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体用解
我爱太级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
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肯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宋书铭传太极拳谱
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心会要诀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八字歌
掤履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粘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注:以上四篇系从宋书铭传抄拳谱中录出。许禹生《太极拳势图介》说:"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袁世凯)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本社(北平体育研究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许又说:"唐许宣平,所传太极拳术名三世七,因只三十七势而得名。其教练之法,为单势教练,令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确定拳路。功成后各势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谓之长拳。其要诀有: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传宋远桥。"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人文辞,开合鼓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自著,托始于唐人。宋书铭不知陈氏太极拳另有长拳一百八势一路,故以自造之单式连贯练法为长拳。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初非偶然。刘彩臣学生李先五著有《太极拳》,可供参考宋书铭的拳姿。
顾留馨附识
郝为真论太极拳
郝为真论太极拳
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真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拳道中枢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习异拳如饮鸩毒,其害不可胜言也,余素以己利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发其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而光大之,令成一种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密,习之愉快,因咸以大成二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听之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统而言之,使人自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论也。诚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方法,而演成各种繁冗畸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受,自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虽不敢谓本拳为无上之学,若从现代及过去而论,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学术理应一代高一代,否则当无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即发的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而设,非向世之文者比也,盖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惊鸿爪影于泥雪中寻之,仅将平日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将来人手一篇,领会较易,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而教之,则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进益。日后望从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面尽量向唯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实为盼甚,否则毫无价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辈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简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对本拳之精微,不能阐发净尽,所望者,仅不过笔录而已,实难形容其底蕴,以详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学者,余因授道之诚,情绪之热,遂不免言论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河北博陵 芗斋王尼宝 志 于太液万字廊
习拳述要
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忌禁,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不免有诸多衔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概可想见。余为拳道之永久计,实在不敢顾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
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与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用意则灵"之论,询其所以,则又瞠然莫辨,用力则筋肉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而精神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应,其精神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动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象,抵抗是由畏敌击出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用力之害,诚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孰知一般拳家各怀私见,积重难返,多不肯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是非所在,情甘抱残守阙,奈何奈何。遂致余愿无由得偿,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绝不甘随波逐流,使我拳道真义,永坠沉沦,且尤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发猛醒,此又区区之志,不能自已者也。
论信条与规守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已从人之蓄志,苟不具备,则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道)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 首要遵师亲 尚友需重义 武德更谨遵
动则如龙虎 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 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 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 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 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 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 更勿终学人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力、意皆不许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于华而不实也。须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甚矣单双重之学,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根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习之则愈去拳道之门径而远甚。一着象而成死板,不着象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为止,是以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可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之不着象,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机者也。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定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作画,各以俏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存生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须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总之,须有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各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矣。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奥矣。
总纲
拳本服膺 推名大成 平易近人 理趣横生 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拳本无法 有法也空
存理变质 陶冶性情 信义仁勇 悉在其中 力任自然矫健犹龙 吐纳灵源 体会功能
