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和草紫
个人日记
苜蓿和草紫
沈伟东
过了谷雨天,田野的绿色像地毯一样铺展开来。地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变换着不同的绿色。起初,只是微茫的,若有若无的一带绿影。过几天,就成了浅绿。从山坡上望下去,游云的阴影在浅绿里移动,这浅绿便有了深浅,有了层次。过不了几天,经几场雨,浅绿悄然变成青绸,走近看,细碎的花朵萌生出来。田野里散发出浓郁的清香。
这是草紫,也就是紫云英。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浙江东部,这个时节,这种过渡植物的绿色铺天盖地漫延在五六月的田野。草紫的叶芽起初小而圆,稚嫩的叶片密密麻麻拥挤着向上生长,好像在跳跃着,欣喜好奇的模样。柔嫩的细茎在茫茫的叶片下连成一片。此时,有风拂过,草紫田如波纹样荡漾开来。有时,会形成波浪和漩涡。草紫的花朵起初是淡白色,一夜之间,在绿叶中间挤出身来。不久,花朵染成粉红,在阳光和清风里招展。到田里的绿色慢慢变成浓绿、墨绿的时候,粉红的花便成了紫红。柔韧的茎枝枝蔓蔓,托着青绿的叶子和紫红的花,大地成了一条涨满绿潮的河流。
我和一位朋友在上海福州路一家老字号本帮菜馆吃饭,点了一碟清炒草头,价钱不菲,菜量不多——我和这位老家西北的朋友吃,也就是两三筷子,碟子就见底了。上海菜清淡,吃着吃着,我这朋友说,这不是苜蓿叶子嘛!他谈起西北,这种野菜到处都是。开春后生长的嫩芽可以采来做菜吃,比如苜蓿叶芽的野菜汤就是他小时候常喝的——海海漫漫一碗,就着玉米窝窝头。那海海漫漫的一碗汤能充饥,比一般的野菜都好,耐饿,就是青草气重,吃多了反胃,滴几滴菜籽油才喝得下去。在他老家,还用苜蓿芽烙玉米饼:烙饼的时候加上苜蓿叶芽,换一种口味,味道不错。西北人采来苜蓿叶芽,开水焯过,浇两勺醋,搁点儿盐,就是一道下粥的菜。我吃着草头,觉得似曾相识,这不是我小时候吃过的草紫嘛!
草头是苜蓿吗?问了菜馆的服务员。服务员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后来咨询了植物园工作的朋友才知道,原来,苜蓿和紫云英是两种非常相像但不同的植物,都属于豆科草本植物。紫云英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多生长在中原和东南地区。紫云英、草紫、草子,名称具有东南地区的婉约清浅,让人联想到这种植物的形态和色相:青绿的圆形叶子,紫色的小花。苜蓿,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能生长五到七年,生命力强的可以生长二十多年。苜蓿,名字上好像有点儿异域的味道。我这朋友是西北回族,他告诉我,苜蓿的原产地是中东地区,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和外高加索、土库曼高原。沿着丝绸之路的驼铃,这种植物由西到东迁徙蔓延,成为中国西部北部春天的一道风景。植物的迁徙流布和人的族群迁徙的足迹是重叠的。“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这是岑参在西北见到的风景。苜蓿、天马、葡萄美酒,和胡人的翘胡子,胡姬曼妙健壮的背影,留在丝路的记忆里。
这胡人的后裔,和我在福州路老店咀嚼着的草头,确实是苜蓿叶。感受着有点儿粗粝的质感、清苦的滋味,闲聊着这两种近似的奇妙植物,我们各自回忆起苜蓿和草紫留给我们的记忆。
