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豪气 腕底风云---记郝建平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书法

 

图片
 

郝建平先生1952年9月23日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969年2月入伍,1986年1月转业;现任成都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会长(地址:成都市金牛区外西金沙路61号;邮编:610031;电话:028-87683721; QQ:1006735897---秦月汉风)。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1983年,郝建平先生有幸拜识了《四川日报》社的老社长李半黎先生,当时老先生已离休,只任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当李老明白郝建平想跟他学习书法时,老先生没有推辞,愉快地收下了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徒弟。师傅对徒弟有交待:从颜学起,从严练起。

自拜师学艺的那天起,郝先生就似乎成了末世剑客而孤独地行进于荒山旷野之间,从此开始了“击剑而歌,只有秋风相和”的艺术征程。老师与他约法三章:每天完成两百个楷体字,从一笔一画的运笔过程中去探索颜体的真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写不到五十个字就单调乏味、枯燥难捱。这时,半黎老师的话总会在耳边响起:过河卒子不回头。

经过两年“专精临摹”与“博览读帖”相结合的研习并以颜楷筑基之后,先生又神游于五千年的历史长廊中与古人漫步。他思接三代、追本溯源,视通汉唐、返朴归真,在逐步领略到单音方块汉字的魅力并依次涉猎了甲、金、篆、隶诸体的同时,对唐代颠张醉素那倾怀放胆的狂草线条更是情有独钟,从而感悟到用笔如出剑,直抵所指,恰似一剑封喉,否则就是败笔废招。其间,先生还阅读了大量的古典诗文和碑版字帖,通过学识供养,对中国文学和中国书法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和深度的理性思考。有高山可仰并有大道可行之后,先生不仅徜徉于由“笔墨运用、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空间构成”等元素组成的大千世界,而且还从那单纯而宽容的黑白两极中找到一方净土而作为心灵的栖息地。

在郝先生身边工作多年的同事们说:“一直担任科长、处长、局长和会长等领导职务的郝先生为工作身心俱累,为艺术身心俱净,他付出了比别人多两倍的心血,做到了工作和学习两不误。郝先生甘于孤独、耐得寂寞,顾全大局、踏实低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不斤斤计较于得失,更不沾沾自喜于寸功,颇具长者风度与书家风范”。

有志者 事竟成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习惯于手不释卷、笔不停挥的郝先生锲而不舍地砚田笔耕20个春秋之后,终于问鼎全国书法比赛去摘金夺银了。

2004年,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第一次参加“首届中国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没想到一幅六尺小篆《曹操·观沧海》经初评、复评和终评竟从上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大赛三等奖。

2005年,他七次投稿竟七次荣获全国书画大奖。还被主办单位“中国书画研究院”吸收为研究员,被“中国书画家协会”吸收为理事。

2006年,他以七尺篆书横幅《节录左思·蜀都赋》参加“华夏和谐颂—2006年世界华人新春书画展”并荣获金奖,于4月8日赴京参加了在中华世纪坛举行的开幕式和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颁奖盛典。这一年,他又以八米草书长卷《苏轼·前赤壁赋》参加“第四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大型系列征评活动,被授予“中国书画名家百佳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并受聘为《影响力人物》杂志“书画名家委员会委员”,于9月23日生日的这一天赴京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盛典和高峰论坛。

2007年,经《国际ISQ9000A书画艺术家资格认证中心》严格审核,通过了书画艺术家资格认证被授予“一级书法师”称号(证书注册号:1120070110609)。由《中国收藏》杂志<书画专辑>用六个彩版对其书法艺术的经历、风格、成就和佳作向国内外收藏界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专题报道和强力推介。鉴于先生多年来对真、草、隶、篆分而习之,合而观之,且一直致力于草情篆意楷法隶趣的不懈追求,故其专家点评曰:“郝建平先生书法风格独特,无论真、草、隶、篆都流动着一股圆润娟美之气,观之令人悦目赏心、顿生爱意。其书风如流泉泻壁,可谓功久力劲又转而温润。此功最为难得,须慢嚼细赏才能品出格调”。

2008年,由《毛泽东书法研究》杂志第十一期<大家探访>栏目用19个彩版对其书法艺术进行了综合性的报道。
2009年,参加《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诗书画精品展》荣获金奖,作品入编《激情岁月》大型文献画册,其专家点评曰:“郝建平先生的书法作品既有现代清新之感,又有古典质朴之美。翰墨中萌发着源于生活的浓郁芳香,彰显出特有的艺术气质,可谓传世珍品”。

