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

个人日记

清浙水慈云灌顶沙门续法集


一、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   
二、为名利故,发心念佛,饿鬼界也。   
三、为眷属故,发心念佛,畜生界也。   
四、为胜他故,发心念佛,修罗界也。   
五、畏恶道故,发心念佛,人法界也。   
六、求天乐故,发心念佛,天法界也。   
七、欣涅盘故,发心念佛,声闻界也。   
八、慕无生故,发心念佛,缘觉界也。   
九、欲度他故,发心念佛,菩萨界也。   
十、希成佛故,发心念佛,佛法界也。   
十一、坚心念佛,地大也。   
十二、喜心念佛,水大也。   
十三、热心念佛,火大也。   
十四、勤心念佛,风大也。   
十五、虚心念佛,空大也。   
十六、灵心念佛,根大也。   
十七、想心念佛,识大也。   
十八、念佛旋见,眼根也。   
十九、念佛反闻,耳根也。   
二十、念佛转嗅,鼻根也。   
二一、念佛还尝,舌根也。   
二二、念佛摄觉,身根也。   
二三、念佛逆知,意根也。   
二四、念佛观像,色尘也。   
二五、念佛听名,声尘也。   
二六、念佛染香,香尘也。   
二七、念佛有味,味尘也。   
二八、念佛光严,触尘也。   
二九、念佛观想,法尘也。   
三十、眼不别色,眼识念佛也。   
三一、耳不别声,耳识念佛也。   
三二、鼻不别香,鼻识念佛也。   
三三、舌不别味,舌识念佛也。   
三四、身不别触,身识念佛也。   
三五、意不别法,意识念佛也。   
三六、怖生死苦,苦谛念佛也。   
三七、息诸惑业,集谛念佛也。   
三八、修戒定慧,道谛念佛也。   
三九、证寂灭理,灭谛念佛也。   
四十、烦恼不生,无明缘念佛也。   
四一、不作诸业,行缘念佛也。   
四二、不托母胎,识缘念佛也。   
四三、色心断灭,名色缘念佛也。   
四四、诸根灰泯,六入缘念佛也。   
四五、根尘识离,触缘念佛也。   
四六、不领前境,受缘念佛也。   
四七、不贪财色,爱缘念佛也。   
四八、不求尘欲,取缘念佛也。   
四九、业无有成,有缘念佛也。   
五十、不受后阴,生缘念佛也。   
五一、空无熟坏,老死缘念佛也。   
五二、一心念佛,万缘自舍,施度也。   
五三、一心念佛,诸恶自止,戒度也。
五四、一心念佛,心自柔顺,忍度也。   
五五、一心念佛,永不退转,进度也。   
五六、一心念佛,余想不生,禅度也。   
五七、一心念佛,正智分明,智度也。   
五八、一心念佛,成正 知,菩提也。   
五九、一心念佛,常乐我净,涅盘也。   
六十、寂静念佛,空如来藏也。   
六一、想像念佛,不空如来藏也。   
六二、圆通念佛,空不空如来藏也。   
六三、日出念佛,先照时也。   
六四、食时念佛,转照初也。   
六五、亭午念佛,转照中也。   
六六、晡时念佛,转照后也。   
六七、日没念佛,还照时也。   
六八、念心外佛,小教也。   
六九、念心内佛,始教也。   
七十、念即心佛,终教也。   
七一、念非心佛,顿教也。   
七二、念普融佛,圆教也。   
七三、有佛有心,净念相继,事法界也。   
七四、无佛无心,不假方便,理法界也。   
七五、念佛念心,入无生忍,事理无碍法界也。   
七六、若佛若心, 含无尽,事事无碍法界也。   
七七、一念佛门,含无尽义,总相也。   
七八、四五义门,非一念佛,别相也。   
七九、十六观等,同成念佛,同相也。   
八十、依报清净,非正庄严,异相也。   
八一、念佛一门,揽诸义成,成相也。   
八二、四种五种,各住自位,坏相也。   
八三、依正功德,念佛便周,同时具足相应门也。   
八四、 周诸法,不离念佛,广狭自在无碍门也。   
八五、一根念佛,六根都摄,一多相容不同门也。   
八六、念佛三昧,即一切法,诸法相即自在门也。   
八七、正念佛时,余门不现,秘密隐显俱成门也。   
八八、此念佛门,一切齐摄,微细相容安立门也。   
八九、五种念佛,互摄重重,因陀罗网境界门也。   
九十、见念佛门,即见无尽,托事显法生解门也。   
九一、前后念佛,不异当念,十世隔法异成门也。   
九二、念佛一法,带无尽法,主伴圆明具德门也。   
九三、念自心佛,本觉也。   
九四、念佛信心,始觉中名字也。   
九五、念佛解心,始觉中相似也。   
九六、念佛证心,始觉中分证也。   
九七、念佛成佛,究竟觉也。   
九八、当念佛时,寂寞无为,法身佛也。   
九九、当念佛时,无德不具,报身佛也。   
一百、当念佛时,凡圣并欣,化身佛也。


