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空军表,手腕上的大精灵——二战德国航空表

个人日记



一般人大多会认为,世界名表里只有瑞士的最好。由于德国在二战中战败的原因,这样一些曾经是世界顶尖级别的优秀品牌被轻易忽略掉了。但他们恰恰忽视了机械表设计制造最辉煌阶段的其他国家的技术成就,尤其是当时十分出众的德系钟表的发展历程。本文涉及到的是一些经典简单款的飞行军表,尤其是德国军用手表中,B-Uhr(Beobachtungsuhr,德语,观测表)的发展情况。



朗格
B-Uhr的开端,被逼迫出的战争阴谋下的杰作
受《凡尔赛和约》苛刻条款的横加限制,德国一战后如被阉割般地被迫缩小武装力量。正当法国人在做着美梦,期待将德国变为世代农耕的农业国家的同时,德国总参谋部背着墨迹未干的《凡尔赛和约》与苏俄签订了旨在保存自身军事实力的《拉帕落协定》,并在莫斯科近郊共同兴建飞机制造厂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航空制造人员。至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利用民用航空的幌子在境内和前苏联培养储备了大批空地勤人员。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又开始扩军备战,大肆兴建和扩建兵工厂。1933年5月1日,德国成立“帝国航空部”(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简称RLM),同时从陆海军中抽调550名航空技术军官组建德意志帝国空军(Reich Luftwaffe,简称RLW),其组建重点是轰炸航空兵中队。
在1935年前的157个兵工企业扩建项目中,其航空计时生产企业被帝国政府列为原料资源优先供应目标。也是在战前的这个时期,格拉苏蒂地区加强了以LANGE为主的钟表与弹药引信制造企业,在黑森林地区则加强了传统的Hanhart、Junghans、Stowa、Laco等钟表与弹药引信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此外在德国的最北方汉堡,由于那里的企业产品多数涉及帝国海军(KM)另一种优先技术兵器——潜艇,生产钟表的Wempe也在同一时期得到了强有力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格拉苏蒂,世界名表
老道刻板的德国人总是按部就班地照计划做事情,各式各样的有预见性的发展规划成为德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到了1939年的8月,德国已经拥有各型现代化飞机3750架,而此间为驾驶这些飞机的飞行员配套的航空手表也早在1933年或更早的时候就列入研制计划,并在1935年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按照航空部与海军部共同的研制计划,最早的飞行手表直径都不小于40毫米,参加秘密研制计划的有江诗丹顿、百达翡丽、浪琴、朗格、Junhans、Hanhart、Tutima等多家境内外钟表企业。研制类型也分为7大类,其中B-Uhr被归入精确导航观测仪表类。
实际上关于B-Uhr标准的技术标准繁杂而冗长,按照此前海军天文台Rapsold博士与F. Spiess博士的研究成果,军用精确计时器至少应有如下基本特征:
1、在任何状况下都容易分辨识别的表盘与表针,尽可能省略妨碍操作与观测的各种修饰与附件;
2、便于使用者操作与维护;
3、表体在各种姿态的加速度变化条件下能够快速地恢复正常运转状态;
4、在零下20度的条件下仍能可靠地工作;
5、在上述2和3的条件下均匀稳定的运行。



万国表,珍藏于万国表博物馆内,世界名表
上述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我们今天包括飞行手表在内的各种飞行仪表系统最基本的原始特征。这些特征不但被应用到德国的空海军系统,也同时在后来被引进到英国的军用系统,以至二战中和战后美苏都在此基础上稍加改进后制定了自己更加详细的标准。
由于B-Uhr的首要装备任务是帮助长距离飞行中的飞行员计算航时并提供其他精确的导航依据,所以对其诸如空战中抗高过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实际上,装备B-Uhr的飞行部队(运输航空兵和轰炸航空兵),一旦在空中遭到攻击,赶快逃命就成了当务之急,至于那个时候计时器的走时精确度到底如何,只有在摆脱了敌方的攻击之后或者是胡乱地甩下炸弹返航途中才会被考虑在内。基于传统空战模式中的上述特点,短航程的歼击航空兵配发的计时飞行表(如Hanhart 41型或Urofa 59型机芯)并没有对计时的精确度提出更多的要求,以至于计时精度能做到堪用即可,此间德国帝国航空部超过3万只配发给歼击航空兵的飞行表在订货时无一被要求必须达到天文台级别。



