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似水:细品秦少游的唯美婉约词 。
手机日志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初秋的七月,繁星点点的夜空,如水的月光,静谧的庭院,古老的故事, 会让人顿时萌生关于爱情的朦胧憧憬。每年七月初七为民间的“七夕节”, 又称“乞巧节”,是一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 相传这一天是分居银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如今人们已经直接把“七夕”当做了中国的“情人节”。 “纤云弄巧”,中国民间有“七月初七看巧云”的说法,据说七夕这天晚上云彩特别好看。 轻柔纤薄的云彩变幻多姿,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那仿佛就是织女的美丽身影。 “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飞驰长空,仿佛脉脉传递着离愁别恨。 “银汉迢迢暗渡”是这深秋良宵的微茫景象。《古诗十九首》有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汉迢迢” 形容阔别之久,离恨之深。迢迢银河之水将两个相爱的人分开,相见何其不易! “暗度”点出七夕之夜两人渡过银河在鹊桥相会,而人间难以察觉。 民间传说人们只有在密密的葡萄架下,屏息静思,才会聆听到七夕相会的悄悄话。 这几句将七夕之夜的景象写得澄净明远,空旷渺远,情思婉转。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这清旷幽寒的秋夜里,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聚。 这美好的一刻呵,胜过了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少游这里以热烈的词笔赞颂了 一种人们理想中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金风玉露,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这句是说相会季节是在清旷的七夕秋夜。牛郎织女一年只在七夕之夜相会一次, 可谓情缘难得。“金”“玉”暗示了牛郎织女爱情的弥足珍贵。 高爽秋风与纯洁白露正隐喻牛郎织女高尚纯洁的爱情和玉洁冰清的心灵。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儿女之缠绵情愫温柔如水, 像银河的水波一样清洁荡漾。幽会团聚的美妙时光如梦如幻,恍惚迷离。 你的目光如此温柔,好似一汪清泉,为我擦试心灵的尘埃。 在七月初七那个美好的日子,伴着你的目光行走在天河边,且歌且行。你温柔的目光, 似海水般深沉,湖水般温柔,融化了我心底每一次忧伤和孤独。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一次目光的相逢胜却了千言万语。 真是写尽了人间情爱无限的旖旎风光。 “忍顾鹊桥归路”,梦境是甜蜜的,是令人无限向往的,同时也是短暂的。 乍相见,骤分离,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 牛郎织女又怎忍心回首?身后那走过的鹊桥何堪回首一望?一个“忍”字写尽了离情哀怨。 他们一旦走过鹊桥,从此又将隔着河汉,天各一方,只能遥遥相顾,望眼欲穿。 “忍顾”两字蕴含着多少怅惘、无奈!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情意,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代神话传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这两结句开拓出新的境界,堪称流传千古佳句。何必感伤别离的愁绪, 何必在乎非得朝共暮处的长相厮守,只要两情心心相印,天长地久。 即使“各在天一涯”,彼此也永远相爱。这样的爱情才是人间至情、至爱,更为感天动地。 古往今来,以七夕为题材的诗词数不胜数。而秦少游的《鹊桥仙》传唱最长久,影响最为人们深远。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想,这是因为秦少游的词文字和意境极为优美, 同时又写出了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境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有深度、有质量的爱情谁不向往呢? 正如明人沈际飞评价:“(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 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草堂诗余》) 印象中,最早知道秦少游,是一部叫《鹊桥仙》的电视剧。说的是北宋文人苏洵的女儿 苏小妹才貌双全,名满京城。慕名前来的求婚者不计其数。苏府后来决定比文招婿, 文章优劣由小妹自行裁定。虽然收到文章无数,却少有苏小妹心仪的,只有一卷她当即批了四句话: “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此文章作者就是秦少游。