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道经》第一讲

个人日记

 《道德经》之《道经》第一讲

第 一 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解:道理,可以说但不是不变的道理;名称,可以定义的,但不是不变的名称。

讲解:牛顿的经典力学进入微观量子的层面就不管用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能看到的光波是有限的,我们能听到的声波是有限的,我们的语言所能描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今天人类所掌握的知识没有超出四度空间,更多维次的空间对人类来说都是陌生的世界。难怪佛经上常说“不可说、不可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事实上很多的感受我们只能去亲证,而亲证之后的感觉我们几乎无法用语言去表达。

比如:对一个从来没有吃过苹果的人,用语言去描述苹果的味道,你能说得清楚么?我们可以说苹果的味道是:甜甜的、有点酸、水水的、有点脆。对方完全可以理解成:萝卜,加点糖、再加点醋,那是苹果的味道么?老子的这段话我们也可以倒过来理解:道不可道,即常道;名不可名,即常名。

什么是常道?常道就是不变的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实在。什么是常名?借用一句佛家的语言来说就是“诸法实相”。我们要想彻底地了解常道与常名,佛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禅定。在深层次的禅定中我们可以突破空间的维次,找到宇宙、人生的本源。所以,《心经》里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进入了甚深的禅定之中,照见就是亲证,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皆空就是无实性,五蕴只是外在的现象和感受,并非产生现象和感受的本源,这种会变化的现象与感受,在佛家看来就称之为“空性”或“假的”。

世间万事万物本来都没有名称,都是人为规定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叫法,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名称,这些都是人为的因素。比如:钻石,我们不叫它钻石,给它重新定义一个名字行不行?完全可以,过段时间再给它取个新名字可以吗?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记得有位大德说过:“人类的愚痴就在于自己给事物取个名字,然后再去拼命地执着那个名相。”

道理也好、定义也罢,都是人类自己的一厢情愿,它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分辨事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它本身没有实性,都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他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假的东西一旦习惯了,也就会信以为真了,把名相与实相混而为一,认假为真。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给了我们当头棒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