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际社会禁用的最毒刺刀——中国56式半自动枪军用刺刀

个人日记

 

被国际禁用的最毒刺刀——中国56式军刺 - 游骑兵少校 - 75游骑兵团

“56式”三棱刺刀,纯中国造。此刀用合金钢锻压打造而成,钢材的硬度在60HRC以上。刀身呈棱型,三面血槽。整刀经过热处理,硬度极高,可穿透普通的防刺服。刀身热处理时加有毒素,一旦刺破人体皮肤则伤口很难愈合。刀身带有枪环和底座,可上于“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1、56-2式全自动步枪上。刀身经过去光处理,刀身呈灰白色,不反光,可以轻易的刺穿2个成年人的胸膛。国际认证为最毒刺刀,已禁用,只用作礼仪表演。

 “56式”三棱刺刀;产地——中国;类型——军刀;规格——全长38cm;刃长——32cm;刃厚——1.8cm;刃宽——1.8cm;刃厚——1.8cm;刃宽——1.8cm;材质——合金钢;有个让人生畏的名字叫“战俘刀”刀身呈棱型,三面血槽。

“56式”军用刺刀本来是用于战后清理战场、用来处死未死敌军和清理战俘的,《日内瓦公约》明确禁止屠杀战俘,所以“战俘刺刀”也就不用作清理战俘了。它的设计是以刺杀和放血为主,劈、挑、削的功能较弱。刺入人体以后,通过血槽迅速将空气引入。空气在体内形成大量泡沫,阻塞住血管,只需要刺入人体中任何部位的8厘米左右就可使敌人即刻间毙命。而且在消除负压的体腔内将刺拔出,毫不费力。这是异常实用的杀人利器,磷化处理表面惨白的光代替了烤蓝。冶炼时出于金属性质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完整的成品军刺是无毒的)。在战场上表面的磷涂层磨损后暴露出含有砷的钢体,即使只擦伤敌人的皮肤也很难愈合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江湖上会流传出种种“军用刺刀浸泡过毒素”的传说。

“56”式的刺刀的早期型号,(包括56半自动和部分56式自动步枪)由于使用磷化处理表面代替了烤蓝。冶炼时出于金属性质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完整的成品军刺是无毒的),在战场上表面的磷涂层磨损后暴露出含有砷的钢体,即使只擦伤敌人的皮肤也很难愈合。56的刀口事实上没有专门的喂毒。它直接安装在枪上,可以折叠收起但一般不拆下来使用。它没有扁平的刀身,只有三棱的刃口,只能刺不能砍,因此被称为“刺”而不是“刀”。大头刀上也有血槽,但效果与三棱刺相比有所差距。因为三棱刺的威力更多地体现在它的三棱结构。

还有,关于三棱刺刀,伤口是可以缝合的,三棱刺刀的优点不在这里,在于不吸肉和易于倒入空气。我军列装的“56式”三棱刺刀平时是不开刃的,临阵上前线才会打开的。

图片

 二战期间,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膛后,再奋力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然而,它绝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完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军根据实战检验中得出的结论。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冲锋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事实上,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以压制对方火力。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38式步枪,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38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军队的“中正”式步枪。在拼刺刀或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38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日军虽然具有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优势,但在绝对人数处于劣势,因此,使用38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可保持这个姿势,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手指也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可见,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图片

中国军队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进行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大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舞大刀,一手拿着步枪射击。西北军部队的刀法非常独到,是当时惟一在白刃血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军队。其他部队在与日军的近距离格斗中,为了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的目的,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另外,中国军队的枪械质量比较差,弹丸初速低,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也是一个原因。

图片

 西北军的刀法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人家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所以,日本人害怕中国二十九军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图片

 美军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装备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容易吃亏,最初近战搏斗中往往用长点射,以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战偷袭等行动时,多为自杀式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

图片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手枪子弹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7发,等于有连发7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7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图片

纳粹德军

 惟一不重视拼刺刀和白刃战问题的大概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其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近战的机会不多,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

图片

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解决问题。

图片

 “56式”半自动步枪的刺刀要长些,刺刀尖是T形,“56式”冲锋枪的刺刀要短些,刺刀尖是很尖的;“56式”半自动步枪刺刀打开时,有个部位套在枪口上,“56式”冲锋枪是独立的刺刀座,枪口因为要装枪口帽,不能固定刺刀。三棱结构要命的地方是相当于在普通伤口上横着来了一下,如果伤口是“一”字形,肌肉组织自然收缩时可以起一定的止血作用,但横着再切成“T”形,则变成自己张开口放血,拔出刺刀也容易多了。因此工厂用的三棱刮刀是绝对的管制刀具,打架时如果拿出来,比普通刀具受罚还要重。

中国造的三棱刺刀刚度极好,但因此刺杀时容易撞坏刀尖,所以刺刀基座上有弹簧,起缓冲作用,用手试试往里能推动一点,这样也免得太容易划破手。至于开刃,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枪很重。

挑和削的动作,刺杀时基本用不上,因为步枪很重,转动惯量很大,中国传统枪术中的动作大部分不能用的,用了也变得很笨拙,在战场上等于送死。大刀对花枪,取胜机会其实不大,甚至长枪还占些便宜,长枪与大刀相比,重量轻,长度很长,伸缩自如,随着握持位置不同,转动速度变化太大,有枪是兵器之“贼”一说,说白了,很难防。至于日寇的单刀破花枪玩得好,主要是中国军队上阵的是地方治安部队,装备质量与训练水平都太差。讲究点的长枪用的白蜡杆都要自己种的。

 中国军队放弃三棱刺刀,主要原因不是被国际禁止,而是中国人更善于“冲锋枪加手榴弹”,而且把越南人也教会了,三棱刺刀变成了累赘,现在流行的军用刺刀是美国“M-9"的改进版,基本上是工具刀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