近年来,其传略和艺术成就先后被载入大型纪念文献《东方之子》、大型历史文献《时代足迹》、大型人物传记《共和国的脊梁》、大型系列丛书《共和国功勋谱》和《华夏墨苑》、《艺术与繁荣》、《中国当代书法家艺术文献》、《中国国学专家人物志》、《人类主流人物辞库(华人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名人录》等国内外多部重量级的刊物和辞书之中。

就像青少年时代义无反顾地把背影留给故乡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那样,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郝先生也总是毫不犹豫地将一段段充实的经历留给逝去的岁月,而后又满怀信心地迈向下一个智慧的选择……

图片 

书为心画 字如其人

没有文化故乡的人终究是个飘泊的灵魂。郝先生出生于黄土高原东缘的三晋大地,得到过黄河文化的哺育,弱冠之年便进入青藏高原边缘的天府之国,又受到长江文化的滋养。秉承了两地文风的他,深受“以大为美”审美观熏陶。由于性之所近,那神奇瑰丽的雪山草原、浩渺无垠的大漠广宇、波谲云诡的李白诗文、恣肆纵横的老庄思想、雄强博大的颜真卿楷书、夏云奇峰的僧怀素狂草、天风浩荡的傅抱石画风和激越爆发的贝多芬音乐等不仅在精神层面上构成了先生的“世外桃源”,而且还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先生的“气质”。

当我们观赏郝先生通过一线运转和一气运化而形成的书法作品时,只见其楷书雍容浑厚、草书瘦劲纵横、隶书清新洒脱、篆书古朴典雅,真是字字珠玑;又见其章法似公孙舞剑、楚汉争战、合纵连横、气概成章,真是篇篇馨香。看得出,一直把“学者型”作为努力方向并把“书卷气”作为追求目标的郝先生走得是“宗法盛唐”的名门正脉之路。先生能固守传统底线而又不被传统所囿,驰毫骤墨间总透着悠悠波澜不已之志,这完全得力于他永不言弃地长期坚持后所生发出的那种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书法不仅是与文字、文学相依存并与历史、哲学相关联的传统艺术,而且还是在展示空间经纬和暗示时间流程中逐步显现其时空二重属性的表现艺术,犹如小道场方显大法师本色那样,负责任的书家总会奉献出赤子之心并凭借“百炼钢成绕指柔”的学养功力去记录宇宙的律动和观照历史的变迁。

“积时间之功、领老师之教、受理论之益、得江山之助”,这就是先生穷研书道后的“探道箴言”;“书法格调素有雅俗之分,初始是功力的对比,继之是学识的比拼,最终是人格的较量”,这就是先生从渐修至顿悟的“书法三昧”。要言不繁,仅此,先生就可受用终生。

书者,艺中之艺也。欣赏完郝先生的书法艺术之后,人们更多地是获得一种启发和警示:先生自有其过人之处,但说白了并不高深,那就是他有颗澹泊宁静的平常心,有种卧薪尝胆的意志力。先生深知言过其实的自我拔高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此,在物质奴役精神的当今现世,他仍操行自守地“闲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闲”,既不愿作秀欺世而浪得虚名,也不去大言玄学而误人子弟,更不为斗米折腰而丧失自我,却依旧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地固守在三尺书桌前而默默地将坚忍不拔的内力外化成清华笔墨,恐怕只有将“承袭—酝酿—成熟”之艺术人生升华到“有为--无为--不为”之哲理人生者才能入此化境。至此,我们似乎才突然感悟到:郝先生不论做人、处世、为官、学艺为什么总是遗世独立而羽化登仙的真正原因了。

君不见“大隐隐朝市”,谁说修炼必入山林?

君不闻“大地皆蒲团”,谁说静悟必须出家?

 祝愿郝建平先生在书法艺术的峰峦上披襟当风、浩然长歌!

作者系《四川交通》特约记者/2011年10月

甲骨文横幅:刘禹锡《陋室铭》

金文横幅: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篆书横幅:韦应物《滁州西涧》

隶书横幅:苏轼《水调歌头》

楷书横幅:周敦颐《爱莲说》

草书横幅:弘一法师《送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2507897808

[QUOTE]引自:秦月汉风 于2015年05月13日 23时21分08秒发表的评论 浅夏安康![/QUOTE] @{uin:1006735897,nick:秦月汉风,who:1,auto:1}挡 c 1 G [em]e20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