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适应
个人日记
本学期三门课,都各上了一节了,当然老师也都见了。一美国人,一印度人,还有一貌似哥伦比亚人,讲宏观的哈弗毕业生拿举枪打死丈母娘为例,让韩国学生在课堂上爆笑;讲微观的女老师语速奇快,不过也没什么听力障碍,她说解释经济现象要让没读过高中的奶奶听懂。
总之,一切都开始走上正轨。以前在国内看书上说要两个月甚至半年的适应期,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久。一个星期倒时差,一个星期安顿住处,买家具,装网线,开学一个星期把学校逛熟,知道图书馆怎么用,公交车怎么坐就差不多了,无非就是吃饭睡觉上课购物。
不过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不管是早中晚餐,不管是春夏秋冬,大人小孩全都直接吃冰的,把食物从冰箱里拿出来,两片面包加两片肉就开吃了。超市里没有保温瓶。这一点是无论也适应不了的了。大太阳没有人打伞,大家都很惬意地在太阳底下晒着。我今天跟一哥伦比亚人说,在中国,我们用伞遮太阳,她说,哦,我只知道日本人是这样,中国人也这样啊!另外,不管什么职业的人,都非常多地使用礼貌用语,走路的时候错一下身,就要“excuse me”,不错身,只是走得近了,也要“excuse me”。重点,美国课堂的确和中国的不一样,学生随时可以提问,不管是看起来多么愚蠢的问题,老师都会停下来解释。“xiao(中国老师)说,中国学生都喜欢下课去办公室问问题,他问他们为什么不在课堂上问,他们说怕打扰老师和其他同学。不是这样的,我们就喜欢被打扰。”院主席如是跟我们说。
还是说说学习。最先对经济感兴趣是大一学经济学原理的时候,曼昆的,书写的很好,深入浅出,当时觉得经济很有意思。但是后来学了很多宏观经济的模型,都是“在……的假设下成立,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不完全适用”,当时特别苦恼,心想,原来学这些都是没有用的啊。再后来学的课,大都是数学和技术上的拔高,没什么感觉。今天,老师又从最基本的什么事经济学开始讲起,让我又重新觉得经济学是一门活生生的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需要理性、智慧,也需要激情。(呵呵,学了这么多年,不学术也学术了。)
等车之前的空隙去图书馆探索了一下。阅览室的桌子摆成各种形状,有沙发,有椅子,有凳子,怎么舒服怎么来。每一张独立的桌子都有一套电源和网络端口可以用,甚至在某些教室里,电源也是一个座位一套的,无线网络覆盖全校范围。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好好利用这些资源了,得从长计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