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浅识(一六七)——我欲仁,斯仁至矣

个人日记

 一闲人 20:03:59

 在上一章里,孔子通过接见互乡的一个少年,教育了弟子们和家人。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诲人不倦师德风范。

云中雁 20:04:39

 今天继续学习第二十九章。原文是: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一闲人 20:07:47

 本章是讲仁德修养的。先注意对几个字和词的理解。乎:语气助词无实意。斯:同夫之类的词,一般放在句首,无实意。

云中雁 20:07:59

 本章的意思是: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一闲人 20:09:45

 “仁”在儒家是个很高的道德境界,是个很高的道德追求。一心向善,就能为善,一心为仁,就能成仁。仁要靠行动来实现。只要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自我完善,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成为真正的“仁”人。

云中雁 20:13:38

 在孔子看来,仁并非不可企及,它离我们很近,它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心中。仁德之心是我们每个人原本就有的,只是被蒙昧所遮盖,或暂时被功利所迷惑罢了。如果我们内心真正立志于求仁,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

一闲人 20:15:16

 仁是要明心见性,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不假外力,是我欲仁,这样始终坚持,不懈努力。只要去努力,去实行,去追求,孔子所提出的“仁”道是可以达到的。

云中雁 20:18:34

 在这章中,孔子不但给仁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很高的标准,同时又给人们指出了达到仁的多种途径和方式,并且把仁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让不同起点的人觉得,只要自己心中有仁,朝着仁的方向努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自己走的每一步路,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给予了我们很深的启发。

一闲人 20:19:54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