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书心得《人彘》的由来

个人日记

      汉高祖刘邦在还没有一统天下的时候,他年轻时只不过是一个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的所长。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最主要的是他嗜酒如命,逢酒必醉。有一次,县里的老太爷宴请高朋,为自己祝寿,实际上人家根本没有邀请他,他却厚着脸皮自己去了,有可能是为了攀附权贵,也有可能是为了混个肚圆,想去蹭顿酒席而已吧。
     想不到的是,他这次赴宴却真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酒席之上,他见到了本县首富的闺女,两个人一见如故,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意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以后,刘邦就找人上门求亲,可本县的首富嫌弃刘邦无权无势,更没啥前途可言,那首富就当面直接回绝了来人。来人回去跟刘邦如实相告,说人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刘邦自知出身贫贱,能力有限,人家不愿意,自己又能如何,干着急也是无计可施。
     接下来的事情却出人意料地有了转机,这本县首富是个信命的主儿,他的一个懂点面相学的朋友告诉他,刘邦是个大富大贵的人,别看他现在默默无闻,无权无势,但这个人绝非凡人,将来必是国之栋梁,封侯拜相也不为过。这本县首富听了朋友的话,心中蠢蠢欲动,他觉得既然刘邦将来必有锦绣前程,荣华富贵自是不在话下,虽说自己是当地首富,却没有地位与权力,若是自己的闺女能下嫁此人,说不定将来还能沾沾未来女婿的光呢。毕竟那时候人们思想封建,相信面相之说很是普遍,这也不足为奇。这本县首富居然就同意了刘邦跟闺女的婚事,而且是速战速决,他还自愿出钱为他们操办婚事,这就有了后来的高祖夫人-----吕后。说来真的有点滑稽,这让刘邦有点喜不自禁,不知所以然。不管咋说,天随人愿,他也就不问原由了,只管当自己的新郎官,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新婚燕尔的幸福生活。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举国上下一片响应之声,此起彼伏,这时候正赶上刘邦押解犯人出差,想不到他嗜酒如命,因喝酒犯人逃跑了好几个,这可如何是好?在当时,刘邦回去是怎么都交不了差的,犯罪入狱在所难免,搞不好还可能丢了性命。刘邦为人仗义,喜欢结交天下豪杰,万般无奈之下,剩下没逃跑的几个犯人就怂恿刘邦干脆来个一不做二不休,也随着农民起义军起义举事得了。刘邦略加思索,这也是被逼无奈,他只能同意大家伙的意见,他率领几十个犯人就打着反秦的旗号起义了。
     几经磨难,刘邦最终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夺得天下。刘邦荣登大宝,他知人善用,励精图治,后来又跟自己的夫人吕后一同联手除掉了三个异姓王,他们三个分别是英布,彭越跟韩信,这三个人原来都是霸王项羽的部下,后来都投奔到刘邦的麾下。让人想不到的是,大汉初定,他们就落了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不但自己身首异处,还连累了本家几族都跟着命丧黄泉,可叹可悲啊。
     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她跟随刘邦东征西讨,出谋划策,立下过汗马功劳,其地位早已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据说刘邦是惧内的主儿,他对吕后的话基本上是言听计从,不过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代帝王,三宫六院,三妻四妾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刘邦也不例外,他后来也找了个妃子,这就是戚夫人,戚夫人年轻貌美,倾国倾城,要说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也不为过。常言说爱屋及乌,汉高祖在戚夫人的教唆下,居然想立他们两个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吕氏是皇后,她的儿子才有资格被立为太子,别人想染指,岂不是自寻死路?这也怪不得吕后心狠手辣,毕竟自古权力之争都是这般残酷无情的。
     问题是,排除异己,消灭对手是可以不择手段,但也不能丧失天理人伦。吕后就是这样,她为了泄私愤,居然在杀了戚夫人的儿子后,又对戚夫人施以严刑,这种严酷的刑罚就是吕后发明创造的,吕后就是被后人谈之色变的“人彘(ren--zhi)”的始作俑者。 
     吕后抓了戚夫人,命人砍断其四肢,割掉舌头耳朵,剜出眼睛,然后装在大瓮里,大瓮里盛满粪便,令人不敢靠近,为了达到自己泄私愤的目的,她居然如此惨无人道,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想不到一代大美人,居然落了个这样的下场,真的令人唏嘘不已,惋惜不已啊。 

文章评论

燕子

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吕后和戚夫人的故事,但当时不知道这样叫人彘,后来是在《甄嬛传》中看过,再后来就是听哥哥完整讲解,极力赞同楼上观点老哥多发表历史故事哦![em]e160[/em]

燕子

是瓮而不是翁[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