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民族情结

原创文学

  (以下全文约2800字)

这是一个激进和浮躁交替的年代物欲横流,容易迷失自我,盲目跟从,需要精神镇静。成天奔走在世俗中的皮囊下,骨子里总算有那么几个文学细胞偶尔会发酵,浓醇如佳酿,冲撞着日益枯萎的躯壳,慰藉着奄奄一息的灵魂。如同那段时间随身携带的《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群市井人物,总会时不时地窜出来晒晒他们的民族大义、民族情结和民族记忆那样,在不经意间给我一丝回忆,一个惊喜,一点振奋。

多少次从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街上经过我都会想:掩映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老舍故居怎么样了?假如先生生活在今天,他还能里面安静的写作吗?1984年刚到北碚,就慕名前往并仔细端详过那幢虽多鼠患却又满是灵气的建筑。它在参天的银杏、银桦、洋槐、法国梧桐以及其他树木的庇护下,放射出先生挑灯挥毫,笔耕不辍的光华。先生笔下小羊圈胡同里的那两棵大槐树,该不会就是从这儿移植去的吧。

从《骆驼祥子》被拍成电影开始,老舍作品就大量被搬上影视屏幕。人们从此多了一个“阅读”老舍的渠道。此后20年里,《四世同堂》两次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读者”们每天守在电视机前,嗑着瓜子,吃着点心,哼着走调的京韵大鼓吟唱“千里刀光影”。他们被剧情打动,褒贬每一个演员,距角色越来越近,离老舍却越来越远。他们和先生笔下的市民一样,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完整拥有传统和典型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只有快乐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才能找到自我。但是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都是二次创作,不再原滋原味。我还是到原著中寻找迷失已久的小市民的民族记忆吧。

《四世同堂》描写了8年抗战期间北平小羊圈胡同几户人家的变迁。先生从他们的日常起居着笔,嬉笑怒骂,诙谐戏谑,把娴熟纯正的文学手法与技艺隐藏在白描化的叙述之中,让人直觉得那些人和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只有细细品味原著才能享受到个中的奥妙、快乐、惊喜。

窦神父来自意大利,他那平日里貌似和善的面容下隐藏着人类强肉弱食的邪恶兽性。日本向中国开战并占据上风后,他蔑视弱者,拿中国历朝历代说事,对国人冷嘲热讽。抗战初期全世界这类人群不在少数,包括后来才成为同盟国朋友的美、英、苏等国家。他们也是自身利益受到侵犯后才帮助中国抗战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先生在这一章节着墨不多,但非常典型。先生设计这个人物必定煞费苦心了。在他看来,求人不如求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怜悯和同情上无异于自取其辱。所以他笔下的祁瑞宣宁肯辞职也不要嗟来之食。

富善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英国绅士。他善良真诚,热心助人,一心想透过北平这座古都探寻中国传统文明。他从思想、情感、文化甚至日常起居上都融入了中国百姓之中。虽然最后他被弄到了山东潍县集中营,不知所终,但他始终和蔼可亲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先生之所以浓墨重彩设计这个角色,就是要通过一个爱憎分明的外国友人来解读祁家人的“四世同堂”,解读先生自己心目中的《四世同堂》。

在富善先生登门造访祁家的这一章节中有这样一段精彩描述:“由表面上的礼貌与举止,和大家的言谈,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中的中国近代史。……他愿意看见个一成不变的,特异而有趣的中国文化,可是中国像被狂风吹着的一只船似的,顺流而下。……最奇怪的是这些各不相同的人还居然住在一个院子里,还都很和睦,倒仿佛是每个人都要变,而又有个什么大的力量使他们在变化中还不至于分裂涣散。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揉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

读到这一段,我心头为之一振!明里上是说英国老头喜欢祁家,因为他们分别代表着清朝、清末民初、民国当下以及未来的四代人,因为他们是纯粹的中国人。暗里却是夸以祁家为代表的小羊圈胡同里的街坊们虽然只是一群小人物,但他们具有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他们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作为伦理信条,讲究凡事中庸,以和为贵。面对日寇的侵略,尽管他们表现出惶惑不解、忍辱偷生,但骨子里却发散出强烈的反抗意识。浓浓的民族大义和深深的中华情结跃然纸上。我惊喜,我读懂《四世同堂》,读懂老舍了!

老舍先生在北碚寓居了6年,撰写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作品累计200余万字,尤以1944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为代表。1945年,他完成了《惶惑》和《偷生》。那时抗战已经渡过最艰难时期,胜利的曙光就像东方天空的鱼肚白开始出现。1948年,他在旅美期间完成了《饥荒》。这时内战打得如火如荼,国共之争初现端倪。他内心收敛,底线不偏不倚,用十足的功力书写着小羊圈胡同8年间的荣辱兴衰。越是这样,作品才越发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深刻的说服力。

写《饥荒》时二战已经结束,国际新秩序正在建立中。但这不是一个带给世界和平的新秩序,而是两大阵营冷战铁幕的开启。老舍,伟大的文学家,竟然先知先觉般在作品中设计了一位反战的“日本老太太”,让她以中国人民朋友的身份若隐若现出现。这个角色的出现,呼应了小羊圈胡同的小人物们所代表的中国人民巨大的包容性和宽广的胸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先生已经作古。不管是写作时还是回国后,他又何曾料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在这部抗战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中,可以说“日本老太太”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老舍先生能在70年前创作出这样一个人物,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在先生笔下,没有正面战场上国军将领面对优势强敌的血肉厮杀,没有敌后战场上人民武装捍卫国土疆域的弥漫硝烟,只活跃着钱默吟、瑞宣瑞全兄弟、高第、白巡长等小人物。他们非国非共,是一批具有传统侠士风骨的北平市民,一群平常的小人物,但他们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却呼应了时代的召唤。他们或许无力独自改变时代和社会,但发自肺腹和内心的抗争,却是最善良、最原始、最淳朴的民族大义的体现,是民众力量的广泛汇集。一旦有了某种引领,这股力量势必摧枯拉朽,成为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不可阻挡的洪流。每每读到这里,我时时为之振奋,同时又惬意地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瑞宣当初惶恐回到学校,因为他不想做亡国奴,不想当顺民,却又迈不出抗争的第一步。他害怕到了学校就要受日本人的控制和刁难,成为汉奸和胁从。后来在瑞全的安排和鼓励下,他心中的结终于解了,不仅回到学校教课,还一改初衷让小顺儿也上了学。他通过批改作文来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传递胜利的消息。当他“走进教室,只见一双双眼睛都闪着快活的光芒。他明白,日本挨炸的消息已经传开了。大家眼睛里的光亮,照得整个教室异常温暖。他一句话也没说,只用闪烁着同样光芒的眼睛看着大家。每个人的脸上全带着笑,许多双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我热血沸腾了。这不正是国家民族自由解放的希望吗!

70年光阴荏苒,70年孑孓前行。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历史的呐喊依然澎湃。老舍先生这样评说《四世同堂》:“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这是先生过谦了。它不是“可能”,它就是“最好”。虽然只是一部小说,却揭示了一段反邪恶的历史,弘扬了一个奋发图强的民族。《四世同堂》不只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文章评论

林海茫茫

@{uin:780099394,nick:薄荷味的笑} [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