不即不离 礼让谦恭 力合宇宙 发挥良能 持环得枢机变无形 收视听内 锻炼神经
动如怒虎 静似蛰龙 神犹雾豹 力若犀行 蓄灵守默应感无穷
歌要
古人多以歌诀之法,以为教授工具,谨师其意,略加变更,特编歌诀刊后,以饷学者。
拳道极细微 勿以小道视 开辟首重武 学术始于此当代多失传 荒唐无边际
拳道基服膺 无长不汇集 切志倡拳学 欲复故元始铭心究理性 技击乃其次
要知拳真髓 首由站桩起 意在悬空间 体认学试力百骸撑均衡 曲折有面积
仿佛起云端 呼吸静长细 舒适更悠扬 形象若疯痴绝缘摒杂念 敛神听微雨
满身空灵意 不容粘毫羽 有形似流水 无形如大气神绵觉如醉 悠然水中宿
默默向天空 虚灵须定意 洪炉大冶身 陶镕物不计灵机自内变 调息听静虚
守静如处女 动似蛰龙起 力松意须紧 毛发势如戟筋肉遒欲放 支点力滚丝
螺旋力无形 遍体弹簧似 关节若机轮 揣摩意中力筋肉似惊蛇 履步风卷席
纵横起巨波 若鲸游旋势 顶上力空灵 身如绳吊系两目神凝敛 听内耳外闭
小腹应常圆 胸间微含蓄 指端力透电 骨节锋棱起神活逾猿捷 足踏猫跼蹐
身动似山飞 力涨如海溢 一触即爆发 炸力无断续学者莫好奇 平易生天趣
返婴寻天籁 躯柔似童浴 勿忘勿助长 升堂渐入室如或论应敌 拳道微妙技
首先力均整 枢纽不偏倚 动静互为根 精神多暗示路线踏重心 松紧不滑滞
旋转谨稳准 钩错互用宜 利钝智或愚 切审对方意随曲忽就伸 虚灵自转移
蓄力如弓满 着敌似电急 鹰瞻虎视威 足腕如蹙泥鹘落似龙潜 浑身尽争力
蓄意肯忍狠 胆大心更细 劈缠钻裹横 接触揣时机习之若恒久 不期自然至
变化形无形 周旋意无意 叱咤走风云 包罗小天地若从迹象比 老庄与佛释
班马古文章 右军钟张字 大李王维画 玄妙颇相似造诣何能尔 善养吾浩气
总之尽抽象 精神须切实
练习步骤
本拳之基础练习,即为站桩。其效用在能锻炼精神、调剂呼吸,通畅血液舒和筋肉,诚养生强身益智之学也。亦为优生运动,其次为试力、试声、假想体认各法则,再次为自卫与大气之呼应和波浪之松紧、良能之察觉,虚实互根之切要,兹将各阶段逐述于后。
站桩
站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初习为基本桩,习时须首先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竖,神壮力均,气静息平,意思远望,发挺腰松,具体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似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气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会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自知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高,血压高者可以下降而达正常。盖因其勿论如何运动,永使心脏之搏动不失常态,平衡发达,正常工作,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为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体认中。但须察觉各项细胞为自然之同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想,如依上述之锻炼,则具体之肌肉不锻而自锻,精神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但切记身心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总之,无论站桩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愿学者慎行之,万勿忽视。
试力
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使身体均整,筋肉空灵,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初(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发否,全身能与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习时须体会空气阻力何似,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体,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轴轮、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力而得之(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之(知)。形则微矣。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在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笃纯,方可逐渐得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极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试声
试声为补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鼓荡全体之细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得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从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之情态,方能有得。
自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处,似乎不动。如观之已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难无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曰各项力之具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力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又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技击桩法
技击桩与基本桩,神形稍异,然仍依原则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足重量前三后七,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须如枪炮之弹簧,伸缩不断之意,两手足应变之距离,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弹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渐研讨,拳学之整个问题,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之境况,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门,亦为最初之法则。兹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运用于后:
神意之运用:技击之站桩,要在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犹雾豹,意若灵犀,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按缩,周身鼓舞,四外牵连,足趾抓地,双膝撑拨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摆横摇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重线,自乘其抽拨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还,拨旋无已,上兜下坠,推抱互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钩拧,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节生棱,具体收敛,要知思动含蓄吞吐,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毛发森立,背竖腰直,小腹常圆,胸部微收,动则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状,全体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气,尤感筋肉激荡,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颇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则神意一交,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鳞甲雪霜之肃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此种神意运动,命名之曰“超速运动”。言其速`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须切实为之,以免流入虚幻。
力之运用:神意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须试力尚求之,习时须无`有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寻问路之状,而期一触即发之功能。有时时准备技击之要点,万不可无的放矢,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经历,永不知混击蛰打亦有益,须看对手他是谁,正面微转即斜面,斜面迎击正可推,勤习勿懈力搜求,静谨意切静揣思。
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抱定肯,忍、狠、谨、稳、准之六字决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此指势均力敌而言,如技能稍逊,不妨让出。若在同道相访,较试身手方面言之,则为较量,较量为友谊研讨性质,与决斗不同,须首重道义,尤须观察对方之能力何似,倘相去远,则须完全让之,使其畏威怀德为切要。较量之先,须以礼让当先,言词应和蔼,举动要有礼度,万不可骄横狂躁有伤和雅。夫今后武德可以渐复,古道可以长存,实我拳道无尚光荣,则余有厚望焉。
论桩功之境界
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时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应弃之沟壑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谷道臊根,却觉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谓:[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
持桩虽日久,但见效不著,须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势不正确,或既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既生理起作用于心理,总之必有问题,当求证于高明,莫自以为是,切要!切要!
