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毕竟是书生

历史见闻

王莽是个读书人。

读书人分两种,一种是读书为我所用,一种是读书为书所用。前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局面;后者尽信书籍,奉行教条主义,一切以书本知识为依归,往好的方面说,是读书读到书眼里,往坏的方面说,就是书呆子。从篡汉后王莽的托古改制,进行经济改革的那些措施来看,王莽显然属于后者。

如果王莽没有在公元9年1月15日篡朝夺位,倒可以讲这种书呆子的习气理解为某种可爱的性情,但是他偏偏做了“逆臣贼子”,而且还成功了,如此一来,他就不可爱了。可是一个书呆子如何又能故装好人,韬光养晦而不露痕迹?前22年,王莽被任命为射声校尉,在任上,王莽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39岁时,王莽辞去大司马之职,隐居乡野,此间儿子杀人,王莽逼其自杀,博得好名。

王莽以自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又阴险毒辣的官场制胜手段最终赢得了一小撮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戴,然而书呆子会有如此精明狡诈吗?可能的解释,是“王莽可能精神失常”,更进一步说,应该有些人格分裂。做个假好人对王莽来说或许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施政于天下,解决刻下最要紧的问题,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在这方面,王莽就像幼稚园的小朋友。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如同一出没有结尾的电视剧,愈演愈烈,“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失去土地,或成为“犀利哥”一样的乞丐流民,或沦为高收入者的私奴。如此一来,国家实际控制的人口大量减少,而这些人,正是“向来构成向帝国当兵纳税之基础者。”国家没有可征之兵,政府没有可征之税,前者威胁国家安全,后者影响财政收入,另则,富权阶层声色犬马,“骄而为邪”,贫困百姓因穷生奸。富人穷人都不做良民,社会治安急转直下,百姓没有安全感。

治标先治本,王莽认识到造成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土地兼并,但他施行的办法却让人跌破眼镜。他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将土地收回国有重新分配。这看起来不错,听到上也令人动心,但王莽的土地国有却以井田制的方式推出。他所接受的教育让他知道,三代是制度最为完美,百姓最为富足,人心最为纯美的时代,武王、周公是人人追膜的圣人明主,既然自己做了皇帝,要开创新时代新事业,超过始皇、高祖,汉武,就必须学以三代而不改。放到特殊时期,王莽的这一理论颇有右倾的色彩。

井田制下,土地称为“王田”,不得买卖,一对夫妇授田100亩,缴税额为10税1。商周施行井田制,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所决定,实际上到春秋末期,这一制度已名存实亡。王莽理想伟大,想要再创一个人人平等,人人有饭吃的世界,但他却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这就好像硬要穿着长袍马挂在车水马龙的现代社会溜达。

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将王莽对土地制度的改革视为一项农业政策,将“五均”、“六筦”视作商业政策,也就是国家垄断经济。王莽极为信奉《论语》中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而这一商业政策,他是根据思想顾问家刘歆所引《周礼》、《乐语》为依据而提出来的。“五均”、“六筦”简单说来就是政府对盐、铁、酒实行专卖,对名山大泽所出之物进行收税,垄断货币材料的采掘、冶炼和铸造,禁止一切私人铸币行为,并对各大城市的物价进行政府干预,并直接进行赊贷活动。也就是说,通过这一政策,王莽的政府成了全国最有权势的商人。

王莽将自己所领导的经济改革看成一项伟大的成就,他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说:“今开赊贷,张五均, 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看上去是为了百姓福祉,实际上是往自己的腰包塞钞票。比如他实行10税1的田赋后,政府的田赋收入一下子增加了2倍。

王莽政府在经济改革中赚了一笔,但这并没有维系太长时间,实际上,除了首都及附近几座城市外,王莽的新政始终没有更大范围的施行。这也跟王莽的书呆子脾气有关。他满以为自己在西安执行天子之职权,其圣旨即可以在边区远处全部奉行。

王莽以为只要命令一下就往事大吉,对地方官员接到领袖命令后,是否能遵照执行从不关心,他的政策只是大而化之,在颁布之前不下基层,不做民意调查,故而他的改革多有华而不实的地方。这也是他“尽信中国古典”的缘故。

读书人喜欢大而化之,习惯于不求甚解,也就不专注于细节,“带有盲人摸象的成分。”个人化情绪尤为明显。货币改制便是如此。王莽的货币改制总共进行了5次。第1次始于公元7年,在西汉通行的五铢钱之外,政府又铸造了3种新币,一是大钱,二是契刀,三是金错刀。大钱每枚重十二铢,其重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当五铢钱50枚使用;契刀与金错刀更是离谱,前者当五铢钱500枚使用; 后者当五铢钱5000枚使用。

一个国家同时有4种法定货币流通,百姓不知以谁为宗,币种混乱导致物价混乱,加之兑换不便,百姓还是选择五铢钱为硬通货,这就相当于现代人家里藏有黄金,不管你如何贬值,我都不会亏。大概是看到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王莽政府于公元l0年开始了第二次货币改制,这回改制他从《周礼》中得到了启发,认为“刘” 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 为了表示“皇天革汉而立新, 废刘而兴王”,自己建朝登位是遵从上天的旨意,于是废除契刀、错刀和五铢钱。除了大钱继续流通外, 又铸造了重一铢的“小钱”,一铢“小钱”当1枚五铢钱使用。这就等于是1块日元当1块人民币使用,那么显然1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就被低估,导致贬值,物价上扬,百姓生活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似乎是王莽的下意识动作,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逼到一个尴尬甚至可笑的地步,而他还不自知。第二次货币改制只进行了1年,王莽又开始了他的第三次改制。这回改制充分实践了他的下意识动作。这次的货币制度被称为“宝货制”“宝货制”使用5种货币材料,货币名称有6种,共28个品种。5种货币材料中有“贝”,大概是因古书上记载,圣人曾经以贝做过货币,身为先贤明君不二的接班人,他自觉也有责任恢复古制。

当今读史者遇到此番情景,光是“5种”、“6种”、“26个”这样的数字,恐怕都会有目眩之感,更何况还有计算、兑换、使用,更是头疼要命,古人的麻烦就可想而知了。而后两次改制不过是略加损益,没有根本创新。

王莽虽然夜以继日的工作,但脱离不了读书人的“意气”,也就是只注重表面的和谐,他只是注重事前造成理想上的数学公式,以一种象征性的指示当做实际的措施,注重视觉听觉上的对称均衡,却不注重组织的具体联系。

王莽企图在平地上盖高楼,实际却是在空中建别墅,没有根基,一碰就倒。我们不免哀叹:王莽你何必去做什么皇帝,做个学者,可能小命就保住了。

文章评论

苦命的仔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是。假使当年身先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末世,岭

王莽刚开始名声很好,后来被欲望冲昏头脑,身败名裂

甲辰

王莽其实,一直也不是坏人,只是他过于理想化,改革的措施得罪权贵,穷人也没有得到好处,最后弄得天下都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