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文学院] 第二十一课《楚辞》

未名诗社

 

主讲:青云

2014年1月2日

     从《楚辞》的作品来看,体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接近于诗经体制,基本形式是采用四言体稍加变化;另一类则是楚辞体,楚辞体以离骚九歌等作品为代表,是屈原新创的一种诗体。基于诗经的形式创作的作品还不能算作是楚辞,上一次我们讲了《楚辞》产生的基础,主要由楚歌和巫歌两种民俗文化构成,两种民俗文化只是构成了《楚辞》的大框架,很多细节还吸收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以楚歌为基础,加上巫歌的特点,以楚音为特色,形成了楚辞体。楚歌的体制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是自由,不受任何规则限制,句式上突破了四言,可以延长,可以长短续句,使用语助词。我们客观的讲可能理解不深,用一个我们熟悉的例子来说。八十年代有一个电影《刘三姐》,刘三姐以唱歌扬名于世,刘三姐的歌就是一种自由体,看到什么唱什么,属于纯民间文化。对歌的电影我们在电视里也看过,有很多种形式,有一问一答的,有一唱一和的,有一处一解的。就拿一些地方文化来讲,有个地方对歌招亲,女子用唱歌的方式提出问题,男子也用唱歌的方式作答。不管是那一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两句构成一个句式。就拿对歌来说,一问一答两句构成一个歌词句式,如果是一个人唱,也必须是两句,就好像是自问自答,自作自解,还有续句的形式,可以在歌词后面续句。比如一句歌词是六个字,续句是不限字数的,但是后面必须要有一句作为前面的句式总结。楚歌属于自由体,屈原在这种自由体上进行了革新创造,把楚歌的体制革新成为整体的两句式,取消了续句形式,保留了语助词的特点。《楚辞》以楚歌为基础,楚歌是可以两个人合唱的,我们仔细看《楚辞》,也是可以两个人合唱的,一人一句搭配起来唱韵律十分优美,你可以试试。当然是用吟咏的方式,一个人也能吟咏《楚辞》,毫不影响《楚辞》的风格,有史以来任何诗歌体裁都做不到《楚辞》这么多变,包括《诗经》在内。《楚辞》还可以多人吟咏,人越多气势越磅礴。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人大概都看过莎士比亚话剧,每一篇《楚辞》就相当于是一场话剧,每一篇楚辞都可以演绎,楚辞可以转换成任何一种体裁去演绎,其他体裁的诗歌就不能,所以自古以来没有人能超过屈原,都奉屈原为师。

楚辞在楚歌的样式上吸收了巫歌的特点,巫歌的特点是形式比较夸张浪漫,富有幻想色彩,直白的说巫歌胆大,其他民歌不敢唱的巫歌敢唱,就好比小说,巫歌就如小说中的言情小说,其他小说不敢写的太露骨,巫歌这个小说就敢。屈原采用巫歌的特点首先是打破了陈旧,让诗歌变得更加浪漫抒情。巫歌的夸张浪漫幻想神思等等色彩都被楚辞吸收了,诗经中也有抒情浪漫的诗篇,跟楚辞一比较就能看出来他们的不同,楚辞显得更加开放更加大胆,无所顾虑。当然楚辞还没有像我们现代诗歌这么开放,在封建社会楚辞算是很开放的一种体裁了。因为我们现代人思想本身就开放,读楚辞就少了很多感受。

楚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一些作品中带有故事性,楚辞扩大了篇幅,加强了叙事成分,能将作品中的故事直面的体现出来。诗经中的作品有很多也是有故事的,但是我们大都看不出来,除非你历史学的好。诗经的篇幅不大叙事性不强,只能把故事隐藏在背后,楚辞打破了诗经的格局,不仅为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世的很多文体创造了机遇。

楚辞在句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体,取而代之的是参差错落比较灵活的句式,楚辞的句式比较自由,现在我们拿一篇楚辞来看一下,我们以实例看一看楚辞的句式。

(一)九歌·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ěr],璆[qiú]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zhèn],盍[hé]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bāo]兮拊[fǔ]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jiǎn]兮姣[jiāo]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我们看看九歌的句式,有五字句,有六字句,还有七字句。如果我们按照吟咏的方法把这一篇规划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实则一句中是两个分句,后面的两个字其实也可以算作是一句,后面的两字为前面的句式作出了总结。按照诗歌体裁它是一个句式,我们发现这一篇的“兮”字语助词都在第四字的位置,后边都是两字尾缀。我们再读诗句,我们还发现一句写尽一层意思,我们仔细分析句式,就好像是一问一答,一作一解。九歌看似使用了单句式,其实是可以分成两句去读的,不分也可以读,这就是楚辞的特点。能入乐,给了乐律很大的空间。我们再看一首离骚: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离骚基本上是六字句,还有五字句,我们发现了五六搭配的句式。这一首是标准的两句和句,我们仔细看前后句的关系,后句总是在附和前句。以两句构成一个整体句法,楚辞基本都是这样的。偶尔有一些作品是有续句的,我们读的多了自然就能看出来。重要的是楚辞的句式比较自由,一篇之中可以多种句式搭配,在前后句中还可以长短搭配,离骚和九歌都属于楚辞体。基于诗经形式创作的作品不能完全算是楚辞,我们也来看一篇,就看那篇天问吧。

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天问就是在诗经四言体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创作的,其中的变化一眼就能看出来,就是广泛的应用了兮字助词,可是这类作品不能算作是楚辞,它还是四言体,是在诗经四言体的基础上创作的,是诗经到楚辞过度之间的一种体裁,但是在文学分类上把这一类作品也划分到了楚辞中,可是我们不能把这一类作品也当做是楚辞,它不属于楚辞体。楚辞的语言特点也很容易看出来,楚辞句式比较散文化。楚辞的语言特点多采用方言词,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文言文助词的字,在楚辞那个时代是方言,楚辞语言特点就是方言化。句式中大量的应用虚词助词,跟诗经正好相反,诗经是由孔子以客话的标准修改的,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它变成了官方版。楚辞是地方版,楚辞中出现的虚词和助词都正是那个时期的口语,并不是有意为之的,它至少按照当时的口语本色的创作了出来。只是屈原的创作很自然,没有一点刻意雕琢的痕迹。楚辞体就算是吸收了当时口语的特点,大量使用虚词助词,就是当时的土话,方言。孔子觉得用方言土话不雅不上档次,可是屈原反而觉得用土话更加具有浪漫抒情的色彩,不能说谁对谁错,各有特色。土话不一定人人都懂,但是土话更具色彩性,当然楚辞中使用的土话我们很难分辨出来,因为我们不懂古代的土话,我们也没必要去研究那么深,就用普通话阅读也不会失去楚辞的风格。当然我们最好是能读懂每一篇楚辞,自古学诗的人都必须熟读楚辞。楚辞开创了诗歌发展的新道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楚辞开始,诗歌出现了标题。楚辞之前的诗歌是没有单独标题的,诗经的标题都是择诗句的某一句,从楚辞开始诗歌有了独立的标题。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