又持桩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须交替轮流,每日如此。同时又须有站卧之分,站式与卧式尤须坚持。如是始有调配生理机能之作用。各式桩法虽皆可培育内劲,但各式之效应不同(故以桩功治病,才因人设式)若死持一式,从技击角度看则为偏颇,学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桩时间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宜。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如此为宜。盖桩功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论四形
持桩而达于“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拳者何?学者力之奋也,非局部方法之谓。昔日我曾有一首题为“舞相”的诗:
身动挥浪舞,意力水面行。游龙白鹤戏,迂回似蛇惊。
肌肉含劲力,神存骨起棱。风云吐华月,豪气贯长虹。
诗中所说“挥浪”“游龙”“白鹤”“惊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谓“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时代健舞甚为盛行,为当时之养生术与技击之法。不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学士亦多习之,后多失传。近世拳学家黄慕樵先生本多年参拳之体会,并揣敦煌唐人壁画之中人物与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几个姿式仿出,北伐之际,我南游至淮南,得遇黄慕樵先生,遂得其传,乃约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传于从我习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仅十余人耳。
习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整体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否则难出舞相。舞起来岂不是摇摆四肢而已。我过去尝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持桩而达于四如境界则内劲具矣。然如何将此种内劲爆发出来而成外力,以收技击之效应, 四形则为最适当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习时须永设一假想之敌,对之蓄势搏斗。手指腕拧,指弯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胁。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住已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不仅掌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指敌,既拇指亦须弯曲蓄势与其它四指同指一方向。此种掌法与所谓内功拳如太极拳,外功拳如少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摄之意也。欲手指爪摄则腕不许上拱、不许下塌、不拱不塌故运行时必拧腕始能圆活制敌。具有钩、错、敛、抗之妙。十指不许僵直,皆须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运行时指端可有透电之感,此即指弯腕拧之妙也。两臂运行时永不许失去裹、卷、撑、抱之力,桩内蚊蝇不落。双足进退永不许失去刀、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让。肩要撑、肘要横,两臂始有裹、卷、撑、抱之力。裆要坐,膝要纵(横),坐裆纵膝始有力,方有刀、叉、分、刺之能。与对方交接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其决窍要在肩胯之扭错。而肩胯之灵活扭错又须以腰脊为动力,故习时腰脊须摇旋如轴,如是始能以无执而破有执也。双足运行觉如在泥雪中求动,两足重量三七互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或以后步作前步,或以前步作后步,前后交替,虚实互演,以步法夺敌之位。运行起来身随意走,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三尖协调,四心相印。若快,快不许飘浮,若慢,慢不许呆像(相)。
力之爆发皆在一瞬间。此时如襟人,心毒为上策,力由意发之故也。手狠方克敌,法随意生之故也。故习时每一动作皆需假借,无假借之动作身体力不笃。习时周身永不许失去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感。所谓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来始有天趣横生之境界。生理作用于心理,此即健舞之养生意义也。由此看来,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动中得来,须于不动中求之。故曰:“不动之动方乃生生不已之动也”。
练习四形是对内劲的一种定向训练,使之能随时随地爆发为外力以及技击应付效用,故习进只求舒适与否,不求姿式好坏美观与否。但姿式确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式正确,即不违反生理运动力学之规律也。若动则能循力学之规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动正确小动亦正确,否则均不正确。
习时还须并善于运用人体外力与内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外力有四种:人体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此即所谓之“与地心争力”;地面支撑与支撑反作用力,此我所说:“拔地欲飞”;空气阻力,此我所谓之“与大气呼应”;技击时对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谓之“假借之力”。这些力我总名之曰“宇宙争力”。人体内力即是处于四如状态之整体肌肉拉力,此即我谓之“浑元争力”。膈膜动力,此我所谓之“呼吸弹力”亦为人体内劲之一种。欲收技击之真实效用,须使浑元争力与宇宙力相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故曰:“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云”。因此只要横膈膜一发紧即错误,故学者宜慎之。
现再将四形分项加以说明:
挥浪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为运用伸、缩、抑、扬、沉、托、提纵之力。盖人体站立时两足不动,而躯体与两臂同时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状运动。即双臂同时向上扬提而躯体却往下沉坐,双臂向下抑探而躯体却向上伸长,亦即上下对拔位长,此时人体重位能即转化成重力动能,全身即有一种波浪力,谓之“重力波”。此种重力波正是技击之所需也。同时上下对拔拉长荡起纵波力,借双臂左右圆撑之势,使纵波之中夹带横波,如是始有挥浪之舞姿。运行时,双臂一前一后。若左手在前,则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则出右足。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伸缩抑扬对拔拉长,双手走一椭圆形轨道。左右进退互换无穷。此式之形象犹如龟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时常地浮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龟出水。
游龙
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此式之运行与挥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发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拔拉长。所不同者在于双臂在躯体之两前以提按开合之势走椭圆形轨道。须以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纵横高低进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龙游苍海,龙即是浪,浪即是龙,龙行浪动,浪动龙行。
挥浪、游龙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击之效应。故用时需掌握力波之松紧。松以蓄劲,紧以发力,松紧紧松无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弹力,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弹惊炸也。
习挥浪游龙二式,又须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身,对方高来我则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对方低来我则低以行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则扬其身,低则缩其身之法也。
