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日志

个人日记

班主任手记

让读书成为自己生命的必需

2015年3月20日 胡杰

上期,我给大家写过一篇手记《腹有诗书气自华》,鼓励大家好读书,读好书。在文中,我也谈到读书无论是功用上,功利上,还是精神道德上都会有多重收获与愉悦。今再以此文呼吁,建议让读书成为自己生命的必需。

一期来班级的图书角也建起来了,但课余读书的氛围,我感觉不是很浓。有的同学会说,整天作业都搞不完,计划任务弄不完,比成绩、比名次,练能力,忙校事、团事、班事,个人事,哪有时间读书?要我们喜欢上读书不过是你的个人的美幻的泡影,贴近不了我们的现实需求。我也认可,在残酷的现实竞争下,我也被逼迫改变甚或放下了许多与成绩数据不符合的教育想法与践行,我们面对各色人的需求确实无法放下各种数据的比拼与较量。但我也说过,成绩数据不是衡量我们优秀的唯一标准,成绩数据也更不是我们作为优秀学生的唯一追求,成绩数据好并不代表你终身都会优秀。要做到终身优秀,我们高中现行阶段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既要注重成绩数据,但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是。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优秀的学者梁实秋更有惊人的言论:行万里路,究不若读万卷书之重要。知识无涯,而生命有限。既要博古,又要通今,时间实在不够用。所以,用功开始要早。青年不努力,更待何时?宋朝宰相王安石勤奋博学,有人对他说,荆公满腹才学,可还秉烛夜游,勤苦如此?为那般。荆公笑答说,“恐今后为天下百姓服务时,再没有闲余时间读书,因而多读点书最好”。古人夸赞别人有才时,喜欢用“学富五车”,夸赞你藏书多,好读书喜欢用“汗牛充栋”,夸赞别人书读得好,精神品格高,喜欢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西方人对读书亦如我们的伟人对读书都有相似的见解。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施坦因在《书话》中说:“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因而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国人还是西人,都倡导读书,读书是读书人的生命的需求。

有人问一位哲学家“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选择干什么?”他回答,“阅读”。“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你干什么?”他回答,“阅读”。“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回答,“阅读”。有一人问一个美国的成功学家“如果你的事业失败了,你干什么?”他说,“你阅读吧”。“如果你失业了,你干什么?”他说:“你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我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读书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的生命的需求。

我们忙于学业,我们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我们必须要完成自己每天必做的事,我们每天甚或周旋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因而我们会找各种借口说,读书好,但我们确实抽不出时间。有一个我非常敬佩的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他是成都武侯中学的校长,每天忙于公务,处理学校大小事务,教改教研,引导学校发展,还有社会上的各种讲学,应酬,会议,汇报。尽管一天到晚忙得焦头乱额,疲于奔命,但他每天必做三件事,上一节课,读一些书,写一篇文章。因而,他也被人调侃是“三个一的校长”。当读书成为生命的必需,各种借口将不是阻碍自己读书的理由。

在此我想引用国家督学,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语文老师心中的痛,阅读比上课管用》的文章中的几段话,来躬身反省自己到达了一个怎样的读书要求: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九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但是这个规定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64本,这不是指学生,还包括成年人。

我们国家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中小学生应该有多少阅读量?关于阅读量,好多名家都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提出了一些想法,你像张光斗说:“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个中小学生每年读40本书,一年就是400万字。”《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能读两本更好。”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十二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听了以上读书的数据,作为优秀学生的我们不知道有了怎样的想法。民族的读书差异,导致民族文化智慧群体的差异,民族智慧群体的差异,导致国家综合素质的差异,国民综合素质的差异,导致民族国家发展的差异,国家民族发展的差异,导致国家的强弱。梁启超的话更能惊醒我们青年读书的热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怎么智,怎么强,怎么雄,这决定是不是让读书成为我们生命的必需。

施坦因在《书话》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给我们启智增慧:读一本好书,仿佛每回都有一种新鲜感。好书的作者命运确实不凡,他们永不消逝,生命常在,他们就坐在自己的写字前或伫立在斜面桌后,他们是超脱时代的伟人。在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应具有学习和求知的欲望,也就是说,要用人类的天才积累的知识财富充实自己的头脑和心灵。读书是自己生命的需求就是与高端智者的灵魂碰撞,就是吸纳智者的智慧,让自己更开智通知,激发自己更大的潜能,从平庸走向卓越,从人才走向天才。读书应当成为自己生命的必须。

读什么书,怎么读,什么时间读?

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读书可杂可博可专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但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能引导自己人生、魂灵走上大道,能让自己智慧更加通达,能让自己道德精神得以净化,能让自己学习迈上新台阶,最主要的是读书能读出“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情怀。因而,科技的、军事的、人文、教育的、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心理的、伦理的……只要是天才的书、智者的书、道德的书皆可纳入眼球,进入头脑,浸润心灵。不过高中阶段最好是读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学生必读书册》为主。也就是我们语文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上规定读的书目。如果不够满足自己的读书需求再加以拓展为上,下周将给大家列一个书单,让同学们作一个参考。

书怎么读?粗读、精读、详读、略读不一而足,完全是自己对书的需求与兴趣。朱光潜主张“阅读与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马南邨主张“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古人陶渊明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宋人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你会怎样读?我以为读、思、写结合,好的文句我摘抄;美的思想我领会,不同见解我质疑,若有所悟我笔耕。

什么时间读?首先不能让没有时间读书成为借口,没有兴趣读书成为借口,思维方式不同成为借口,不好读书成为借口。在忙于学科学习,自学学习,自招学习,在忙于各项必须做的事务后。我给大家建议每周读书时间要在多少时间以内,具体建议如下:周一至周五的晚六点四十至晚七点20分钟;中午午休前20分钟。一周下来可以保证在3小时以上。周六放学后的晚休保证1个小时,周日上午休息保证1个小时以上。这样算下来每周读书时间至少可以在5小时以上。按照每分钟600字的阅读速度,5小时可以阅读18万字。基本可以保证每周一本书。一年下来,至少20至30本书是没有问题的。

书读得多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其实毋庸言说。仅从目前高中阶段的功利考试来说,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出现质的提升,你的口头、写作表达能力将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不说,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净化灵魂,提升境界,修为德行,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当读书成为自己生命的需求,你便能感知,世界的多姿多彩不仅属于他人,更是属于自己。

愿读书成为我们每一个一班学生的生命需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