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入佛门 明明白白学做人

个人日记


 
 
图片 



    佛门外的很多人听说“佛”,一听讲“佛法”,就望而却步。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传法之人“方便”不够,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神神秘秘的样子,把别人吓着了。如,人家才接触佛门,就告诉人家:“你不可以吃肉,吃了会变畜生”。如此等等,人家一听,谁还敢入佛门。即使你讲得对,也得区别时间、场合等,话语要圆融、契机才行,何况很多只是断章取义,有违佛陀本怀。所以,我们在弘法时要学会恒顺众生,广开方便法门,要让世人了解,佛法不离世间法,佛门是快乐的净土。这样,人家才会欢欢喜喜进入佛门,无须你朝拉。
   

  入门以后当如何做?这是在家佛教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我自己的学佛体会,大至概括有四点,即皈依、礼拜、供养以及忏悔。下面分而述之:
             
            第一 皈依
   
  入佛门,首先要皈依。所谓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就是常常说的“三皈依”。“皈”,如水归海,如客归家;“依”,如子依母,如渡依舟。所谓皈依,不只是皈依师父一个人,而是皈依佛、法、僧此三宝,师父只是授证三皈本师,好比说是证明你已经在佛陀学堂报到了。有人说《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拜了五十多个师父,我也要到处皈依,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对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向五十多个善知识请教佛法,不是去“皈依”,我们皈依只需要一次,佛菩萨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一次就够了。但请教佛法就没有这个限制了,只要是善知识,我们都可以请教,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人在生死大海中,若不皈依三宝,就无法出此大苦海。皈依佛,应生起觉悟心,当觉而不迷,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皈依法,应增长智慧,当正而不邪,从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自性的正知正见;皈依僧,应六根清净,当净而不染,从污染中回过头来,依自性的清净心。我们见到佛像、佛经以及僧人,应生恭敬心,把自性的觉、正、净引发出来,三宝就在自性之中,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如见到丢弃在地上的佛像,我们应怎样处理?我的师父曾告诉我:“如果这张佛像是你父母的照片,你会怎样处理?——好好地将他擦干净,保存起来,带着他的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
   
            第二 礼敬
   
  最能体现礼敬内涵的,莫过于二点,一是微笑,二是礼拜。
   
  先说微笑。我们进入寺院,首先看见的是谁?就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弥勒菩萨两边的对联最为经典:“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就是表法,告诉我们要入佛门,要成为佛的弟子,就时刻要用笑脸面对众生。我们学佛,不只是闭着眼睛念佛,盘着双腿打坐。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这不是学佛,这只是在为自已作打算。学佛,是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家里所处的角色中,像佛那样去做,替佛接引众生。如果有人找到我们,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事情,即使念佛也要停下来,微笑相迎:“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助吗”?这样才是佛弟子应有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念佛。否则,别人就会疏远你,这就断了善缘。
   

  为什么要微笑?就是要令众生皆欢喜。《华严经》说:“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事事欢喜,我们就跟菩萨同行了。
   

  再说礼拜。每周七天,不只是初一、十五才礼拜,应该每天都要礼拜。礼拜就是感恩,我们感佛菩萨的恩,就向佛菩萨磕头;我们感父母的恩,就向父母磕头;我们感国土的恩,就向祖国叩头;我们感众生的恩,就向众生磕头。有的人不习惯,认为向土木塑造的佛像磕头,这是迷信,他不知道,佛菩萨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我们自己有眼看不清。土木塑像只是让我们喜欢假相的心不至于太迷茫,是表法,是指示我们一种修行的方法,哪里是迷信?真正的迷信,是自己不明白反说别人迷信的人,那才是真迷信。磕头不仅能消除自己的“我慢”心,而且能培养我们的平等无碍心;退一步说,磕头对我们的身体也是一种良好的锻炼,没有什么不好。
   
            第三 供养
   
  供养最常见是用花、果、灯烛、香、珠宝等等供佛。讲经说法、印送佛经也就是供养,这是法供养,是所有供养中最殊胜的供养。为什么要供养?有人不理解,说佛菩萨又不需要你那些东西,供这些物品有什么意义?供养是表达我们愿意亲近诸佛的真诚心,用这样一片真诚心来积累自己的功德和智慧。供养物品也是表法,花果代表因果、种菩提因,证涅磐果,灯烛代表光明智性,水代表清净,平等,香代表持戒。
   