白鹤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盖我之整体任一曲蓄部位,当其作用于敌体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当敌体之某一部位作用于此处,即将发生变形时,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产生一种阻力,阻止变形这弹性力,即爆发之为炸力。此种爆发之炸力正是技击之所需,此即我所谓之“蓄弹惊炸”。必须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缩自如之限度内,弹性力与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缩量)成正比。故练习此形时两臂运行之幅度应大些,以增强爆发力之直射强度。
运行时两臂交替自外向内画弧。若高,指端不过顶,若低,指端不过脐,设左臂先起则出左足,右臂先起则出右足。划弧时,两手臂须有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习时需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产生之弹性力或翻扬、或裹拧、或搂劈、或拉钻刺爆发为炸力。此式之妙还在于起脚制敌。若左臂先起的则左脚用劲横起横落。起须不高于自己实脚之膝,落时不超于敌胸,提膝、脚落劲发于手,力出应为一声,此种落脚之势并非踢、蹬、踹、踩、实为顿也。只运用爆发力两臂交替连用,双足一齐互用,其形象颇似白鹤突围拔地欲飞也。意拳之“三拳一脚”即从此式化出。
惊蛇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运用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此式之运行与白鹤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弹性力而发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运行时若出左足则起左臂,自内向外划弧,同时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内划弧。进右足,右臂向外划弧,同时左臂在右臂下划弧。运行时根据不同之假想、候借,我叫曲蓄之弹性力可以起、顿、吞、吐之形式爆发为炸力,亦为撑、抱、悠、扬之形式爆发为炸力。前后左右互换无穷,其形象宛似惊蛇乍走,左右迂回刀光闪。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
白鹤、惊蛇二式皆系利弹性以得技击之效应。故习时需掌握回缩量与伸展量,回以蓄劲,伸以发力。将欲伸之,则必回之;将欲回之,则必伸之;回伸须致遍体似弹簧。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故白鹤惊蛇二式亦系蓄弹惊炸之运用也。
习白鹤惊蛇二式又须知白鹤能制横,惊蛇可夹纵。对方齐出,我则裹其力,使之旋转而拔根;对方独进,我则放其势,令彼力尽而前俯。此即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之法也。
论意拳之哲理根据
关于意拳之哲理根据,我不想多用笔墨,只以哲学命题之形式提出,彼此对照,自不难看出意拳之真正面貌也。
一、庄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并非物质。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并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所以名为意拳之实质所在。
二、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意拳则主张“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所谓“无为”与“不动”意拳则为桩功,所谓“有为”与“动”则为试力与发力。意拳重视桩功,故亦系“无为”之义。昔日有人赠意拳是“古道家之静功”,此非贬词也。
三、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意拳则主张“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对立统一。所谓“矛盾错综须统一也”。
四佛门禅宗有云:“万法皆空,即为实象”,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面目来。”父母未生时之面目即“空也、无也”。意拳则主张“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出来。”因此教人“虚无求切实,运用在虚空”。
五、禅宗又云:“无法无执”。意拳则又主张“一法不立,无执破执”。技击时“我无执令对方亦无执”。不仅抗劲用力为有执,使用招术方法亦有执。以无执破有执,破执而无执也。
六、明氏学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意拳则主张“发挥良能”之论。王守仁说:“实如水流湿,火就燥。”其势然也。
敷、盖、对、吞四字秘诀解
敷、盖、对、吞四字秘诀解
郝月如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解曰:此是两手不擒、不抓、不拿,仅敷在彼之身上,以气布在彼劲之上,如气体一般之轻,令彼找不到有丝毫得力之处;以精、气、神三者贯穿住,使其无丝毫活动之余而动弹不得。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解曰:此是以气盖住彼劲,而又不使之惊动,令彼有再大的劲力亦发不出。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解曰:此是须认定彼劲来之目标,以气对准彼劲之部位,与彼劲之大小、长短和粗细尽相吻合,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人于化也。
解曰:此是须以己之磅礴气势将彼之周身包围住,并吞噬其全劲,而又加以化之,使其劲力再大也必落入于全力覆没之地。
又解曰:以上四字绝妙。周身必须达于犹如气体一般之柔软,气势达于磅礴之慨,全身好似气球一般而无懈可击,行气自如而能遍及全身之境地。非懂劲后,炼到这种极精境地者不可得。完全是以气运动而走内劲,所谓“全是以气言,无形无声”。
再曰:这四个字虽然它们的用法不同,各有其妙用,但是字字之间有着密切相联的关系,既是互相合作的,又是都可以互相转换的,不是呆板的。惟有四字同时存在在习者的意念中,运用时才能因敌变化,随机所用而变换灵活,乃能得心应手,使无形无声的气言,能够演出太极拳神妙无比的绝艺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已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
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
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肯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宋书铭传太极拳谱
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心会要诀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八字歌
掤履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粘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注:以上四篇系从宋书铭传抄拳谱中录出。许禹生《太极拳势图介》说:"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袁世凯)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本社(北平体育研究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许又说:"唐许宣平,所传太极拳术名三世七,因只三十七势而得名。其教练之法,为单势教练,令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确定拳路。功成后各势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谓之长拳。其要诀有: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传宋远桥。"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人文辞,开合鼓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自著,托始于唐人。宋书铭不知陈氏太极拳另有长拳一百八势一路,故以自造之单式连贯练法为长拳。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初非偶然。刘彩臣学生李先五著有《太极拳》,可供参考宋书铭的拳姿。
顾留馨附识
郝为真论太极拳
郝为真论太极拳
