚上来,我又跟上一个导游从头至尾去了解古窑的故事了。。。
  
导游说,景德镇的制瓷历史从五代时期就有实物证明开始了(白瓷),但我没看见五代时期的古窑,复制的也没有。(当时我问了一下,因为我对瓷器不懂,也不知道我记得对不对,怕误导读者,在这里就不说了。希望了解的朋友补充了。)        
  古窑的甬路上用碎瓷片拼成的图案,图案中间是不同朝代瓷器的简单介绍。
  图片
   我混进旅游团,虽然是个编外团员,但我听得专心。因为,拍照的事情早完成了。
   明清御窑
   明清御窑是明清两代专门为皇帝烧造瓷器的御用瓷窑,明清御窑在五百多年间烧制了大量精美的瓷器,清朝灭亡后,御窑熄灭了炉火。 
图片
   进入庭院,眼前的寂静肃穆的场景,给我一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感觉。当时,我又一次在心里说:景德镇 我来了! 
图片
   按生产品种不同,明清御窑设置了六种不同窑,包括青窑、龙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和匣窑。  
   明清御窑“六式窑”中的青窑、龙窑、烽火窑是2013年才开始复烧的,其余的色窑、爁熿窑、和匣窑准备今年复烧。 我们等待复烧的好消息吧。  
图片

图片
  清代镇窑 
  古窑中的镇窑是一座清代实物,镇窑真实地再现了往昔景德镇的历史风貌。镇窑是2009年10月复烧,每年烧炼两次,这座四百年的名窑再次烧制瓷器,也让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能有了传承载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景德镇古窑,再现300担松柴烧瓷的壮观场面
图片
    400年工龄的木桩构架精犷壮观。 
图片
   在这里,电视里
播放着古窑宣传片——《神奇古窑》,我坐了下来,倚着几百年的木桩,边休息边看电视——寂静舒然。
图片
   明代葫芦窑
   葫芦窑形似卧地葫芦,前大后小。葫芦窑为景德镇特有的瓷窑,这座窑是2010年10月竣工的复制窑。
图片

图片
   元代馒头窑
   以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有的馒头窑窑床的平面呈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形窑
图片

图片
    宋代龙窑
图片
   龙窑,我想这应该是有寓意的吧,而且从它的长度来看,“身长似龙”,很容易让人理解。
图片

  坯房
  景德镇人把手工制瓷作坊叫做坯房,坯房是生产瓷坯的场所。
  坯房是的长方形独立的四合院,北面朝阳是正房,工人们在那里工作;南面朝北是仓库,仓库与工作间对应,方便送坯;或东或西是泥房。各房都是向院内敞开着的,庭院中有一池水,是淘洗泥料和晾晒坯体的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就是这样普通的高岭土,在老师傅们的手里创造了关于瓷的传说
图片
   在坯房,即正房要完成拉坯、印坯、利坯、画坯、施釉等工序。
   拉坯
  “拉坯”是师傅悬坐在一个圆形的车盘上,用木棍搅动车盘,车盘快速旋转,师傅的双手在飞旋的车盘上把瓷泥拉制成碗、盘、杯等器皿。车盘上的瓷泥
随着工人师傅 双手的微妙变化,碗形也在不停地变化着,手引泥走,泥随手变,给人以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感觉。
  拉坯师傅搅动车盘
那娴熟的动作让你有欣赏舞蹈时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我真的希望看到师傅更长时间的搅动下去的动作。
图片
        工人在旋转的车盘上,用手迅疾地把一块泥土拉成一个器皿的动作娴熟利索令人惊叹。
图片
   碗坯拉好以后,放在一块狭长的木版上,称为料板,然后放到工位上方的坯架上阴干至半干半湿,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印坯。
图片 

   印坯
  “印坯”是坯体内侧面定型的操作。坯体在干燥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变形,而且手工拉坯很难保证件件坯体完全符合规格要求,所以要在一定规格的标准模子上印坯定形。
图片

图片
     
利坯
  “利坯”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整的的粗坯经过旋削,使之厚度适当,更加精细。
图片
       
画坯
   “画坯”是在已经嗮干燥的胚胎上作画。我掐了一下时间,这位女士一分钟能画完两个碗的图案。她一手旋转碗,一手绘画。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在碗上一笔能画出个园。感叹那行云如流水线条后的笔功。
图片
   施釉
  “施釉”
师傅把画上图案的器皿放入釉液缸中荡匀其汁,然后放在坯架上。
图片
   这些老师傅几乎祖上几代人都从事这个行业,他们一辈子都在重复着一个动作。如果一个人能把一件事坚持一辈子,我除了肃然起敬别无它想了。
图片
      
