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

冰凌拾贝



       包头是座移民城市,一部分人来自山西,另 一部分人来自东北,而真正的原住居民后裔其实并不是多数。如果你是初来包头的过客,或者是移二代,就看看这篇文章学习一下,即使你是包头土著,也可以在阅后指正补充。
        1.现在的包头市在雍正年间叫包头村,1809年改为包头镇,1926年改为包头县,1937改为包头市.
        2.很多人都以为包头是内蒙古的省会(首府),这只能说明两点,一是你缺乏地理常识,二是包头的知名度比呼和浩特要高,因为包头是自治区第一大城市。
        3.包头市地形狭长,东河与青山、昆区“天各一方”。连接青昆和东河的路叫建设路,据说从东河区到青山区距离30公里。
        4.包头是工业城市,没有大片的草原。唯一的草原在城区,叫赛汗塔拉,虽然只有一块,但却是全国最大的城中草原,全国独此一份。
        5.虽然包头有时风沙大,但包头的名字真的并不是说出门就把头包起来的意思,实际上包头是“包克图”的音译。汉语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所以包头被称为“鹿城”,后来因为有包钢,也被称为“钢城”,为了突出是自治区,又被称为“草原钢城'。
        6.包头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要高于自治区其他城市,因为它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工业界尽人皆知。
        7.包头说蒙语的人并不多,一般集中在蒙族中学学生以及演艺人员范围内,大部分为汉族人。
        8.包头昆区人说话东北味极重,因为当初包钢建设时从东北来了不少支援者,成为昆区最早的居民之一,紧邻的青山人则讲非常纯正的包头普通话。而东河人(就是人们所谓的老包头人)和九原区(由包头郊区演变而来),大多讲本地话,本地话属晋语系,因为包头很多人祖籍山西,这两个地方是走西口的主要驿站。
卖玉米的大妈将这三区的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昆区的叫卖声”苞米,热苞米!"青山区的叫卖声“玉米,热玉米!”东河的叫卖声“玉茭茭,玉茭茭!”
        9.包头方言中的“个泡”这个词是在骂人,据说是蒙语音译而来,意思为私生子或野种,当然这只是初级版本,它的升级版是"贼个泡“、”灰个泡“、"砍个泡”、等各种“个泡”。还有终极版“灰蓝毛黑青个泡”,显得五颜六色!但铁哥们之间则用这个词表示关系的异常亲密。
        10.包头其他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也非常多,如果没人指正,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时常有外地人以为是蒙语和汉语夹杂着混说。包头有人说话爱自称“爷”怎么的怎么的,咋听之下以为骂人,不乏翻脸者,呵呵。
        11.东河以从事传统的中小工商业为主,许多老的行当还能在这看到,比如西北门的铁匠铺。东河物品比较便宜,昆区相对繁华,青山环境不错,有“吃在东河”,“玩在昆区”、“住在青山”之说。
        12.包头出租车是以T或Y开头的,招手即停,印象中职业道德很好,司机在收费时一般不会找给你以角为单位的零钱,采取四舍五入法,除非你较真,也要看司机人品,不过没人为这几毛钱向出租车公司投诉。坐公交车时,包头形成的社会风气很不错,“老孕病残”人等上车一般都会有人主动让座.
        13.包头市政府大楼对面是阿尔丁广场,阿尔丁是蒙语,汉语意为人民的意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这里放礼花,成为一大盛况,(包头人还有在这一天放孔明灯的习俗),青昆居民挤的水泻不通,周边公交车都在这一天下午改线路。平时有什么车展了都会在这里举行。另外,包头市民平时有什么喜庆之事也爱燃放一些礼花庆贺,也是一道风景。
        14.包头绿化很好,还得过联合国的人居环境奖,阿尔丁大街路边及园间道中央都是花园,其中不缺花草不乏古树,更有广场、公园交相辉映。青昆居民可以晚上到 银河广场看看,中间是音乐喷泉,北京西单那个音乐喷泉和它一比就像小孩过家家。晚上有时上演水幕电影,喷泉池的外形是包头的版图轮廓。
        15.包头最有名的街道是钢铁大街,据说部分路基是包钢炼出的废渣铺成的,所以名字起的也硬朗!街两侧集中 了包头的机关单位及主要商圈,目前也是高峰期堵车的主要街道之一,不过比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会像郭德纲说的“堵车可以饿死人”的事。
        16.包头5路和10路公交线路横穿了包头市的四大行政区,还分快慢车哦!最早有报道称5路车是全国最长的公交线路,不过这个记录现在有可能已经打破了。
        17.包百商圈是包头最集中的购物休闲地之一,有王府井、维多利十余家大小商城,衣物等消费价格偏高于其他城市,包百步行街附近车多人多,找个停车位出来拼技术还得拼人品!另外,这里出现帅哥美女的几率也是最大的。
        18.目前最古老的一段长城不在北京的八达岭,而在包头,去石拐的路上就能看到,它是战国的赵长城,名气虽小,年龄很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