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真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拳道中枢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习异拳如饮鸩毒,其害不可胜言也,余素以己利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发其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而光大之,令成一种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密,习之愉快,因咸以大成二字为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听之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锻炼,统而言之,使人自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论也。诚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方法,而演成各种繁冗畸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受,自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虽不敢谓本拳为无上之学,若从现代及过去而论,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学术理应一代高一代,否则当无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即发的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而设,非向世之文者比也,盖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惊鸿爪影于泥雪中寻之,仅将平日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将来人手一篇,领会较易,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而教之,则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进益。日后望从学诸生虚心博访,一方面尽量向唯一方面尽力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实为盼甚,否则毫无价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辈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简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对本拳之精微,不能阐发净尽,所望者,仅不过笔录而已,实难形容其底蕴,以详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学者,余因授道之诚,情绪之热,遂不免言论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河北博陵 芗斋王尼宝 志 于太液万字廊
习拳述要
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忌禁,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不免有诸多衔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概可想见。余为拳道之永久计,实在不敢顾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
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与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用意则灵"之论,询其所以,则又瞠然莫辨,用力则筋肉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然在技击方面言之,用力则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学也。而精神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应,其精神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动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象,抵抗是由畏敌击出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用力之害,诚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孰知一般拳家各怀私见,积重难返,多不肯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是非所在,情甘抱残守阙,奈何奈何。遂致余愿无由得偿,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绝不甘随波逐流,使我拳道真义,永坠沉沦,且尤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发猛醒,此又区区之志,不能自已者也。
论信条与规守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已从人之蓄志,苟不具备,则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道)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 首要遵师亲 尚友需重义 武德更谨遵
动则如龙虎 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 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 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 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 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 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 更勿终学人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力、意皆不许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于华而不实也。须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甚矣单双重之学,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根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习之则愈去拳道之门径而远甚。一着象而成死板,不着象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为止,是以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可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之不着象,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机者也。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定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作画,各以俏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存生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须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总之,须有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各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矣。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奥矣。
总纲
拳本服膺 推名大成 平易近人 理趣横生 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拳本无法 有法也空
存理变质 陶冶性情 信义仁勇 悉在其中 力任自然矫健犹龙 吐纳灵源 体会功能
不即不离 礼让谦恭 力合宇宙 发挥良能 持环得枢机变无形 收视听内 锻炼神经
动如怒虎 静似蛰龙 神犹雾豹 力若犀行 蓄灵守默应感无穷
歌要
古人多以歌诀之法,以为教授工具,谨师其意,略加变更,特编歌诀刊后,以饷学者。
拳道极细微 勿以小道视 开辟首重武 学术始于此当代多失传 荒唐无边际
拳道基服膺 无长不汇集 切志倡拳学 欲复故元始铭心究理性 技击乃其次
要知拳真髓 首由站桩起 意在悬空间 体认学试力百骸撑均衡 曲折有面积
仿佛起云端 呼吸静长细 舒适更悠扬 形象若疯痴绝缘摒杂念 敛神听微雨
满身空灵意 不容粘毫羽 有形似流水 无形如大气神绵觉如醉 悠然水中宿
默默向天空 虚灵须定意 洪炉大冶身 陶镕物不计灵机自内变 调息听静虚
守静如处女 动似蛰龙起 力松意须紧 毛发势如戟筋肉遒欲放 支点力滚丝
螺旋力无形 遍体弹簧似 关节若机轮 揣摩意中力筋肉似惊蛇 履步风卷席
纵横起巨波 若鲸游旋势 顶上力空灵 身如绳吊系两目神凝敛 听内耳外闭
小腹应常圆 胸间微含蓄 指端力透电 骨节锋棱起神活逾猿捷 足踏猫跼蹐
身动似山飞 力涨如海溢 一触即爆发 炸力无断续学者莫好奇 平易生天趣
返婴寻天籁 躯柔似童浴 勿忘勿助长 升堂渐入室如或论应敌 拳道微妙技
首先力均整 枢纽不偏倚 动静互为根 精神多暗示路线踏重心 松紧不滑滞
旋转谨稳准 钩错互用宜 利钝智或愚 切审对方意随曲忽就伸 虚灵自转移
蓄力如弓满 着敌似电急 鹰瞻虎视威 足腕如蹙泥鹘落似龙潜 浑身尽争力
蓄意肯忍狠 胆大心更细 劈缠钻裹横 接触揣时机习之若恒久 不期自然至
变化形无形 周旋意无意 叱咤走风云 包罗小天地若从迹象比 老庄与佛释
班马古文章 右军钟张字 大李王维画 玄妙颇相似造诣何能尔 善养吾浩气
总之尽抽象 精神须切实
练习步骤
本拳之基础练习,即为站桩。其效用在能锻炼精神、调剂呼吸,通畅血液舒和筋肉,诚养生强身益智之学也。亦为优生运动,其次为试力、试声、假想体认各法则,再次为自卫与大气之呼应和波浪之松紧、良能之察觉,虚实互根之切要,兹将各阶段逐述于后。
