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文学院] 第十九课 《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未名诗社

 

主讲:青云

12月30日

原道第一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译文】

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修饰的吗?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罢了。至于风吹山林发出的声响,谐和的有如吹竽鼓瑟的乐调;泉水击岩石的韵律,犹若扣磬鸣钟的和声。所以形体确立,声韵激发,文章就出现了。无知的自然之物还都富有丰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难道还没有文章吗?

网上的注释版也还可以就是有一些地方注解的不是很标准首先第一句它就注解错误了我们先看一下卷一的标题原道”。“,本性,根源。“,自然之道,这是道家对事物的理解如果换成是佛家呢?即是性真。“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里的“德”不能解释为是属性,属性是间接的,这一句中的“德”指的是自然,道家的德道之法,我们读道德经就很容易把这个字解释了。“德”是文章的自然之道。“大”,广大,广泛,普遍。“文之为德也大矣”,文章之道本为自然之道是普通的。译文中说: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这样的解释不通。佛家才讲性本真,如果标题是性真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正确的。“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出版物中解释为和天地一起产生,囫囵吞枣的概念。文章的自然之道,和天地产生的自然之道是一样的。“并”,是同样的意思。它是用天地产生的自然之道来解释文章产生的自然之道。“何哉?”为什么这样说?后面是解释。“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这一段话说的是天地产生的自然之道。“夫玄黄色杂”这一句中“夫”字是语助词无意义的。也有现代学者将夫解释为如,如玄黄色杂。“玄黄”是指天与地的颜色,“色杂”天地的颜色杂混在一起,“玄黄色杂”是指混沌时期,天地混沌。“方圆体分”,古代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方圆”指的是天和地,天和地的形体分开了,天地从混沌到天地分清,天和地有了区别,

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天上是什么形象地上是什么形象,后面也作了解释。“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天上是,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地上是,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我们看一下这一句书上是怎么解释的,“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大家感觉这个解释对不对?我们晚上能看到星星,白天能看到白云,太阳在白天出来,月亮在晚上出来,太阳和月亮是重复着轮番出来的,轮番着出现展示出了天空的形象。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这一句解释的很矛盾。日月叠璧,叠是指重复,日月重复的轮番出现,不是指日月像重叠的璧玉一样。日月如璧反复在天空中出现,轮换的照耀着天空的景象。我们再看地上是什么样,“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地上的山川光彩绮丽,山川的光彩和美丽,铺成了地上的景象。“此盖道之文也。”这些天地的景象,是天地自然生成的,这些天地的景象就是天地自然之道的文章。

 

图片 


     

文章评论

寒江居士

值得阅读欣赏。[em]e179[/em][em]e163[/em][em]e163[/em][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