净空法师:念佛的心态

 

  我们看今天修净土同修很多,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甚至于念佛还堕地狱。我是早年跟李老师学经教,第一次看到慈云灌顶法师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是清朝初年乾隆年间的慈云灌顶大师。这一位老人也非常了不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着作等身,日本《卍续藏》,蒐集他的注经跟论述有二十多种,非常丰富。那本小册子是他老人家对《楞严经.圆通章》的注解,我们知道,「圆通章」文字不多,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它二百四十四个字,注解得非常丰富、非常详细。末后,到末后的一章,它讲念佛人,有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个就是堕地狱。我看到这个结论,我怀疑,念佛不管怎麽样念得再不好,总不至于念到地狱去了,怎麽想也想不通。我就拿着这本书去见李老师,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一看: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我不跟你一个人讲,我在讲经的时候给大家讲。

  念佛的心态重要,跟禅宗宗门的义趣是相同的,你会念吗?今天念佛,实在讲会念的人太少了,不会念的人太多了,凡是真正会念的没有一个不往生,不会念的三途六道统统有分。我这才明白,瞋恚心念佛,念佛还发脾气、还生气,这是地狱道;念佛不断贪心,饿鬼道;念佛愚痴,邪正不分、是非不明,畜生道;能把五戒十善做好,这念佛才能到人道,这我们才恍然大悟。所以我们今天看到《无量寿经》上的,那个往生的条件是什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什麽?经论上解释得很多,我们综合经论上的解释,用十个字来表明它,菩提心的体是真诚心。我们有没有真诚?念佛的心是真诚,待人接物都是真诚,一片真诚这个才行。我念佛的时候用真诚心,我不念佛的时候就用虚伪心,怎麽行?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明教理,你不了解诸法实相,所以你的真诚心显不出来,你所用的心全是妄心,全是自私自利的心,这个跟阿弥陀佛不相应。净宗的殊胜称为最胜之道,实在讲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弥陀的本愿。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起心动念跟四十八愿对照,你跟哪一愿相应,可以说一条都没有,你怎麽能往生?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忘了我,只要有我,连带的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东西障道因缘。不是佛不慈悲不来接引你,这些东西障碍,没障碍佛那边,障碍自己这边。所以自己纵然有感,佛有应,佛是来应没错,但是佛的应你感受不到,统统被障碍障住了。

  所以世尊灭度之前,教导我们两桩事情非常重要,阿难尊者所问的,其实是代我们问的。佛陀在世我们依佛为师,向佛学习,佛陀不在了我们依谁为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就说得很清楚,一定要持戒,一定要能吃苦,不怕苦。为什麽?持戒就跟佛陀在世没两样,愿意吃苦增长道心,你不会迷于世俗,你不会堕落。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内有三毒烦恼,佛法讲贪瞋痴是三毒,我现在讲五毒,根本烦恼贪瞋痴,后面还有慢、还有疑、还有恶见,我讲五个,贪瞋痴慢疑。这个疑问题很严重,我们对佛菩萨怀疑、对经教怀疑,那你怎麽能接受?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学佛研究经教,「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现代的人绝大多数心浮气躁,这样的心态即使诸佛菩萨慈悲来教导我们,我们都不能接受,为什麽?诚敬心没有。由此可知,绝对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佛菩萨非常慈悲,慈悲到极处。而是怪我们自己,我们自己错了,不是在别人身上,这个不能不知道。真想学佛、真想成就,一定要依教奉行,要知道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出非常好的榜样,他教我们持戒,他做到了;他教我们以苦为师,他也做到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