苏小妹批语是说,如果这个秦少游不是出生在与三苏同一个时代, 那他必然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最有名的学者。 老父苏洵也是爱才之人,就答应了秦家这门亲事。哪知到了洞房花烛之夜, 精灵古怪的苏小妹又要三难新郎。等秦少游在婚礼上应酬完客人回到洞房时, 被苏小妹关在了新房外。那小丫环把守在洞房门口,让秦少游必须回答出苏小妹出的三道试题, 才能进入洞房。于是秦少游就站在花园里,等着苏小妹出的三道试题。 前两道题,他顺利过关。到第三道题时,一位丫环推开窗子递出考题。 是一幅对联的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这秦少游口中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 左思右想却半晌难以对出下联,在院子里急得团团转。 那苏东坡知道小妹的秉性,想到他会为难秦少游,就一直在院子的一个隐蔽地方观察动静。 果然见小妹有招数。那苏东坡想出面帮他,又怕他脸面上过不去。 于是,苏东坡等到秦少游呆呆地看着池塘水面的功夫,投了一个小石头到水中。 水中映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小石子投向水中,水中明月散若碎银。 秦观见状,茅塞顿开,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秦少游突然受到启发, 立刻想到一句下联大声吟道:“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 秦少游终于闯过三关进了洞房,连饮三盏美酒,由丫鬟拥入香房, 与那才貌双全的苏小妹共度良宵。佳人才子,终偕伉俪。 后来读过冯梦龙的《醒世恒言》才知道,这部电视剧其实出自其中的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 整个故事不过只是一种文学虚构。 然而此后很久以来,秦观秦少游这个名字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个风流才子的形象。 他穿着一身白衣,眉目疏朗如画,手中轻摇着白扇,一派风流倜傥的书生模样。 感觉后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祝枝山什么的都是向他学的。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 读这样一首词,是在一个有些寒意的清晨,空气中流漾着薄薄的雾气。 整座小城在白色的雾气里显得安谧而恬静。我很喜欢在这样的氛围里读词,特别是读秦少游的词。 这首《浣溪纱》是我第一次读过便再难忘记的一首词。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 词意有如远风送清歌,丝丝袅袅,悠然而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我不记得还有谁能有这样纤柔细腻的笔触, 有这样空灵婉转的情怀。细细地品味中,会忽然感到某种似乎曾经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相似的情境: 朦胧飘渺的愁绪如花飞,如丝雨,弥漫在整个世界里,绵绵密密,飘飘洒洒。 美妙得不可思议,难以捉摸。这是很多年前某次在雨中见到的朦胧情境? 是某次梦里见到的飘渺幻境? 忽然间,就感到自己的心被这样柔软纤细的文字轻轻粘住了, 就象被一片柔软的天鹅羽毛轻轻拂过指尖,一片晶莹的雪花儿在掌心悄无声息地融化。 生命中曾经沉重的无数岁月此时变得轻盈起来。 于是就想起了唐人崔橹《过华清宫》诗中的句子:“湿云如梦雨如尘”。 一直以为这样如梦如尘的雨境就已经很美妙很空灵,而秦少游则以更为纤细柔婉的笔致, 把人的那种幽思微绪描绘成一片广阔而飘渺的境界。 我想起了《青花瓷》里的句子:“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恍惚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梦境,朦胧的轻烟袅袅升腾变幻着人世间的万千图景。 而伊人在这深沉的梦境中等待着一场爱情的雨。 读过秦少游的《淮海词》,总以为这样旖旎的文字只能出自一个温柔如水的白面书生之手。 吟咏时,仿佛看见那白衣胜雪的天才少年正缓步而来,抖落一身红尘的繁华, 唐风宋韵隐藏在他的眉眼中。桃源尽处,雾失楼台,无边丝雨,飞花似梦。 隔着千年云水,我其实觉得他离我们并不遥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今人沈祖棻《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得精彩:“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 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 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 确如此言,这两句别具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正是这首词,让我明白了什么是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什么是词的本质美感,也记住了它的作者, 北宋词人、“婉约之主”秦观,秦少游。 