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文学院] 第十六课 《随园诗话》卷四第五十六章

未名诗社

 

主讲:青云

12月26日

随园诗话卷四 五十六

    诗虽小技,然必童而习之。入手先从汉、魏、六朝,下至三唐、两宋,自然源流各得,脉络分明。今之士大夫,已竭精神于时文八股矣;宦成后,慕诗名而强为之,又慕大家之名而挟取之。于是所读者,在宋非苏即黄,在唐非韩则杜,此外付之不观。亦知此四家者,岂浅学之人所能袭取哉?于是专得皮毛,自夸高格,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书》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此作诗之要也。陶篁村曰:“先生之言固然,然亦视其人之天分耳。与诗近者,虽中年后,可以名家;与诗远者,虽童而习之,无益也。磨铁可以成针,磨砖不可以成针。”

“诗虽小技,然必童而习之。入手先从汉、魏、六朝,下至三唐、两宋,自然源流各得,脉络分明。”一些小说家们和一些史学家们说作诗是雕虫小技,诗人们很少有说作诗是雕虫小技的,因为诗人们知道作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博大的知识后盾也作不成诗,我们今天的人更不能把作诗认为是雕虫小技,因为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古代人在七岁之前,就必须得把所有启蒙课程都学完,还要倒背如流,我们现代的很多教授都做不到。作诗虽然是雕虫小技,然而必须得从孩童的时候开始学习,从汉魏六朝三唐两宋开始入手学习。汉魏六朝是古诗间段,五七言起始于汉代,意思是让学诗的人从源头开始学起。汉魏时期古诗的体质特点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风格?六朝时期的诗体又是什么样的?六朝时期诗体有了那些变化改进?如何从古诗专项为律诗的?在这些时期中诗体都有什么不同?我们都知道古诗到律诗之间有一个永明体的转折点,都包括在六朝诗体中。初唐中唐晚唐时期诗的风格体质特点?两宋时期的诗又是什么样的?把这些时代的诗体都搞懂了,才算是入门了。了解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这些时代的诗风,自然就能掌握各个派别的风格,自然就能明白各个时期诗体的脉络。我们不想去了解这些,一味的去看那些大谈格律,你不仅学不会你会越学越迷糊,因为有些东西你理解不了。

这篇文章里举了几个例子:

“今之士大夫,已竭精神于时文八股矣;宦成后,慕诗名而强为之,又慕大家之名而挟取之。于是所读者,在宋非苏即黄,在唐非韩则杜,此外付之不观。亦知此四家者,岂浅学之人所能袭取哉?于是专得皮毛,自夸高格,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如今的学士大夫们,把精力都放在了八股文上,(因为那个时候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作好了就能当官)等到当了官以后,又羡慕那些诗人们,勉强去写诗,又羡慕那些作诗名家的名气,自己创作不出来好诗,就直接借取名家的诗句。当时苏轼和黄庭坚算是泰斗,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苏轼算是比较赶潮流的一种诗风,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流行。朝廷里当官的民间学子们都喜欢学习苏轼的诗风,都跟着苏轼的风格走,苏轼就好比是八十年代的刘德华。可是苏轼跟黄庭坚是两头驴,两人互相排斥,苏轼说黄庭坚的诗如大姑娘见客扭扭捏捏,黄庭坚又说苏轼的诗似莽夫见客,大步流星。苏轼说读黄庭坚诗如同吃蝤蛑,黄庭坚又说读苏轼好似闻驴粪。苏轼评黄庭坚的书法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说苏轼的书法如蛤蟆坐石。因为他俩都是一代宗师,各领风骚,又有门派争论。当时学他们两人诗风的人特别多,很多人羡慕他们的诗才名气,自己作不出来就借取,所以人们读到的诗不是苏轼的就是黄庭坚的,唐诗不是韩愈的就是杜甫的。杜甫诗至今遗失了很多,杜甫一生写的诗特别多,史学家从他一生中写的诗能看出杜甫的生平。因为杜甫被称为是律诗名家,谁都不敢在他面前谈论格律,甚至不敢在他面前谈论诗文,因为杜甫家是养诗专业户,杜甫他爷爷就是著名诗人,唯一敢与杜甫论诗的人只有一个,就是李白。杜甫在诗中夸李白说白也诗无敌,他两人关系是好,在诗学上能让杜甫佩服的人只有李白一个。杜甫的诗传遍大江南北,模仿抄录的人特别多,人人都以杜甫诗为标准。韩愈是官方诗的代表人,韩愈的诗带有一定的水分,他是官方代表,下面的人只会拍马屁说好,韩愈是以散文见长,诗文他要逊色些,但是有官方的推行,他的诗也流传甚广。当时的人们只追求名家,除了这些名家之外的诗人们都不看。可是我们要知道,这四位名家的诗,岂是学识浅薄的人所能抄袭借取的,比如抄袭一句,我们自己续的诗句也不匹配,没有抄袭名家的水平,借取名家的诗句也得要如龙点睛。“于是专得皮毛,自夸高格,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于是那些抄袭借取的人只是懂得了皮毛,就自夸风格很高,终身引以为豪,而不懂得诗学之道。

《书》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此作诗之要也。尚书中说:”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品德上没有固定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每一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在品德上我们向每一个人的优点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每一人的优良品德都是我们的老师,把仁善当做是老师,德以善为先。子贡说夫子焉不学?为何不向孔子学习呢?后面给出了答案,而亦何常师之有,即是问话也是答案。可是何处有固定的老师呢,世上的人都是一样的,圣人也会有缺点。孔子都不耻下问,圣人也有不懂的东西,没有人能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知识都学完,要向每一个人学习,老师没有固定的。“此作诗之要也”这也是作诗的关键,学诗作诗也不能跟着一个人学,吸取百家之长。

陶篁村曰:“先生之言固然,然亦视其人之天分耳。与诗近者,虽中年后,可以名家;与诗远者,虽童而习之,无益也。磨铁可以成针,磨砖不可以成针。”陶篁村说,先生之言固然有道理,这里的先生指的是随园诗话作者,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人。陶篁村也是一个大才子,诗书画样样精通,就是没有怪癖,如果有点什么怪癖的话就跟郑板桥齐名了。先生说的固然有道理,然而也要看个人的天分,在诗学上有天分有悟性的人,虽然从中年以后开始学,也可以成为名家,没有悟性的人,虽然从孩童时候开始学,也学不成。磨铁可以成针,磨砖头块磨不成针。这篇文章指出了两点,一是要从诗学的起源入手学习,再就是要多动脑多思考,天下没有笨人,除非是白痴,悟性不是天生的,爱动脑爱思考的人就有悟性,再就是学百家之长,我们不能光读名家的作品。我们就把自己的学习之路当成是一条小溪,在流淌的路上无论是清水还是污水都给他汇入进来,无论是清水还是污水都能壮大你,当你变成一条大河的时候你的水自然就清了,在学习的路上你就会学会去除那些没用的杂质。

图片








 

 

文章评论

陌上花开

[em]e163[/em] [em]e183[/em] 谢谢,做得真好,真是蕙质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