Laco公司晚期生产,采用Durowe D5机芯,世界名表
早期B-Uhr,博各家所长,精心设计,精心试验
实际上,B-Uhr包含了飞行员手腕上佩戴的B-Uhr、仪表板上特别装备的B-Uhr、航空指挥所内带有水平稳定装置的B-Uhr等等,我们这里着重谈的是飞行员手腕上佩戴的B-Uhr。按照B-Uhr的最基本标准,在位于汉堡的德国海军天文台的测试中首先就淘汰了浪琴的林德博格系列飞行表和欧米茄的飞行表,因为他们所提供的样表都具有复杂的、难于辨认的表盘和零七八碎的不可靠附件。早期的B-Uhr腕表的样品中也尝试过使用传统海军船钟样式的24小时表盘来方便使用者利用太阳时确定自身的方位,但最终采用了折衷的测角表盘方案。在1933年至1936年间,朗格、百达翡丽与江诗丹顿都曾提供过比较符合条件的样品供军方测试。但由于采购价格和军方保密等原因,战前最终被采用的只有朗格一家的产品。包含测试的样品在内,朗格提供了43型机芯和45型机芯两款来为B-Uhr做心脏。其表壳直径的规格也有55毫米、58毫米两种。这一时期的B-Uhr表盘为方便夜间使用,所有的时标、指针与刻度都带有镭基夜光涂层,并明确地被定为两种格式,但是仍带有明显的试验色彩:
1、早期试验型:黑色亚光表盘时标内外环分开标识,内环时标每间隔60度标有一个夜光点并标有相应的圆周角度,外环为5-55的5进位阿拉伯数字夜光时标,0点位置被替换为箭头指向圆周的两侧有夜光圆点的夜光三角标识。
2、中期装备型:黑色亚光表盘时标内外环分开标识,内环按小时间隔标有均匀的6个或12个夜光点,外环仍为5-55的5进位阿拉伯数字夜光时标,0点位置被替换为箭头指向圆周的下端带有短竖线的夜光三角标识。
3、其他试验类型:基于上述两种规格,表盘改为白色,个别型号的三角标识由阿拉伯数字0代替的表盘。
上述表盘中,搭载43型机芯的摆轮直径为19.5毫米,搭载45型机芯的摆轮直径为17.5毫米。为便于停秒时辨认秒针,朗格为B-Uhr配用的43型和45型机芯均使用了具有停秒功能的中央秒针装置,这种醒目的中央秒针风格最后被一直沿用到战争结束。而为便于操作者戴手套时仍旧能轻松操控表冠,表冠被试验性地加大,把管也被相应地加长加粗。这一时期的B-Uhr,表壳多为铜壳镀镍工艺,表耳则是直径2毫米的圆形铜柱折成U型后被焊接在表壳两侧。表冠既有普通桶型结构的,也有皇冠型的,更有传统南瓜型的。
早期的B-Uhr随德国军队参加了与苏俄共同举行的各类军事演习,而后又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并在使用者的建议下于1937年做了一些改进。如表壳的规格被统一正式确定为55毫米,表壳的材料统一采用融模铸造工艺的合金壳体。每一枚B-Uhr都于出厂前在厂家或军方的严格调教下达到了天文台级别,帝国航空部也正式为B-Uhr颁布了航空部精密计时器服役编号:FL23883,其中开头的FL23为精确导航仪表类服役编号。但计时规格仍有24时制表盘和12时制表盘两种规格。



Stowa名表
在1940年以前,B-Uhr的表盘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为了讨好帝国航空部的首脑们,朗格曾经于1938年底特制过10只装有45型机芯的银壳B-Uhr来送礼。其表壳的规格仍就是55毫米的外径,表盘的风格更加简捷,更接近万国表的马克儿。连同为打点疏通关系制造的各奢华型号的B-Uhr在内,朗格在战前仅为纳粹德国空军提供了189只配有43型或45型机芯的B-Uhr,这些远远无法满足正在做战争准备纳粹德国的装备需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