在《诗经》里已经有紫云英的影子,《陈风》里说:“防有鹊巢,邛有旨苕。”陆机认为“苕”是紫云英。这说明在孔子时代之前,紫云英就是中原的常见植物。草紫在中原和东部地区主要是作为绿肥,并未作为主要的畜牧饲料。朋友说的苜蓿出自中东的观点,应该是有道理的。同属豆科草本植物的苜蓿则可能大规模引种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引种西域牧草是为了战马,作为战略物资。苜蓿如同留着胡须的西域胡人,而草紫则更具中原和东南汉人的性情和模样。
在南方,草紫多是为了沤农家绿肥。秋收以后,田地一下子闲下来,天地之间留下大片空白。这个时候,勤快点儿的农民就犁了地,大把大把抛洒紫云英种子,便不用管了。在寒冬沉寂几个月,一开春,星星点点的绿意便在清瘦的田里萌生出来。这种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把东南的田野生长成豪放恣肆的西域风情。我想,把草紫的生长过程浓缩成一分钟的视频,可以让我们看到绿色丰富的变化层次。紫红色的细碎花瓣,远远望去就是绿色地毯上的繁星般的点缀。暮春时节的黄昏,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草紫地里打滚嬉戏。草紫田成了捉迷藏的好地方。小一点儿的孩子能藏进草紫里,像滚在厚厚的棉被。孩子们能一直玩到天空上缀满星星,大人们在村口喊叫着自己的孩子回家睡觉。有的小孩子在草紫田里睡着了。大人们蹚着草紫找啊找,就是找不着——可真不好找,夜里草紫茂密,哪里看上去都是一样的弥漫着夜色和清香的叶叶蔓蔓。
令人眩晕的舞动的苜蓿绿色,连成万里丝路的绿色植物带。在西北的山野,铺天盖地生长着苜蓿,主要是马和牛羊的牧草。听我那西北朋友说,青葱碧绿的苜蓿营养丰富,牛羊骡马都贪吃这种饲料,但不能吃多,吃多了会腹胀,要与其他饲料配着吃。
想着夜晚星光下起伏的紫云英盛开的江南。我也向往西北,想沿着丝路,读着边塞诗去找寻苜蓿、天马和驼铃。
沈伟东
过了谷雨天,田野的绿色像地毯一样铺展开来。地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变换着不同的绿色。起初,只是微茫的,若有若无的一带绿影。过几天,就成了浅绿。从山坡上望下去,游云的阴影在浅绿里移动,这浅绿便有了深浅,有了层次。过不了几天,经几场雨,浅绿悄然变成青绸,走近看,细碎的花朵萌生出来。田野里散发出浓郁的清香。
这是草紫,也就是紫云英。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浙江东部,这个时节,这种过渡植物的绿色铺天盖地漫延在五六月的田野。草紫的叶芽起初小而圆,稚嫩的叶片密密麻麻拥挤着向上生长,好像在跳跃着,欣喜好奇的模样。柔嫩的细茎在茫茫的叶片下连成一片。此时,有风拂过,草紫田如波纹样荡漾开来。有时,会形成波浪和漩涡。草紫的花朵起初是淡白色,一夜之间,在绿叶中间挤出身来。不久,花朵染成粉红,在阳光和清风里招展。到田里的绿色慢慢变成浓绿、墨绿的时候,粉红的花便成了紫红。柔韧的茎枝枝蔓蔓,托着青绿的叶子和紫红的花,大地成了一条涨满绿潮的河流。
我和一位朋友在上海福州路一家老字号本帮菜馆吃饭,点了一碟清炒草头,价钱不菲,菜量不多——我和这位老家西北的朋友吃,也就是两三筷子,碟子就见底了。上海菜清淡,吃着吃着,我这朋友说,这不是苜蓿叶子嘛!他谈起西北,这种野菜到处都是。开春后生长的嫩芽可以采来做菜吃,比如苜蓿叶芽的野菜汤就是他小时候常喝的——海海漫漫一碗,就着玉米窝窝头。那海海漫漫的一碗汤能充饥,比一般的野菜都好,耐饿,就是青草气重,吃多了反胃,滴几滴菜籽油才喝得下去。在他老家,还用苜蓿芽烙玉米饼:烙饼的时候加上苜蓿叶芽,换一种口味,味道不错。西北人采来苜蓿叶芽,开水焯过,浇两勺醋,搁点儿盐,就是一道下粥的菜。我吃着草头,觉得似曾相识,这不是我小时候吃过的草紫嘛!