  说到供养,有人会想,我现在没有钱供养,等我发了财后再多多地供养。有了这种想法,就很难做到供养。为什么呢?人心不足,烦恼不断,以前,没有房子的时候,有间房子就满足了;真的有了房子,又想有部车子,车子有了,又想要别墅;别墅有了,又贪图更多的享受……供养的事就丢到九霄云外了。其实供养并不需要太多的钱财,只要有“知足常乐”的心,就很容易做到。比如说印经结缘,如果你经济不宽裕,拿不出钱来印经,那你可以把别人印的佛经,请上几本,赠送给你周围的同事、亲戚、朋友,让他们都得到佛法的滋润,要是大家都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这样的供养功德也就无量无边了。甚至于,只要你能抽点时间读读佛经、动手抄写佛经,同样也是殊胜的法供养。
   
     
                 第四 忏悔
   
  忏悔的前提就是先要生惭愧心。而所谓“惭”,也就是内对不住自己的良心;所谓“愧”,就是外对不起他人。我们每天都该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有没有值得惭愧的地方。我们一大早做早课时,就应该提醒自己,昨天的过错今天不能再犯;晚课时同样要反省,今天所做的一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么?有错事,就要生惭愧心,马上忏悔,今后就不能再犯。生惭愧心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能心地清凉。因此 ,忏悔就是令已生的恶断除,未生的恶不生。
   

   人无完人,难免有过失,所以要忏悔。我们忏悔时,通常要念诵《普贤行愿品》上的偈颂:“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时就是要如是反省。贪的日常表现就是“五欲迷恋症”,什么是五欲?即财、色、名、食、睡。五欲就像一根牵牛绳,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想摆脱,又怕鼻子疼。为财,就有了假冒伪劣,就有了贪污受贿;为色,主有了以权谋私,就有了出卖原则,不惜损害自己的身命,也不惜愧对自己的家人;为名,就有了明争暗斗,就有了阿谀奉承;为食,就有了生猛海鲜,就有了酒后协议,为此吃坏了胃,为此喝坏了肝;为睡,就有了怨天尤人,就有了懒惰散漫,而不惜放弃自己的前程,不惜荒废了大好的光阴。因此,古大德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嗔就是嗔恨,好像世间所有的人都欠他的,为什么不给我涨工资?为什么不给我提升?为什么他能发财而我很穷?……一个个为什么,都是以“我”为中心,从而怨天怨人,生起嗔恨。“我”相不断,烦恼即不断,有烦恼就是痴!喜欢耍小聪明的人最愚痴,容易干傻事,却又不懂得惭愧,不懂得忏悔。
   

  “忏”是为自己的错误和罪过感到痛心;而“悔”是愿意改正所犯的过失,并请求宽恕。常言道:“弥天大罪,一忏便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忏悔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是修行所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说,我们因此就可以随意做坏事,然后再去忏悔。有意造罪是要随业受报、堕恶道的。不要等事发了才忏悔,最好是提前预防,预防的方法就是持戒,随时要牢记戒律,不去违犯。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综上所述,皈依、礼拜、供养、忏悔,是我们初入佛门的路径,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皈依不是个人的崇拜;礼拜不是盲目的迷信;供养不是钱财的交易;忏悔不是掩耳盗铃。但愿每一个初入门的佛教居士,都能明白皈依、礼拜、供养、忏悔的真实义,从而明明白白地做个学佛的人!
 

 
 
 


    念佛人应该怎样对待妄想杂念?
 
    问:我发愿既要得到往生利益,又要健康长寿、大富大贵,鱼与熊掌兼得,可否?

    答:只发往生愿就好。贫富寿夭,一任前命;生死穷通,全凭弥陀。今生报身为前世业果,其果已现,纵然念佛能有所改变,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其人福力不足以承受大富大贵,则虽念佛也不能必令其大富大贵,因不堪承受故。比如茅舍已成,要想改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加固、翻新,让住的人更舒适一些,但不可能让简陋的茅屋变成豪华的别墅,除非拆了重建。所以阿弥陀佛才发愿让我们往生净土,以彻底富贵、寿命永远。
 

    问:虽愿往生,但一时还不能信入专修念佛,有什么办法帮助起信吗?