站桩
站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初习为基本桩,习时须首先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竖,神壮力均,气静息平,意思远望,发挺腰松,具体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似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气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会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自知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高,血压高者可以下降而达正常。盖因其勿论如何运动,永使心脏之搏动不失常态,平衡发达,正常工作,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为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体认中。但须察觉各项细胞为自然之同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想,如依上述之锻炼,则具体之肌肉不锻而自锻,精神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但切记身心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总之,无论站桩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愿学者慎行之,万勿忽视。
试力
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时须使身体均整,筋肉空灵,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初(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发否,全身能与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习时须体会空气阻力何似,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体,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轴轮、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力而得之(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之(知)。形则微矣。表面观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在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笃纯,方可逐渐得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极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试声
试声为补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鼓荡全体之细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得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从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须使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之情态,方能有得。
自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极处,似乎不动。如观之已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难无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曰各项力之具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力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又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技击桩法
技击桩与基本桩,神形稍异,然仍依原则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足重量前三后七,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须如枪炮之弹簧,伸缩不断之意,两手足应变之距离,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弹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渐研讨,拳学之整个问题,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之境况,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门,亦为最初之法则。兹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运用于后:
神意之运用:技击之站桩,要在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犹雾豹,意若灵犀,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按缩,周身鼓舞,四外牵连,足趾抓地,双膝撑拨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摆横摇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重线,自乘其抽拨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还,拨旋无已,上兜下坠,推抱互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钩拧,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节生棱,具体收敛,要知思动含蓄吞吐,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毛发森立,背竖腰直,小腹常圆,胸部微收,动则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状,全体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气,尤感筋肉激荡,力如火药手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颇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则神意一交,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鳞甲雪霜之肃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此种神意运动,命名之曰“超速运动”。言其速`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须切实为之,以免流入虚幻。
力之运用:神意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须试力尚求之,习时须无`有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寻问路之状,而期一触即发之功能。有时时准备技击之要点,万不可无的放矢,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经历,永不知混击蛰打亦有益,须看对手他是谁,正面微转即斜面,斜面迎击正可推,勤习勿懈力搜求,静谨意切静揣思。
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抱定肯,忍、狠、谨、稳、准之六字决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此指势均力敌而言,如技能稍逊,不妨让出。若在同道相访,较试身手方面言之,则为较量,较量为友谊研讨性质,与决斗不同,须首重道义,尤须观察对方之能力何似,倘相去远,则须完全让之,使其畏威怀德为切要。较量之先,须以礼让当先,言词应和蔼,举动要有礼度,万不可骄横狂躁有伤和雅。夫今后武德可以渐复,古道可以长存,实我拳道无尚光荣,则余有厚望焉。
论桩功之境界
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时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应弃之沟壑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谷道臊根,却觉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谓:[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
持桩虽日久,但见效不著,须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势不正确,或既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既生理起作用于心理,总之必有问题,当求证于高明,莫自以为是,切要!切要!