草头是苜蓿吗?问了菜馆的服务员。服务员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后来咨询了植物园工作的朋友才知道,原来,苜蓿和紫云英是两种非常相像但不同的植物,都属于豆科草本植物。紫云英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多生长在中原和东南地区。紫云英、草紫、草子,名称具有东南地区的婉约清浅,让人联想到这种植物的形态和色相:青绿的圆形叶子,紫色的小花。苜蓿,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能生长五到七年,生命力强的可以生长二十多年。苜蓿,名字上好像有点儿异域的味道。我这朋友是西北回族,他告诉我,苜蓿的原产地是中东地区,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和外高加索、土库曼高原。沿着丝绸之路的驼铃,这种植物由西到东迁徙蔓延,成为中国西部北部春天的一道风景。植物的迁徙流布和人的族群迁徙的足迹是重叠的。“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这是岑参在西北见到的风景。苜蓿、天马、葡萄美酒,和胡人的翘胡子,胡姬曼妙健壮的背影,留在丝路的记忆里。
这胡人的后裔,和我在福州路老店咀嚼着的草头,确实是苜蓿叶。感受着有点儿粗粝的质感、清苦的滋味,闲聊着这两种近似的奇妙植物,我们各自回忆起苜蓿和草紫留给我们的记忆。
在《诗经》里已经有紫云英的影子,《陈风》里说:“防有鹊巢,邛有旨苕。”陆机认为“苕”是紫云英。这说明在孔子时代之前,紫云英就是中原的常见植物。草紫在中原和东部地区主要是作为绿肥,并未作为主要的畜牧饲料。朋友说的苜蓿出自中东的观点,应该是有道理的。同属豆科草本植物的苜蓿则可能大规模引种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引种西域牧草是为了战马,作为战略物资。苜蓿如同留着胡须的西域胡人,而草紫则更具中原和东南汉人的性情和模样。
在南方,草紫多是为了沤农家绿肥。秋收以后,田地一下子闲下来,天地之间留下大片空白。这个时候,勤快点儿的农民就犁了地,大把大把抛洒紫云英种子,便不用管了。在寒冬沉寂几个月,一开春,星星点点的绿意便在清瘦的田里萌生出来。这种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把东南的田野生长成豪放恣肆的西域风情。我想,把草紫的生长过程浓缩成一分钟的视频,可以让我们看到绿色丰富的变化层次。紫红色的细碎花瓣,远远望去就是绿色地毯上的繁星般的点缀。暮春时节的黄昏,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草紫地里打滚嬉戏。草紫田成了捉迷藏的好地方。小一点儿的孩子能藏进草紫里,像滚在厚厚的棉被。孩子们能一直玩到天空上缀满星星,大人们在村口喊叫着自己的孩子回家睡觉。有的小孩子在草紫田里睡着了。大人们蹚着草紫找啊找,就是找不着——可真不好找,夜里草紫茂密,哪里看上去都是一样的弥漫着夜色和清香的叶叶蔓蔓。
令人眩晕的舞动的苜蓿绿色,连成万里丝路的绿色植物带。在西北的山野,铺天盖地生长着苜蓿,主要是马和牛羊的牧草。听我那西北朋友说,青葱碧绿的苜蓿营养丰富,牛羊骡马都贪吃这种饲料,但不能吃多,吃多了会腹胀,要与其他饲料配着吃。
想着夜晚星光下起伏的紫云英盛开的江南。我也向往西北,想沿着丝路,读着边塞诗去找寻苜蓿、天马和驼铃。
文章评论
铁迟
写得太细致了,我都想删我写的那篇了!
如风
紫云英,很美的名字。多年前,在云南边境闲逛的时候,见到过大片大片的紫云英花海,一个傣族小村子就在花海里,我远远地站在山坡上凝视着,看久了,就会怀疑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落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呢。——让人有点儿恍惚。
如风
[em]e100[/em]
邰城王某
好开阔的思路:从南到北,从古到今,文字背后的眼界与见识令人钦佩!
如风
有苜蓿花点缀的沙漠,肯定会让人着迷。旅人、驼铃声也不会只让人想到孤独了。向往。[em]e163[/em]
三叶虫之耽籍翫史
苜蓿,据说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的,我们没有把它拿来作菜的,只有马牛羊才吃的,但父亲说,三年自然灾害时都被挖光了。
山高水长
遗憾错过了看紫云英的时节。写得真好。
波罗蜜
纯景物(色)的描写,铺陈,容易联想到田园交响之类,艺术之相通可见一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