    答:专修念佛,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是佛法当中最高超的法门。「只要念佛,任何人都可以往生成佛」,这在一般善根不够的人是很难相信的。《无量寿经》称之为「明信佛智」,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观经》则是通过很长篇幅先说定善、散善的修法做为铺垫,最后才付嘱持名一法。《阿弥陀经》直接称为「难信之法」,而由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所以一时不能信入专修念佛,可以说是很自然的。那么可以通过解、行两方面来努力。

      
   「解」就是理解。那就要多看有关讲述专修念佛的教理著作、有关记载专修念佛的往生实录,还有一些因果报应方面的书,从中感受弥陀慈悲愿力的伟大、名号具足万德,以及自己的下劣无能。

      
   「行」就是行持。要怀真实心、谦下心老老实实去修行。真实修行的人,越是修行,越是发现自己是一个不会修行的人。比如真的以严持净戒的标准来衡量,才发现自己做不到;真的要求自己做一个孝子,才发现是那么的不容易;真的想行布施,才知道自己心里总有舍不得,总有自他人我的分别。这样,随着善行的积累,一方面善根更加累积深厚,一方面心地就更加慈软起来,加上闻熏有关教理、感应的作用,所谓「解行并进」,渐渐就能信入专修念佛了。

       
    看书要有选择,行持要出于真诚。如果是看圣道门修行方面的书,因为理念不一样,就会比较不相应。虽然也在行善修行,如果夹杂虚伪名利心,又很骄慢,就会认为自己很会修行、很有德行。学佛时间越长,「我」也越大,这样也不相应。

      
   《无量寿经》说「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观经》说必须「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修持净业三福,正是这个意思。

 
  
    问:我发愿要身无病苦、端坐往生、如入禅定、异香满室、天乐鸣空,以启发大众的信心,可否?

       
    答:真有此愿,也无不可,那就要拿出实行来,密密做去,不让人知。如果真有功行,虽不发此愿,也必有此景。倘若没有实行,而大话早已说出,弄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那就不是真为往生,而是人前做样子、装好看了,到时候反而会自生障碍,影响往生。总之,念佛往生一如做人,要实在,不越份,自己是几斤几两,就说几斤几两。老老实实念佛,老老实实往生,不仅死时令人起信,实则生时更令人起信。
 

       
    问:念佛人应该怎样对待妄想杂念?

       
    答 :念佛人对于妄想杂念,一是不要急,二是不用怕,三应该欢喜,四要会转念。

       
    一、不要急。急着想一下除掉它,那是不现实的。因为多生多劫以来我们太习惯于妄想杂念了,想除掉它,比戒烟、戒酒、戒毒还要困难不知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念佛,靠佛的愿力往生。靠我们自己心地清净除掉杂念,永远也不能超升。

       
    二、不用怕。有妄想杂念是我们的本来状态,任何凡夫都是妄想纷飞的,阿弥陀佛救的正是这号人。阿弥陀佛既然已经保证我们只要念祂的名号就能往生,那么即使有妄想杂念又能如何呢?这样不怕它,它也就翻不起大浪,老实平息下来;若是怕它,它反而会兴风作浪起来,让你觉得它很厉害。

       
    三、应欢喜。为什么有妄想杂念反而要欢喜呢?因为自觉有妄想杂念难以克服,就知道我是戒定慧修不圆满、只能念佛的人,阿弥陀佛要救的正是我。比如医生要医的是病人,健康人不是医生的对象。我有妄想杂念,岂不正是阿弥陀佛要救的对象吗?如果是圣人,没有妄想杂念,阿弥陀佛也不必为他操心了。这么一想,我正符合阿弥陀佛救度,所以我念佛一定往生,岂不欢喜!再来,念佛知道自己妄想杂念多,说明我被阿弥陀佛救到了。为什么呢?原来不念佛,还不知道自己杂念多,可是一念佛,立即觉得杂念纷飞。这正像没有月亮就看不到树的阴影,月光越亮树影就越黑一样。因为我念佛,佛光照到我的心里,我才会看到自己的妄想杂念,岂不是表示我已经被佛救到了?

       
    四、会转念。一旦觉察到妄想杂念,就把它放下,不理会它,转而念阿弥陀佛。比如月光下的树影,你越是盯住它看,便越觉得黑暗;把眼睛转过来,看皓皓空中明月,赏习习迎面清风,心地就一下开阔起来。经中说「一向专念」,正是这个意思。妄想杂念,随它去,不和它纠缠,只管向着阿弥陀佛,念佛就好,妄念自然自生还自灭,又何必硬让他灭呢?

      
    说到底,还是我们不能安守凡夫的本份来老实念佛。如果知道身为凡夫就是有妄想杂念,就像是人就有眼睛、鼻子一样自然,也就不会视其为身外之物、必欲除之而后快,则不至于因妄增妄了。正应了一句古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也可说「念佛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念佛,阿弥陀佛那边是什么事也没有,什么条件限制也没有,只是我们自立科条,自我设限,扰乱了自己。



 
 
图文 :网络     编辑  ;灵心归净土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