晒架塘   
  “晒架塘”是晒坯架和水池的合称,印坯后,把坯料放到料板上,移到晒坯架上用阳光干燥。晒坯架的下方的水池是起温度、湿度调节作用的。天热水池的水会蒸发得快,增加上方坯料区域的水分,使坯胎不至于干燥过快在烧制高温时减少或消除成型瓷器出现开裂的现象。
图片
    
图片
   
    走出坯房跟着导游来到另一个院落,这里是一个精加工作坊。在这里可以看到瓷器的雕刻、绘画及精美的工艺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师傅们凝视着手中的器皿,心无旁骛。看着师傅们专注的神情,我不敢弄出一点动静,生怕自己的举动惊扰了这样完美的艺术创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里可以接受客户的定制,在你选中的瓷器上可加上你所需要的文字
图片
  这些精美绝伦的瓷器是布满老茧的双手制造成型的,此刻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温暖我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亲眼目睹了从拉坯、印坯、利坯、画坯施釉等一系列步骤,更是有幸看到了被誉为“景德镇四大名瓷”的青花瓷、玲珑青花瓷、窑变、粉彩,看到了它们的制作过程,和那些老师傅们出神入化的功力。我不知道在现在所处的浮华的时代里,还能有多少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我迷恋这样的一种心意,一种融入爱的职业,将掌心的温度融于器物,一种坚持。一种执着。。。而我也在这暖暖的阳光下 见到了这种坚持,感受到了那一只只洁白的瓷碗里面所深深蕴藏着的,泥土重生的璀璨。。。
  
图片

图片
古窑的卫生间(亮灯的房子)的墙面用瓷碗装饰。近处两个是垃圾桶。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从民俗古窑博览区到御窑、老街、棚户区再随意坐着公交车随便到一个地方。。。对于景德镇不要太希望,也不要太失望,随遇而安,惊喜不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景德镇的老街弄堂的叫法很多数是以姓氏来命名的。
图片

图片
        我被老人热情地让进房间,房间阴冷、昏暗。
图片

图片

图片
     和老太太聊了一会儿老宅,她的生活,周围的变化。。。老太太对我说:你有福气的,我只和外国人照相的,但我高兴和你照相的。。。呵呵。。。
图片
     至今还有几户人家生活在这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晚上我去网吧传相片,打开电脑一位朋友送我一首歌《我在景德镇等你》。。。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一首歌,但 我深深地感受到景德镇在等我,景德镇的人们在等我,我就像景德镇远方的一位亲人,在景德镇得到了的他们温暖相拥。。。
   景德镇在等我,也在等你。景德镇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因为那里的瓷器、那里的人们!
 
 

文章评论

七月

星姐,来成都吧!你带我去听去看去了解!

野渡舟横

瓷器的制作过程说得很清楚,是本文的亮点。

古琴

给我上了一堂关于瓷器的科普课程。

雪里飘香

你的日志很精彩,让我了解了美丽的陶瓷制作和景德镇古窑的景致,非常喜欢那几张在窑里拍的照片,还有美丽的瓷器

雪里飘香

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除了钦佩,还是钦佩

雪里飘香

无法单独评论照片,不知是什么原因,那退一步后的拍摄,让我震撼

飞舞

一件瓷器的完成,竟需要如此多的程序。星姐观察细致,讲解更是清晰有条理,让没去过景德镇的人一饱眼福。欣赏瓷器的精美,钦佩每个程序中工作人员的业务精湛与对事业的持久热爱,更感动在这里邂逅的每个人给予的温暖。这一篇,温情,欢乐,惊喜不断,一切都在可遇不可求的随缘中……[em]e163[/em][em]e160[/em]

飞舞

景德镇古窑所处环境,幽静古朴,一边欣赏现代工业科技的璀璨,一边触摸历史辉煌的沉淀。特别是行走于亭阁掩映小桥流水与竹林疏影的蜿蜒小道,是否有种穿越古代的欣喜与感动呢?特别喜欢这种人文与自然景观融于一体的感觉。景德镇,值得去,如星姐所说,那里的瓷器那里的景致还有那里的人!

飞舞

《青花瓷》在这里温情而真实地再现,古今合璧的完美,不仅仅是中国瓷器的制作,还有这里的人们。让我们走进景德镇,感受......

关心

一个人的骑行,精神可嘉,真想步你后尘,但还是望尘莫及的,希望你一路顺利!

莲得自在

很好啊,好羡慕崇拜星姐的生活多姿多彩

ruirui

一个人一辈子做同一件事值得尊敬,一个人的骑行更让我行注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