少游写词,婉丽如江南风物,凄迷如一川烟雨,含愁如远山凝雾…… 曾有人将他的词作与晏小山相提并论,冯煦《蒿庵论词》:“淮海、少游, 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在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晏小山似一位心性单纯的孩子,有一种天生的贵族心性。他作词纯任性灵, 出语华丽天真,一读之下性情尽现,令人惊艳。秦少游则是一位曾有过理想抱负、 儒雅风流的书生。他一生的遭际却十分凄苦,性情多愁善感。 象他这样的男子情感和心灵都是格外敏感的,好像一朵风信子,寻找着风的方向, 聆听着青苹之末的细微风动,愁绪牵引着心灵的纤微痛觉,惆怅来得纤细而又迷茫。 这样一个“古之伤心人”,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纤丽凄婉的词。 他的词文字极是清丽淡雅,风流蕴藉,人称“情辞兼胜”, 为宋词中最有“韵”的词,需要细细品味。 到北宋苏轼时,词已有诗化的倾向,豪放一派风生水起。而秦少游的 一支纤笔又将词拉回了婉约唯美的美感本质。而同是婉约词派的代表性词人 李清照和秦观相比,一为“婉约之宗”,一为“婉约之主”, 词风同属婉约柔美一类。但李清照词是“婉中带直”,而秦观词则是“婉中带柔”; 李清照是有“丈夫气”的女词人,而秦观是最“女性化”的男词人。 一位最温柔的男子,写出了世间最婉约美丽的词。 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出”等句,让人读之悄然销魂。即使写诗也有纤柔忧伤的风韵, 如《春日》诗:“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差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元好问称是“女郎诗”。周济《宋四家词选序》一语点出:“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是呵,少游词风如花蕾初绽,清芬徐吐,娇柔而蕴藉。 我一向感觉,秦少游的词有一种颓迷苍茫的美感。就像张爱玲的文字, 有一种淡淡的苍凉的美,回味深长,不经意间便让我深陷在他那幻境般的唯美文字里,难以自拔。 我一直觉得秦观是个对天地间季节流变十分敏感、内心情感异常纤细的唯美主义者, 是位阴柔气息浓重的如花男子。这个印象也许并不准确。《宋史·秦观传》有真实的描述: “(少游)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以为与己意合。” 秦观,初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秦少游在叔伯兄弟排行为第七,被称“秦七”。陈后山曾经说过:“今代词手, 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这里的“秦七”就是秦观,而“黄九”则是苏门另一大学士黄庭坚。 秦少游在年少时曾经雄心勃勃,写过许多关于文治武功和纵横之术的策论文章。 还曾写有一篇《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对郭子仪“匹马雄趋”、“诸羌骇服”的声威深感钦佩。 以致后来有人认为他的这些文章“雄篇大笔,有古作者之风”,可与汉代贾谊、陆贽等人一争短长。 这个年少气盛的秦少游象极了后来的铁血词豪辛弃疾,确实让人无法与 后来那个“婉约之主”联系起来。不过,史书中的这一真实记述反而说明秦少游性格气质的复杂性。 也许善发议论者未必能真正经纶实务,精通文章诗赋的人未必能真正担负起匡扶天下的重任。 秦少游的这种“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的丈夫气概,在现实中却经不起挫折。 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回到家后,他闭门谢客作了《掩关铭》。 然后不吃不喝,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死掉。苏东坡知道后就去鼓励他,让他下次再考。 果然就考中了进士。应当说,秦少游的后半生命运走向与当时的北宋文坛领袖苏东坡紧密相连。 历史上的秦少游是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他三位是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据《冷斋夜话》里记载:“东坡初未识少游,少游知其将复过维扬,作坡笔语,题壁于一山寺中。 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及见孙莘老,出少游诗词数十篇,读之,乃叹曰:‘向书壁者,定此郎也。’” 元丰元年(1078),二十九岁的秦少游准备赴京应试,时年四十三岁的苏轼正在徐州知州任上。 秦少游在少年时已经得知苏氏父子三人的大名,很是景仰。当他由高邮赴京应试,其间必经徐州。 秦少游曾经结识两位前辈孙觉与李常都在徐州。这两人与苏轼的关系非同一般, 于是秦少游写信给李常、孙觉索要引荐信。 当秦少游打听到苏轼与孙觉要到扬州游玩,就预先到扬州最有名气的寺庙中, 模仿苏轼笔迹在寺壁上挥毫题词。苏轼来到寺庙,看见寺壁上的题词惊问: “此郎何许人也?莫非就是高邮的秦郎?”孙觉则在一边将秦观大加称许。 此后,秦少游怀揣李常的引荐信,来到徐州正式拜谒苏轼。他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备好酒宴, 在众多学子面前隆重地举行了拜师仪式。