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道经》第三讲

个人日记

《道德经》之《道经》第三讲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注解:所以,常常从理论的高度,来研究道的奥妙;常常用实践的方法,来观察道的现象。

 讲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有其事不知其理,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有其理不见其事,是我们的经验不足。”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我们总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认知未知的世界。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所掌握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人类现有的认知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用极其有限的知识和能力去认知无限浩瀚的宇宙,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一千个太阳系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而三千个大千世界才是一尊佛教化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佛算一个人的话,我们连一个微尘都算不上;如果佛对宇宙的认知相当于一个人掌握的知识的话,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估计就跟一只蚂蚁知道的差不多。现代科学已经发现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但仅仅是发现,并不了解。我们人类哪怕是最杰出的的科学家所有的认知也没有突破四度空间,而佛之所以称为觉者,是因为佛能够突破无限空间的维次,去发现宇宙、人生的本源。

 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时在印度泥涟河傍、菩提树下,进入甚深禅定后发现了宇宙、人生的本源,开悟了。但他在禅定中所看到的境界,无法用人类现有的语言来描述,就算勉强说出来,因为我们没有四度空间以外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我们不可能感悟一个觉者所证到的境界。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佛祖因为无法把他证到的、超越所有维次空间的事实真相,用我们人类有限的语言来讲清楚,即便勉强讲出来,我们也因为未曾经历、不成经验,而无法理解。既然讲不清楚,刚刚开悟的释迦牟尼就想入涅槃,进入不生不灭的佛的世界,是因为天人求法,佛陀慈悲才在这个娑婆世界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教化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难怪佛经上经常有“不可说、不可说”这样的语言,不是什么秘密不可说,而是用人类有限的语言无法表达。

 所以,老子在这里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所能掌握的也仅仅是人类所能够掌握的四度空间里面的知识,离无限维次的宇宙的真实相,还差十万八千里呢!因为,用错误的方法去认知宇宙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答案的。那什么才是正确的方法呢?观自在菩萨在《心经》里给我们做了正确的示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进入了智慧到彼岸的很深的禅定中,“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亲证,不是听见、也不是看见,而是见证。所以,认识宇宙、人生本源的正确的方法,不是理论推导,也不是实践观察,而是禅定。这一点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确实没有禅定的经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