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

精品转载

太极拳的静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她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它是一种道德高尚,修心为上的内家拳。太极拳的静,包括“敬,静,净”。

敬:习拳者对太极拳要知其历史和传承,更要了解其拳理拳法,对太极拳有恭敬之心;了解老师的道德、武功,对老师有尊敬之心;对朋友要有一颗平常心,互敬互学,取长补短。习拳先修德,德高则功高。这个敬包涵了道德品质的修为,为习练太极拳下定决心,树立信心,保持恒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静:习练太极从内心要学会放下,放下你的身份和地位,放下你的烦恼,保持心身的愉悦。从思想意识上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安静。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做到静,先从无极桩开始练习;两腿平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屈膝松胯、十趾贴地。

帮助入静方法之一:两眼微闭站立,然后意想把眉心打开,眼帘松下,意守丹田。

帮助入静方法之二:体会呼吸对身体的影响,以一念代万念,感觉松静。

净:我们做到了以上提到的敬和静,还要做到内心和心灵上的净。安静的结果以达内心、心灵的纯净,达到忘我的程度。思想上的安静、体内的安舒为整体的放松创造了条件。

           太极拳的松

松静无限,松柔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夫,贯串了形神意气、上下内外、自始至终。“松”对习练太极拳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分松一分功。现在我们就来介绍放松的具体操作方法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1、肩、肘、手的放松

知道了敬,思想上做到了静,从而心灵空松,达到了净的要求。这就为太极拳的“松”的修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为肩、肘、手是全身最为灵活的器官之一,也是太极拳最重要的运动器官。所以,肩、肘、手的放松也最为重要。

肩、肘、手放松训练: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仔细体会肩的放松。保持肩的松,手指舒张领劲,让手向前起于胸前,双手有沉重感。

训练方法之一:左手屈肘托住右手小臂,放松右肩右肘右手腕,体会右肩、肘、手的重量。然后保持右肩、肘的松,右手指舒张领劲立腕,然后再放松右手稍节。要求稍节领劲与放松时右手臂的重量相等。

训练方法之二:将办公椅靠背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将双手小臂放在椅背上,放松肩、肘、手。做稍节领劲与放松动作,体会双小臂在椅背上的重量变化,直到重量无变化为合格。

训练方法之三:老师帮助松肩、肘。老师双手拿起学生的小臂不断摇晃学生的双臂让其放松双臂,老师忽然将手放下,学生的手应该自然下落,并像钟摆一样惯性摆动(“胳膊像挂在肩上一样”。松肩,确切地说是“松肩膀”,肩的范围应该包括膀的放松和后背肩胛骨的放松)。然后再托起学生的双臂让学生做稍节领劲立腕与放松,告诉学生双臂重量的变化。稍节领劲时重量不变,但老师忽然放下时,双臂已经可以停在原位,但学生能体会到双手臂的沉重感。学会松肩后你就可以体会到肩本能上是不松的,起、立、坐、卧、走时都可以有意识的去放松你的肩,享受松的妙处。

2、腰、命门的放松

命门是督脉的重要关口,命门的放松非常重要,命门不松腰肌必紧,严重影响督脉的畅通,从而影响其它部位的放松。松命门将通过站桩来训练。如有老师言传身教,事半功倍。现给你介绍一种自学的方法,不妨一试。

方法:用可以升降的电脑椅,将椅扶手调整到比尾闾稍低的高度,将脚分开,与肩同宽,轻坐于椅扶手上,虚领顶劲让脊椎松直,这时用手去摸自己的腰肌和命门,这时腰肌松,命门平。不断减轻坐的力量,保持好腰肌松,命门平这种状态。最后把椅推开,成为桩步。细心去体会命门的变化,当命门紧了再拉回椅子坐着,再保持坐的状态推开椅子……….反复训练和体会,就一定能保持命门的放松。