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在 《秦少游字序》一文中记载道:“扬秦子过焉,丰醴备乐,如师弟子。 其时余病里中,闻其行道雍容,逆者旋目,论说伟辩,坐在属年, 世以此奇之,而亦从此奇之,惟公以为杰士。” 秦少游的文学才华确实出类拔萃,也最受苏东坡赏识提携。苏轼在徐州任上治理水患, 修筑了一座镇堤的黄楼,秦观为作《黄楼赋》,苏轼读后称赞他有“屈宋之才”, 推赏备至。在赴京赶考之际,秦少游写下了一首情深意长的《别子瞻》告别恩师, 其中有句云:“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苏东坡也回赠诗篇一首,称赞秦少游是“千金敝帚”,必将“一鸣惊人”。 苏东坡与秦少游年龄相差十三岁,但二人既有师徒之份,又兼文友之谊,相得甚欢。 后来秦观成为苏轼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共享“苏门四学士”之誉。 两人同进退、共患难的生死之谊自此奠定。秦观连试不第,苏轼替他到处延誉, 还向曾任宰相的王安石推荐。王安石也欣赏秦观的才华, 称誉他“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秦少游从此名扬天下。 元丰二年(1079),秦观前往越州探亲,适逢苏轼由徐州知州改任湖州知州, 于是他便搭乘恩师的官船一同南下。途经无锡时,秦少游陪同苏轼游玩了惠山; 经过吴兴时,泊于西观音院,与恩师一道探访诸寺。这一路走来,两人相谈甚欢, 相互之间的感情也就在旅途之中日益浓厚了。直到端午节后,秦少游才与苏轼依依惜别, 独自前往越州。到绍兴后,秦七还与郡守程公辟游玩鉴湖、拜谒禹庙,生活相当悠闲潇洒。 据说,秦观的代表作之一《满庭芳》(山抹微云),就是写于此间: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据有关史料记载,这首《满庭芳》是不到三十岁的秦少游到会稽游历时, 在于太守席上遇见一位才貌双全的歌姬。两人一见钟情,短暂欢愉之后分手离别。 如果非要究其原委,这个故事应出自一本叫做《苕溪渔隐丛话》的书。 这本书是一本诗话集子。由号为“苕溪渔隐”的南宋学者胡仔编著。 在这本书里,胡仔又引自一本叫做《艺苑雌黄》的书中记载: 元丰二年(1079),少游去会稽探访祖父和叔父。此时,少游虽然尚未应试中举进入仕途, 然而作为一个词坛知名度极高的明星人物,其才名已经远播四方。 这时,正值一位叫程公辟的官员任会稽(今天的绍兴)郡守。秦少游曾在会稽游历, 并在程公辟府上作客。程太守慕其才名,对其厚礼有加,请少游居住在蓬莱阁。 那里相当于最高级别的官方宾馆,并且常常与之宴饮。 有一天,程太守摆下酒席,宴请当时的名流,秦少游当然也在座。宾客正欢之际, 一位身材窕窈、才貌双全的歌女引起了秦少游的注意。那歌女听说眼前这位 青年公子就是名扬天下的苏门弟子秦少游时,便也心存眷顾之意,一双妙目时时顾盼流波。 这时的秦少游正值不到三十的青春年华,本身即是多情才子。才子遇佳人正是一见倾心,两情相悦。 程太守看在眼里,便欣然成全了这对妙人。宴席散了以后,那歌女便留在了蓬莱阁。 于是秦少游与那美貌歌女卿卿我我,盘桓多日。这位佳人对少游也是十分爱慕, 尽心侍奉,致令少游“眷眷不能忘情”。 然而,秦少游在会稽只是短暂的游历,不会长久停留。分手之际,那女孩子动了真情, 送他到了江边的船上。秦少游也颇为不舍,离别之际,他感到无限失落、伤情。 黯然神伤之余作了这首《满庭芳》。 少游以其用情之真,深深打动了那位“倾城颜色”的姝丽,还打动了天下千千万万的有情之人。 故《满庭芳》成为当时以及后世传唱最为广泛、最受世人热捧的“情歌”之一,就毫不奇怪了。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起首三句便是精巧凝炼的妙语, 写出一种秋日离别时的凄冷景象。一个“抹”字很是别致,静态中又富有动感。 离别登程之际眺望远方,那一片片微云仿佛被什么人涂抹到山峰上。 而一个“粘”字写出了天与地的分界处,那一丛丛衰草凝如剪影。这正是秋日的景象。 “谯门”即“醮楼”,是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塔楼,用以了望敌情。 而画角声在诗词中向来是一种苍凉伤感的意象。如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 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陆游《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 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等等。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少游在船上正待启程之际,那位女子却匆匆赶来送别,设宴饯行。 这情景让人想起了柳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临别之际送行,免不了要回忆往事。“蓬莱旧事”此处当是指两人难忘的那些往事。 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记载,“蓬莱阁”旧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龙山下, 秦少游曾经寓居与此,与一个歌姬发生了恋情。“空回首,烟霭纷纷”, 那些缠绵的往事在回首之际已是茫然如烟。与苏东坡“春梦了无痕”之感。