又持桩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须交替轮流,每日如此。同时又须有站卧之分,站式与卧式尤须坚持。如是始有调配生理机能之作用。各式桩法虽皆可培育内劲,但各式之效应不同(故以桩功治病,才因人设式)若死持一式,从技击角度看则为偏颇,学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桩时间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宜。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如此为宜。盖桩功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论四形
持桩而达于“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拳者何?学者力之奋也,非局部方法之谓。昔日我曾有一首题为“舞相”的诗:
身动挥浪舞,意力水面行。游龙白鹤戏,迂回似蛇惊。
肌肉含劲力,神存骨起棱。风云吐华月,豪气贯长虹。
诗中所说“挥浪”“游龙”“白鹤”“惊蛇”皆拳式也。然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谓“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时代健舞甚为盛行,为当时之养生术与技击之法。不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学士亦多习之,后多失传。近世拳学家黄慕樵先生本多年参拳之体会,并揣敦煌唐人壁画之中人物与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几个姿式仿出,北伐之际,我南游至淮南,得遇黄慕樵先生,遂得其传,乃约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私其秘,曾再传于从我习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仅十余人耳。
习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整体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否则难出舞相。舞起来岂不是摇摆四肢而已。我过去尝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持桩而达于四如境界则内劲具矣。然如何将此种内劲爆发出来而成外力,以收技击之效应, 四形则为最适当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乃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习时须永设一假想之敌,对之蓄势搏斗。手指腕拧,指弯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胁。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住已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不仅掌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指敌,既拇指亦须弯曲蓄势与其它四指同指一方向。此种掌法与所谓内功拳如太极拳,外功拳如少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摄之意也。欲手指爪摄则腕不许上拱、不许下塌、不拱不塌故运行时必拧腕始能圆活制敌。具有钩、错、敛、抗之妙。十指不许僵直,皆须曲蓄;指要分、掌要凹,如果运行时指端可有透电之感,此即指弯腕拧之妙也。两臂运行时永不许失去裹、卷、撑、抱之力,桩内蚊蝇不落。双足进退永不许失去刀、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让。肩要撑、肘要横,两臂始有裹、卷、撑、抱之力。裆要坐,膝要纵(横),坐裆纵膝始有力,方有刀、叉、分、刺之能。与对方交接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其决窍要在肩胯之扭错。而肩胯之灵活扭错又须以腰脊为动力,故习时腰脊须摇旋如轴,如是始能以无执而破有执也。双足运行觉如在泥雪中求动,两足重量三七互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或以后步作前步,或以前步作后步,前后交替,虚实互演,以步法夺敌之位。运行起来身随意走,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三尖协调,四心相印。若快,快不许飘浮,若慢,慢不许呆像(相)。
力之爆发皆在一瞬间。此时如襟人,心毒为上策,力由意发之故也。手狠方克敌,法随意生之故也。故习时每一动作皆需假借,无假借之动作身体力不笃。习时周身永不许失去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感。所谓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来始有天趣横生之境界。生理作用于心理,此即健舞之养生意义也。由此看来,意拳之真功夫非自动中得来,须于不动中求之。故曰:“不动之动方乃生生不已之动也”。
练习四形是对内劲的一种定向训练,使之能随时随地爆发为外力以及技击应付效用,故习进只求舒适与否,不求姿式好坏美观与否。但姿式确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式正确,即不违反生理运动力学之规律也。若动则能循力学之规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动正确小动亦正确,否则均不正确。
习时还须并善于运用人体外力与内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外力有四种:人体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此即所谓之“与地心争力”;地面支撑与支撑反作用力,此我所说:“拔地欲飞”;空气阻力,此我所谓之“与大气呼应”;技击时对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谓之“假借之力”。这些力我总名之曰“宇宙争力”。人体内力即是处于四如状态之整体肌肉拉力,此即我谓之“浑元争力”。膈膜动力,此我所谓之“呼吸弹力”亦为人体内劲之一种。欲收技击之真实效用,须使浑元争力与宇宙力相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故曰:“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云”。因此只要横膈膜一发紧即错误,故学者宜慎之。
现再将四形分项加以说明:
挥浪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体则为运用伸、缩、抑、扬、沉、托、提纵之力。盖人体站立时两足不动,而躯体与两臂同时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状运动。即双臂同时向上扬提而躯体却往下沉坐,双臂向下抑探而躯体却向上伸长,亦即上下对拔位长,此时人体重位能即转化成重力动能,全身即有一种波浪力,谓之“重力波”。此种重力波正是技击之所需也。同时上下对拔拉长荡起纵波力,借双臂左右圆撑之势,使纵波之中夹带横波,如是始有挥浪之舞姿。运行时,双臂一前一后。若左手在前,则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则出右足。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伸缩抑扬对拔拉长,双手走一椭圆形轨道。左右进退互换无穷。此式之形象犹如龟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时常地浮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龟出水。
游龙
