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妇女之现状

手机日志

中国留守妇女之现状
2015-03-08
提示:据民政部统计,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缺乏有效保障,承受着劳动强度高、安全感低、精神空虚等多重负担,生存状态堪忧。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20年间,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打工、做生意,我国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方式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但由于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打工农民要携家带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所以,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她们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务、农活一肩挑,长年累月地独自撑起一片天。其生存状态堪忧:

身兼多重角色,劳动强度大,健康受损。由于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不得不担起干农活的重任。她们不仅要起早贪黑地操劳于田间地头,还要抽空照顾老人和孩子。农忙时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累得直不起腰,即使身体不好也得硬扛。

既主内又主外,能力精力有限,疏于子女教育。留守妇女承担着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双重负担,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丈夫常年在外,形成不是单亲的“单亲家庭”,孩子缺少父爱,母亲无暇照料,这种情形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许多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重养不重教,甚至一味迁就、溺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性格的畸形发展,使之成为“问题孩子”。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留守妇女头疼不已。

远方的爱何时归来
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从蚌埠到宿州,从六安到合肥,长达两个月里,摄影师接触到的很多的留守妻子。在和留守妻子的接触中,很多话语难以启齿,但从她们的表情中不难看出,她们对丈夫的思念,对寂寞生活现状的无奈。

  近十年来,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留守妇女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社会也要关注农民工背后的女人们。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曾经说,不希望在特大城市出现像巴西、印度等国的”贫民窟"现象。在中国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形成留守妇女现象的根源。

  留守妇女的现状如何解决?现阶段,单靠农民工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快针对农民工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对于留守妇女,农村基层组织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在劳动、子女抚养、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根据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在农业生产的种、收、管理等环节中,通过农村合作社等集体力量,帮助组织农业生产和生活,减轻留守妇女的生活负担。

  而如何让丈夫回归家庭,政府除了逐步完善有关政策,降低农民工和家属进入城市和在城市居住、上学的经济成本。还要逐步推行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给予农民工带薪探亲权,让农民工和留守妇女享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

此文章献给那些艰辛付出的她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