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经络穴位

个人日记

 来源:网络功能超强经络穴位库                                            

  1、12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byb.cn

十二原穴

  
  2、15络穴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12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byb.cn

募穴

  
  4、6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又称"六腑下合穴”。《灵枢.本输》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说明六腑之气都通向下肢,在足三阳经上各有合穴,而手三阳经上又有上下相合的关系。

 

byb.cn

下合穴

 

  5、12天星穴

 

  天星十二穴,为临床应用中常用的十二个要穴.原十一穴,由金.马钰(丹阳顺化真人)撰为歌诀.见载于元代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书。至明初徐凤《针灸大全》予以增删收入加入了太冲一穴成称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byb.cn

十二天星穴

 

  6、16郄穴

 

  郄,空隙之意。郄空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byb.cn

十六郄穴

 

  7、8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byb.cn

八会穴

 

  8、12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byb.cn

十二背俞穴

 

  9、8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内关通阴维脉,帮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

 

  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byb.cn

八脉交会穴

 

  10、89交汇穴

 

  什么是交汇穴?就是一个穴位上,有超过一条以上的经络经过,这个穴位就称为交汇穴。如"三阴交”,这个穴位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汇穴。那么人体上到底有多少个穴位具有同样的功能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即使专业人员也不大清楚。经过我们统计,一共有89个穴位具有2条或以上的经络通过。

 

  11、60五输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穴”,共记60个。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进,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症证等。

 

byb.cn

五输穴

 

  12、24禁针穴

 

  禁针穴,是指这个穴位不宜用针刺。有的是完全禁针,有的则是分情况下禁针。由于历代医家记录的方法不同,所以,下述的穴位,都属于禁针的。

 

禁针穴歌《医统》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古代的穴位禁针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1.古代针具粗,容易造成较大损伤,比如风府、哑门等,针具过粗而又操作不当的话,易伤及脊髓,会阴等穴位下密布神经、血管,操作不当亦有损伤可能。

      2.古代消毒措施较差,某些血管丰富的穴位,如消毒不严格易造成感染,久而久之,亦演变为禁针出。

      3.临近脏腑,胸腹部某些穴位如不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易伤及内脏,如肩部的肩井穴,如果自后向前刺较为安全,如从上向下刺则易伤及肺尖。

      4.孕妇及小儿的特殊情况,小儿囟门未闭,骨骼未及成人坚硬,针头部穴位宜注意,而某些穴位有活血化瘀作用,孕妇当禁,如合谷有促进宫缩作用,孕妇针之不慎,有流产之虞。石门穴有避孕作用,所以古人认为女子不宜针此穴。

  
      但是现在的针具较细,消毒也比过去严格,许多穴位以不是禁针穴位,只要操作得当,一般头部、四肢的穴位都很安全,至于胸腹、背部、项后的穴位,只要角度得当,问题也不大,另外,毫针进入人体后,宜缓慢进针,因为人体的内脏及神经、血管能自然的对外来的物体进行"躲避”,缓慢进针,能有效减少事故。针尖触到人体各种组织时,医者手下的感觉是不同的,用针的人平时要努力锻炼手感,不但对把握针感有特殊意义,也能减少针刺事故。

   

  13、45禁灸穴

 

  禁灸穴,是指这个穴位不宜使用灸法。与禁针穴相同,有的穴位是完全禁灸,而有的则是分情况下禁灸。

 

禁灸穴歌

 

  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 
  丝竹攒竹睛明穴,素髎禾髎迎香程。 
  颧髎下关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荣, 
  渊液乳中鸠尾下,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鱼际经渠一顺行, 
  地五阳关脊中主,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伏兔髀关申脉迎, 
  委中殷门承扶上,白环心俞同一经。 
  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尝叮咛, 
  庸医针灸一齐用,徒施患者炮烙刑。

 

  14、36死穴

 

  人体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这36个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1、百会-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10、膻中-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11、鸠尾-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12、巨阙-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13、神阙-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14、气海-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15、关元-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16、中极-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17、曲骨-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18、膺窗-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9、乳中-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20、乳根-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21、期门-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22、章门-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23、商曲-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24、肺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5、厥阴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26、心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27、肾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28、命门-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29、志室-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30、气海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31、尾闾-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32、肩井-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33、太渊-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4、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35、三阴交-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36、涌泉-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针灸均禁类:全身共三个穴位属针灸均禁。一为鱼际穴,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现代本穴早已解禁。另一穴为乳中穴,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表明亦非绝对禁忌。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三为脑户,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因而,在库的设计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希望广大网友批评指正,我们将会不断改进,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空间精彩,专业日志,为百姓健康、助中医同道成功!   

  •      图片
       
    中医技术殿堂QQ754500650 

            

      点击进入[中医技术殿堂]浏览更多专业中医诊疗、中医养生保健精彩文章

    【中医殿堂】痔疮要从大肠调,孔最穴让痔疮不再扰

    【经络穴位】坐骨神经痛是肝肾不足,秩边穴气血要打通

    【中医养生】几个穴位拔罐的好处

    【中医经典】血虚、血瘀、血寒、血热的问题,学习完了,就不再晕头转向了!

    技术成果好多朋友还在长痘啊!痘痘告诉你,什么地方生病了? 更有本草祛痘解决根本问题。 

    【健康器械】请个中医走进家,治疗养生全靠她

    【养生产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技术成果推广部系列产品---虫草灵芝丸

    【中药产品】本草鼻炎净纯中药,和缠人的鼻炎说再见!三天见效!更有验方随便选! 

    【技术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技术成果推广部 中医特色诊疗、保健养生绝技系列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