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
毛主席就是用
“心之力”
战胜一切反动派的
“武之力”
附篇:人为本、行则根,心之力也!
作者:段周鹏
“心之力”可以理解成心灵的核心。
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简单地说,是相对智力之外的非认知的心理能力。《辞源》解说:心力,心思与能力。或者说是一种看不见的智慧力。即通过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主观因素的整合,所产生的一种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灵之力。它是意志力、内驱情感力、注意力、想象力、文化力、自我约束力等的总和。比如信仰、信念、信心等形成的力量都是心力的范畴。在日常用语中,耐心、恒心、决心、开心、伤心、耽心、操心、好奇心等,这些用语所表达的多半是非认知心理的心力作用。
古今中外,关于心灵对人生的主宰作用,都有不少阐述,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想派别儒家、道家、佛家,无一不强调“心”的“至高点”作用。如“运随心转”、“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但“心”是一个笼统概念。它对人影响最大的核心是什么呢?应该是心力。即通过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主观因素的整合,所产生的一种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灵之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易经》对心力无穷能量的肯定。佛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心力之蕴涵可谓深远广大矣。道说:“道者,置之前而不傲,错之后而不轩,内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是故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拿破仑说:“用想象力来统治世界”就是对心力的巨大认可。尼采说:“勇敢的成为你自己”。就是从生存的本源即心力上对庸人常行的否定。明朝学者曹端曾指出:“事事都于心上作功夫,是入孔门底大路。”
心学在中国历史悠久,但近代以前,相当程度上停留在“心性”的层面上,容易陷于空疏。进入近代,国弱民孱。一些有识人士,就已经把对“心”的聚焦,放到“心力”上来。诗人龚自珍最早指出:“心无力者,谓之庸人。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戊戌变法的主要骨干谭嗣同,更在其轰动一时的《仁学》中,明确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劫运,是由民众“心力”太弱造成,并指出:“天下皆善其心力也,治化之盛当至何等地步?”更耐人寻味的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受谭嗣同《仁学》的影响,还专门写了一篇《心之力》的文章。他的老师、也是他岳父的杨昌济,还给他打了一百分。人的真正力量是心的力量,人的真正价值是心的价值。印度圣雄甘地说:智力有限,而心力无限。
修行过程,七上八下是因心力不够。力不够的人,力不从心,欲振乏力,别说修行不会圆满,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凡是成功的人都是锲而不舍的。如果你像王冕、爱迪生一样把工作当享受,工作会带给你快乐、健康、智慧、荣誉,而且会从工作中涌现出创新的能力;如果你对工作带著一种厌烦无奈、压力,以莫可奈何的心情去做,工作对你便是一种惩罚,会剥夺你的健康、喜悦、智慧、和生命的光彩,使人生趋于黯淡。
比如画家毕加索对美术有磁力,如果叫他去搞电脑,他可能交白卷。所以,自己是不是法器,根器好不好,这看你对法──禅,是否有磁力,是否是生活中唯一的兴趣?如果你觉得时时刻刻都少不了它,不能放弃它,谁也不能从你手中夺走它,若有这种兴趣,这种情感,你对禅自然就会产生心力。
一般人修行,只想获得,不肯付出;只想收获,不肯耕耘;只想成功,不想努力。这种错误观念,不论从事任何事业或工作,都将一事无成。得其道者则不同:他不坐不卧,一直不停的走动,求什么?求心安,如果各位心态是安祥的,当你走过一条热闹的大街,好像没有看到一个人似的,而你也没有碰到汽车,也没有掉进水沟,这便是‘动中得力’的体验,只要你保持安祥 心态,不管做什么都是得力的,不仅得力,而且省力。古人说:“得力处即是省力处。”
如何才会喜欢你的工作?首先你必须承认你应该活在责任、义务中,藉付出满足需要,这样每天忙于工作,却忙得心安。如果一个人有优厚的收入,而天天在家睡觉,那是在创造人生的负值。如果大家都只想获得而不肯付出,人会饿死,地球也会提前毁灭。所以,人要从工作中找出磁力(对工作的喜爱),磁力越强大,吸引力越大,做事一定会成功。
(中马关于“心之力”故事案例/待整)
【结束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心智的世界。心是心灵,智是智慧。强化心之力,不仅是个人和企业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
《大学》中有这样一段名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养性,举家,齐国,平天下……皆心之力也。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来没有向其他一些古老文明那样灭绝,文化的力量是根本。文化是一个民族安生立命的根本。对处于崛起加速的关键阶段的中国来说,走出适合自己又不同于他国的道路,是必然的。面对中国目前出现的大量问题,包括全民族的道德滑坡,不少人开始探求解决之道。眼睛向历史远处望去,也是正常的、需要的、应该的,弘扬传统文化就显得迫切了。可是,我们自己必须清楚,传统文化也是玉石和泥沙俱在,我们要的是解决问题,要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继承其中的糟粕。
“树无根不活,文化无根不立。”“长在中华沃土上,有了根儿深还要杆儿壮,若得枝儿繁,自然叶茂盛;根深叶茂一百年,树高千尺万年青……”
人为本、行则根,心之力也!
欢迎转载 敬请留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