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分手离别的一刻,他们把视线移向远方,只见天际斜阳照射着几点寒鸦,弯弯河水绕着孤零零的荒村。 这几句化用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意,正是凄寒清旷的深秋晚景, 让人顿生“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寂凄凉之感。《诗人玉屑》卷二十一中引晁补之评这几句词时所说的: “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下片这几句颇是缠绵暧昧:“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销魂”二字点明主旨。江淹在《恨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所以,“销魂”二字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解下贴身佩带的“香囊”赠送离人,暗示两人之间卿卿我我的儿女私情。 “轻”字又暗示分别的轻易,由此引出下句。“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化用唐人杜牧的诗意:“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个心思细敏 的男子深感自己负人之深,也感到自己仕途沉浮的失意。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如今我这一去何时才能再见到你呵, 这一问直问得女儿柔肠寸断,以袖拭泪。双方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此地一别,相会无期。 少游这里兴起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三结句, 正是伤心悲情的黄昏时分,以在江中行船上远望高楼,只见那楼台上灯火凄迷, 茫茫然已不可辨。正如唐人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 有句云:“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是呵,秦少游在船上回身远望来时的水程,只见那其城,斯楼,斯人,渐行渐远, 隐约灯火淹没在茫茫暮色之中。 一缕惆怅,几分失落,随风而逝。 细品少游的这首词,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修长清瘦、有些文弱的身影, 他清俊的脸庞上却写满了落寞和憔悴。只有目光仍然温柔,温柔中又隐含着忧伤。 也许这位最温柔的男子,看一个女子时如同在看花,有深爱,有怜惜,有轻轻的呵护,有温存的体贴。 那回忆中的蓬莱阁里,那美丽痴情的女孩子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含着眼泪轻轻地拥入他的怀抱。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颗年轻的心深深迷醉在蜜一般的爱情里。 然而,转眼间已是身在远行的船中,眼前是“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如今,这位伫立在船头的深情男子已望断高楼,已看不见她的身影, 只见那凄清零落的楼台灯火忽明忽灭。清寒凛冽的江风将他的额发、他的衣衫吹得飘飞起来。 读这首词,打动我们的是那种离别之际的依依不舍和缠绵,还有那衰草连天、 斜阳寒鸦、流水孤村的深秋景象。回首望那灯火楼台凄迷处,伊人芳踪何处? 置身在那样一种氛围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有一种深切的怀想。 这首《满庭芳》曾经得到苏东坡的赞赏。他戏称秦少游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同时也认为这首词的基调过分低沉、艳情类似柳永:“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 他认为秦少游的词有些学柳永词风格的影子。当时秦少游忙说:“某虽无学,亦不如是。” 意思是我虽然没多少学问,但也不至于象柳永那样低俗。苏东坡却说: “‘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见《词林纪事》引《高斋诗话》), 他认为这首词中的:“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这几句就有柳永的狎昵词风。 这里斜阳以为,秦少游与柳永不同。秦少游首先是一位天生才子,少年才俊,文丽而思深,名盛一时。 同时又是一个情种,细腻、纤弱,多情,忧郁,将离愁别恨抒写得缠绵凄伤, 如同落花流水间传出的天簌之音,打动了无数颗心。他的特点就是纯情、温柔, 词的风格独创性很强。这首词离情依依,柔情似水,气度沉着安详,从容不迫; 遣词造句婉转而又含蓄,与柳永词直白通俗的风格有明显差别。 如果说柳永词的艳情俗俚颇似《金瓶梅》的话,那么少游词则是一部高雅优美的《红楼梦》。 。。。。。。。。。。。。。。。。。。。。。。。。。 (文/孟斜阳) (素材网络青儿整理制作)/(边框/莲池印月) ★QQ:798994046★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