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功夫

大德开示

观照功夫

 

《心经》:观自在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

若功夫未到这一步,那就还须时时观照,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随念转,不随境迁,这就叫做观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圆熟了,这也不要了,须舍弃掉。有个禅师说过:无觉无照固是生死,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如果你痴迷糊涂,随境迁移、流浪造业,当然是生死。为什么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呢?因为执着在法见、法用上,还有法在,所以还有生死。不过这个生死进一步了,是变易生死。因此,功夫圆熟了,法也要舍掉。即使不观照,也能牢牢地在本位上不动,这就是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也不要了。自性天真,本来如此,无须常常顾念它。比如,我叫什么名字,并不需自己常常提醒,不提醒也不会忘掉。这时,自也不要了,佛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时处处都在,这就是
   
更进一步,究竟到家,也不要了,无在无不在。触目遇缘,无非真心显现;举手投足,皆是佛性妙用。这样就完全圆熟了。我们就是要这样一步步地、时时刻刻地做功夫。
   
所以,观自在菩萨的观自在三个字,实实在在是我们修行人用功夫的典范。

 

《圆觉经》:粗、细、微细、极微细四步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浅释》

《圆觉经》是一连讲了四句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四句话是粗、细、微细、极微细四步功夫。粗,就是第一句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起妄念,不攀缘外境,这是粗粗地讲,是初步用功。细,就是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为什么不息灭呀?前面我们讲过,是为了要起妙用,不能把妄念压死了。但要不跟它跑、不放纵它,这就要掌握好分寸,比较细了。
  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在这个既不压死、又不放纵的境界当中。其实,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众生、花鸟鱼虫等等境界,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蕴积的。不是妄想蕴积,就没有这些人人我我的境界。因为我们不识得真如自性,无明妄动,追取境相,结果动出来这些境相。我们却继续认假作真,妄执妄取,这是多么迷惑啊!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从无六道处动出六道轮回,从无痛苦处动出无边苦海。你可能会说:我觉得这些挺真实的,怎么没有觉出这是妄想境啊?这就微细了。你的心粗,觉不到微细的境界,要作微细的功夫才行。微细的功夫怎么作呀?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在既不压死妄想,又不放纵妄想的境界当中,不加了知。为什么不加了知呢?因为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妄想境,也都是真心所显现的。妄想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想境。若无真心,哪来妄想境呢?就象无水便无波、无镜便无影一样。因此,就不要对这个妄想境分别取舍了,这就是不加了知
  第四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我们的心总是处在有与无、真与假等等相对之中,其实,这都是分别心在作怪。什么有无真假等等,统统是戏论。说有是增益谤,它就是这样,你再说个,分明是头上安头,无端地增益它,那就等于是诽谤它。说无是减损谤,它本来就了不可得,何用减损?你再说个,岂不是减损谤吗?说即有即无是相违谤”——自相矛盾。说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有、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四句全是谤法!真假等相对法,亦复如是——也都是这样。只有证得真如自性,才能离开种种相对。稍一走作,便落有无、真假等相对之中,这就极其微细了。不辨真实,不要去分别这个是真,那个是假了。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即真即假,即假即真,非真非假,非假非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

《恒河大手印》:三个层次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浅释》

下面再将这三个修行层次讲一遍:

妄念起来了,首先识得它,不跟它跑,妄念随之而灭。但最初认识妄念的力量不够,妄念虽然灭了,我们心中不无它的影相,还是有的。象遇到从前的熟人一样,他虽然已离去,但是我们心中却翻腾起来:这人多年不见了,他过去怎样、现在如何。人虽离开,影子却在。妄念虽灭,影相犹存也。此为力量不充之故!

  其次,进一步认识妄念,晓得妄念必然自灭,力量较前充足了。但是,妄念的虚幻之相还在,而且停留一段时间才灭去,这如同“蛇结自解”一样。蛇是不会自己打结的,你若给它打一个结,经过一段时间,它会自己解开。功夫到此,“旧识之人”离去,也不会心起翻腾了,比较以前,又进一步了。

再其次,认识到妄念无利无害,妄念起灭与我不相干。因为真心是不动不摇的,我的真心不因妄念起而损一分,不因妄念灭而增一分,真心无增无减,所以,妄念无利无害,任它随起随灭。认识到这一点最重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最妙。假如我们起了妄念之后,还在心里盘旋,还丢不掉,还要再盘算盘算看,这是力量不充之故。很多人都是这样,晚上做了个梦,醒过来还要再想想,这梦怎么、怎么样,还要讲给别人听听。假如我们能做到:知道这是个梦,不去管它,心里一点影子也不留,这就有力量了。如遇旧识、蛇结自解、盗入空室,这是我们对妄念的看法和消灭妄念之力量的不同层次。

诸位能把妄念消灭在哪一层上,自己去考察考察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