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印象
个人日记
文/雲天
黄沙和蓝天相印、空旷和深邃同行、小草和群羊共生、粗犷和彪悍流露,这是对塞上塞下的总体印象。但就塞上和塞下的区别,心中还是模糊的。搜读汉乐府的《入塞曲》《出塞曲》和唐代的《塞上曲》《塞下曲》,从诗词行间大概可以看出:所谓塞上塞下也就是指古时北方边塞、长城内外的那一片广袤区域,而这里的“上下”也就是一进一出的意思,并没有具体说明哪里是“塞上”,哪里是“塞下”。但,无论是“上”还是“下”,激情让我领略了那方风土的美。
喜欢摄影,喜欢的一塌糊涂,见啥拍啥,胡按乱扭,以致拍照拍到最后都分不清怎么用光圈、怎么用快门……,只知道哪个是自动挡、哪个是手动挡、哪个是光圈优先、哪个是快门优先,一切的拍照程序全凭直觉而定,全没有专业而言。但这并没有影响那份执着的摄影兴趣,依然一如既往的、乐此不疲的、自娱自乐的“我行我素”,拍照拍到这种程度,基本算是摄影队伍中的“极品”吧。
背上行囊,带着装备——佳能5D3机身、24—70镜头,扑向了梦中的“塞之上下”。一路漫想着黄沙漫天、草薄人稀、牛羊遍野……的情景。
脚沾榆林神木的土地。县志说:神木县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前沿,素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北宋杨家将曾在这里戍边卫疆,传说中的二郎神也曾在此歇脚。神木原有古松三株,遮天蔽日,冠如华盖,当地人皆称“神松”,县名由此得来。
怀揣“寻庙问松”的心态,踏上了二郎山的石阶。自下往上看,庙宇随山脊一字长蛇纵向排列,山势刀劈斧砍险绝有加。抬身向上,气喘如牛,擦身而过的石雕精品在稍息中得以触摸,刻刀留下的痕迹透露出民族的风格和匠人的个性,感叹之余沉浸在地域文化的浓厚之中。登顶俯瞰,水光山色,宽阔的窟野河倒影出神木县的高楼林立,山峦上由近至远的烽火台、纵横交错的大川道构成古朴和现代相融合的城,传递着从远古到如今的发展信号。亭台信步,若隐若现,袅袅青烟从香炉升起在空气中勾勒图案,诉说着朝奉儒释道精神的香火绵延,钟鼓楼顶的群鸽或伫立、或展翅、或回首神情安然,透露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天亦有情,碧空万里,站在与雲相接的二郎山顶,不由心生诸多感慨,但又不知具体感慨些什么,这种心情好像来自山水之色、地域文化,又好像不是,只感觉心胸突然变的无比豁达、无比通透、无比豪壮,想面对苍穹大喊,借此宣泄困扰内心的那点凡尘杂念。庙宇道观遍赏,石刻碑文细看,回廊曲径通走,点滴文化驻留脑海。下山的路依然弯弯绕绕,虽然依依不舍,但内心涉猎漠北风光的激情丝毫未减,只想快一些到达沙漠中的湖泊——红碱淖。
进入尔林兔镇。从景区内王昭君塑像的身边经过并留影,便站在了“沙漠明珠”红碱淖的沙滩上,观赏沙鸥、天鹅、鱼雁、鸳鸯、鹭鸶……和不知名的鸟在岸边弄姿振翅,心儿飞了、随它们飞了,飞到了阳光之下、湖泊之上,水光粼粼、烟波浩淼中,鱼群在淖水里享受折射在水下的阳光,顺着鱼儿游动的方向,朦胧看到对岸点缀在碧水蓝天下的红石岛。驾艇而去,水起浪花,风卷碎发,刻中便到了近边。放眼四看,绿树、蓝水、白云、黄沙、肥羊、美驼、威马、帐篷、游艇、浆船、沙滩车、骑行车、观景台……勾勒图画中,融草原风光与江南泽国景象于一体,色彩斑斓的就像毕加索手中的油画。游行其中,玩沙弄草、骑马拽驼、逮羊捉鸟、围鱼撩水,虽然一切尽在尽兴和嬉戏中,但不伤及动物和高级动物的毫发,不打破自然和自然景观的和谐。躺在沙滩上,虚眼看天,一缕缕阳光透过睫毛犹如七色彩带,一幕幕回放着激情时分,撩拨的内心很是舒服,惬意至极、畅快至极、美妙至极。一时间忘了回家的路,只想一生一世就这么躺着、享受着。
酥软的双腿从红碱淖拔出来,飘飘然游历了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领略了漠北现代化重镇风貌,远观了三面流经康巴什的乌兰木伦河,享用了蒙古手抓羊肉和酥油茶。回途欣赏了广阔的草原、延绵的沙丘,疲惫至极、悍然入睡。梦中,又重新回放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文章评论
晚风抚笛
心儿飞了、随它们飞了,飞到了阳光之下、湖泊之上,水光粼粼、烟波浩淼中,鱼群在淖水里享受折射在水下的阳光,
晚风抚笛
躺在沙滩上,虚眼看天,一缕缕阳光透过睫毛犹如七色彩带,一幕幕回放着激情时分,撩拨的内心很是舒服,惬意至极、畅快至极、美妙至极。一时间忘了回家的路,只想一生一世就这么躺着、享受着。[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