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此式之运行与挥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发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拔拉长。所不同者在于双臂在躯体之两前以提按开合之势走椭圆形轨道。须以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纵横高低进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龙游苍海,龙即是浪,浪即是龙,龙行浪动,浪动龙行。
挥浪、游龙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击之效应。故用时需掌握力波之松紧。松以蓄劲,紧以发力,松紧紧松无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弹力,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弹惊炸也。
习挥浪游龙二式,又须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身,对方高来我则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对方低来我则低以行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则扬其身,低则缩其身之法也。
白鹤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盖我之整体任一曲蓄部位,当其作用于敌体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当敌体之某一部位作用于此处,即将发生变形时,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产生一种阻力,阻止变形这弹性力,即爆发之为炸力。此种爆发之炸力正是技击之所需,此即我所谓之“蓄弹惊炸”。必须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缩自如之限度内,弹性力与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缩量)成正比。故练习此形时两臂运行之幅度应大些,以增强爆发力之直射强度。
运行时两臂交替自外向内画弧。若高,指端不过顶,若低,指端不过脐,设左臂先起则出左足,右臂先起则出右足。划弧时,两手臂须有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习时需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产生之弹性力或翻扬、或裹拧、或搂劈、或拉钻刺爆发为炸力。此式之妙还在于起脚制敌。若左臂先起的则左脚用劲横起横落。起须不高于自己实脚之膝,落时不超于敌胸,提膝、脚落劲发于手,力出应为一声,此种落脚之势并非踢、蹬、踹、踩、实为顿也。只运用爆发力两臂交替连用,双足一齐互用,其形象颇似白鹤突围拔地欲飞也。意拳之“三拳一脚”即从此式化出。
惊蛇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运用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此式之运行与白鹤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弹性力而发起、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运行时若出左足则起左臂,自内向外划弧,同时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内划弧。进右足,右臂向外划弧,同时左臂在右臂下划弧。运行时根据不同之假想、候借,我叫曲蓄之弹性力可以起、顿、吞、吐之形式爆发为炸力,亦为撑、抱、悠、扬之形式爆发为炸力。前后左右互换无穷,其形象宛似惊蛇乍走,左右迂回刀光闪。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
白鹤、惊蛇二式皆系利弹性以得技击之效应。故习时需掌握回缩量与伸展量,回以蓄劲,伸以发力。将欲伸之,则必回之;将欲回之,则必伸之;回伸须致遍体似弹簧。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故白鹤惊蛇二式亦系蓄弹惊炸之运用也。
习白鹤惊蛇二式又须知白鹤能制横,惊蛇可夹纵。对方齐出,我则裹其力,使之旋转而拔根;对方独进,我则放其势,令彼力尽而前俯。此即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之法也。
论意拳之哲理根据
关于意拳之哲理根据,我不想多用笔墨,只以哲学命题之形式提出,彼此对照,自不难看出意拳之真正面貌也。
一、庄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并非物质。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并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所以名为意拳之实质所在。
二、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意拳则主张“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所谓“无为”与“不动”意拳则为桩功,所谓“有为”与“动”则为试力与发力。意拳重视桩功,故亦系“无为”之义。昔日有人赠意拳是“古道家之静功”,此非贬词也。
三、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意拳则主张“力生有两,两则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对立统一。所谓“矛盾错综须统一也”。
四佛门禅宗有云:“万法皆空,即为实象”,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面目来。”父母未生时之面目即“空也、无也”。意拳则主张“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出来。”因此教人“虚无求切实,运用在虚空”。
五、禅宗又云:“无法无执”。意拳则又主张“一法不立,无执破执”。技击时“我无执令对方亦无执”。不仅抗劲用力为有执,使用招术方法亦有执。以无执破有执,破执而无执也。
六、明氏学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意拳则主张“发挥良能”之论。王守仁说:“实如水流湿,火就燥。”其势然也。
敷、盖、对、吞四字秘诀解
敷、盖、对、吞四字秘诀解
郝月如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解曰:此是两手不擒、不抓、不拿,仅敷在彼之身上,以气布在彼劲之上,如气体一般之轻,令彼找不到有丝毫得力之处;以精、气、神三者贯穿住,使其无丝毫活动之余而动弹不得。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解曰:此是以气盖住彼劲,而又不使之惊动,令彼有再大的劲力亦发不出。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解曰:此是须认定彼劲来之目标,以气对准彼劲之部位,与彼劲之大小、长短和粗细尽相吻合,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人于化也。
解曰:此是须以己之磅礴气势将彼之周身包围住,并吞噬其全劲,而又加以化之,使其劲力再大也必落入于全力覆没之地。
又解曰:以上四字绝妙。周身必须达于犹如气体一般之柔软,气势达于磅礴之慨,全身好似气球一般而无懈可击,行气自如而能遍及全身之境地。非懂劲后,炼到这种极精境地者不可得。完全是以气运动而走内劲,所谓“全是以气言,无形无声”。
再曰:这四个字虽然它们的用法不同,各有其妙用,但是字字之间有着密切相联的关系,既是互相合作的,又是都可以互相转换的,不是呆板的。惟有四字同时存在在习者的意念中,运用时才能因敌变化,随机所用而变换灵活,乃能得心应手,使无形无声的气言,能够演出太极拳神妙无比的绝艺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已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
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
文章评论
蓝天/彩虹
[em]e183[/em] 拿去细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