3、胯、膝、踝的放松

因为下肢要支撑身体的重量,初学者以为不要放松。体弱者下肢支撑力不够,一腿承重时很难保持平衡,下肢特别紧张。为此,这里说说下肢放松的问题。

下肢的放松要按实腿承重和虚腿运动分别而言。 实腿承重的要领是:满脚贴地踏实,胯放松,膝不要挺直,上体中正,身体重心垂直于脚跟部,不歪不斜。否则,大小腿和腰胯各部肌群为保持平衡就会紧张。虚腿放松先松胯关节,胯关节不放松,下肢运动会牵动盆骨部位影响稳定性。腿的收放、起落、进退、蹬踢,引动机关在膝,脚的内扣、外摆应随腰而行,脚的上跷下踩,活动枢纽在踝。练拳时要用意放松胯、膝、踝三个关节。为了放松这三个关节,应注意: 上体中正,重心落在实腿,实腿完全承重,运动腿变虚,用意松胯、膝、髁关节。 凡要动腿先松胯,不应在负重腿尚未完全承重之前、运动腿未来得及将胯根松开之时就忙于运动。向上膝抬,向前趾领,向后跟领,前进启动要膝领,脚尖的内扣外摆,随腰转带动。 蹬脚、分脚等腿法,应以膝领起,只动脚牵动小腿即可,不可牵动大腿和腰胯。

两腿的虚实转换:以松实腿胯转腰,脚底走顺缠从脚的大指到小指沿外侧到脚跟,伸膝送胯完成虚实的转换,凡虚实转换都由松胯送胯而完成,从而达到裆走后弧或下弧的要求。

下肢的放松中,我觉得应该突出脚踝的放松,如果脚踝放松了,下肢就能放松。在站桩、练拳时发现有脚尖上翘的趋向时,则脚踝一定不放松,脚下的稳定和脚踝的放松有着必然的联系。

以上介绍了各部放松的训练方法和要求,而真正的放松是要神松、意松、气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而不能松懈、松瘪。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静;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达到通、空、开。通:就是上下通、内外通。空:就是空荡荡,无一丝滞点,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此时也就明白什么叫真正开合了。

              太极拳的正

立身中正、松静安舒为太极拳之基本要求。随时保持正确的身法和心里感受是太极拳的核心。从“敬、静、净”的内部放松到身体各部整体的放松,都是为了做到立身中正,松静安舒。而且要求在运动中正确地保持住这种身法和内心感受。站桩是一种身法的练习,而缠丝功则是一种内外合一,保持立身中正,松静安舒的运动规律的练习。正确地掌握太极拳的身法和运动规律,并在拳架中体现和正确地应用,就可以事半功倍,奥妙无穷。

 

 

                                                                          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传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贸,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耫之。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於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於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日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健侯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於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於此矣,学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字下手不为功。
  十一、曰须认真。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後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料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只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蓄其力而不前,蓄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

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於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傅,幸世之同仁共勉。

 

 

                                                                                 郝月如太极拳拳论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工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是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心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往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往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又须护肫,肫不护则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又须蓄劲,劲以屈蓄而有余,并须虚敛于脊骨之内。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 “呼吸”,专指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请读者不要误会)。


      太极拳之为技也,即精微巧妙,非持力大手快也,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赋有,又何须学焉。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求之。这些对了,再求敛气,气敛脊骨,注于腰间。然后再求腾挪。腾挪者,即精气神也。精气神贯注于两脚、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间。彼挨我何处,我注意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旋转枢纽在于腰隙。能旋转自如,丝毫不乱,再求动静之术,静则无,无中生有,即有意也。意无定向,要八面支撑。单练之时,每一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一字一问能否八面支撑,不能八面支撑,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意在先,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彼以巨力打来,我以意去接;彼挨我皮毛不让打着,借其力,趁其势,四面八方何处顺,即向何处打之。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不可顶,不可丢;须要从人仍是由己,得机得势,方能随手而奏效。动亦是意,步动而身不乱,手动而气势不散。单练之时,每一动要问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转换,不能八面转换,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将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对定彼之重点,笔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应手,一呼即出;如彼之力顶来,不让其力发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丢不顶,顺其力而打之;此即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此全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能以意打人,久之则意亦不用,身法无所不合。到此境界,已臻圆融精妙之境。说有即有,说无即无,一举一动,无不从心所欲。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

 

      习太极拳者,须悟太极之理。欲知太极之理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气势腾挪,腹内鼓荡。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如同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变化万端,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外无内,行神皆忘,乃能进于精微矣。

      在打手时,我意须要在先,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以己之意接彼之力,非以己之力顶撞彼之力,恰好不后不先,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谓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者是也。

 

      习太极拳者,须悟阴阳相济之意。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者、开大也。合者、缩小也。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也,非躲闪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欲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也。平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腾然。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入骨(脊骨)。然后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尾闾从丹田往上翻之。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运气,遍及全身。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亦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此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催”,亦即“意到气即到”是也。又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迨至功夫纯熟,练成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物来顺应,无不恰合。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 ”,“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