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个人日记


图片


 
书卷多情似故人(包利民) 
    
    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对书都是极为珍爱的,仿佛书是挚友,你对它付出的爱越多,它所给你的启迪就越多。虽然有些书几乎都能背下来,却也是舍不得抛弃,因为书之于我们,承载了太多的美丽时光,那份眷恋,已经越出了书中内容的范围。
 
   古人爱好读书,虽然那时业余活动不像现在这么丰富,虽然那个时候读书可以博取功名,可是古人中真正喜欢读书的人还是极多的。真正的喜好,与功名无关。古人诗词中有时提到的读书,也多是劝人求取功名的,比如颜真卿《劝学》诗中就表现得很直白,“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里所读之书,多为应试之书。另有明代汤显祖写给弟弟的诗中说:“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表达的亦是此意。并不是因此而贬损古人,求名上进本就是一种积极态度,只是从这个角度看,或许并不是真正喜欢读书,他们并没有把书当成朋友,而是当成了一种工具。
 
   书为诤友,能解世间之惑,古人读书更是为了明理晓世,比如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从书中寻得了真理智慧;而陆游则更进一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却是跳出了书本的范畴,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不能只是依赖,更要有自己的见解主张。
 
   我更喜欢古人那种悠然闲适的读书态度和境界,彼时彼刻,就如日长篱落之间,两盏清茗,与友人对坐,对着天光云影花谢花开,闲淡而谈。就像陆游题其“书巢”门侧对联中所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读来便令人神飞。读书给人以极静极美的感受,且能让心灵去其烦躁,于谦诗中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书卷朝夕相伴,心胸开阔无尘,真是人间乐事。
 
   只是有时书亦不能常相伴随,也会意外失落。当年在故乡之时,曾有一本极珍爱的《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版本极早,是我每日睡前必读之书。姐姐出嫁的时候,那一天客人极多,待事情过后,便发现此书不见了。遍寻不得,怅然许久,宛若失去了一位最好的朋友。后来虽然曾在书店之中见到多种版本的《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可是却一直没有买回的欲望。故书如故友,对其付出了许多情感,而对于新结交的人,情感总是要经过时间的积累。人常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我觉得更是“书不如故”。
 
   世间事总有许多奇妙巧合之处。近十年之后,我回到故乡,在一亲戚家里,竟意外地看到了那本《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扉页上我的印章犹存。那一刻,有一种要流泪的冲动,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和它再度相逢。那份心情,比故友的久别重逢更令人激动。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书籍,只要你真心地投入过,那么,书便是你生命中最好的朋友,甚至一生都难割舍。如此,每一本书都是那么多情,一如我们充满美好的心。

 

 书卷多情似故人(孙守名) 

    
忽然特别想读书,出门看天,云淡淡的,有些凉意刺骨,脚下的土地还没有从冬寒中全部苏醒过来。
    
一炷幽香,一盏清茶,一卷古书,凝神静气,一读就是三两个小时,黄昏的余光透过窗子落在书桌前。出门看云,也还是淡淡的,一如几天来的心境。
    
读书需要心境,这种淡然、看花非花的心绪是不宜的。带一卷残页,揣一帘幽梦,不如去水边或山上。走出胡同口,只有一丝清风吹过,夹杂着冬末春初的苦涩和希望。路上少有人走,往日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嚣被流年的影子压住,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离水并不太远,半小时光景便能走近一条南北流淌的小河。河水清幽得很,被淡妆浓抹过的桥梁耸立入云,铺砌得条理分明的青石砖静卧大地。两岸说不上名称的各种树木开始有些萌动,河堤上偶尔露出黄土的地方似乎有些绿意,要找荠菜也许只有到溪头了。
    
找个荒僻所在,把俗世的头颅低下,清除纷披如潮的杂念,心无旁鹜地读书。让文字从心头流过,冲淡狂热和浮躁,洗净无绪和铅华。世间已无知心者,书卷多情似故人。读就读到海枯石烂,读就读到天荒地老,一心只读无字书,哪管潮起云落时。
    
山上也是读书的好去处。捧一册古书,布衣芒鞋,竹杖随身,还有一颗虔诚的心。心苦了不行,读出来的书全是凄冷;心闲了不行,读出来的书大多轻浮;心甜了也不行,读出来的书有失轻闲。登山时可读,下山时可读,最好找一块青石板,和衣而卧,看云看天,看书看字,将天下的情趣读到灵魂深处,那才是一种大境界。
    
读书强求不得。头悬屋梁读出的是精神的窒闷,凿壁偷光读出的是心灵的桎梏。只有随性随意,把书放在膝头,等月上柳梢,心静如水,不需刻意造作,更不需红袖添香,让心沉入寂静的安然的夜空之中,用心读,那一行行流动的文字,顺风飘过灵魂,你说,多好!
    
嘈杂的市井读不得好书,那就去僻远的山林。饮一杯残酒,沐浴清风明月,独自行走在幽静的树林间,脚下是软软的落叶,如心一样柔婉,书就拿在手中,忘我,忘你,忘物,只有泪流满面的文字,只有心魂悸动的伤痛,只有前世的相约与今世的别离,只有江南的游子和北国的思妇,不,只有行云和流水……
    
还是去找一椽破屋,点一支残烛,在夜深人静时入读。只读,不要想,一有杂念,心便如尘,文字是有情的,要想读好,必须斩断这情缘,让水墨画般的文字从你的面前赤裸裸来,赤裸裸走,不留下任何情愫。书读到精深处,便是无书。
    
少时读书,老师总是教导着默诵,一篇篇情感炽热的文章让你燃烧得死去活来。待到中年,再读那些文字,就会觉得沉甸甸的背后全埋藏着苦涩和责任。到了晚年,那些曾经美好的文字变得清淡、索然,满目沧桑和荒凉,忽然对书产生了一种敬畏。
    
记得王梓坤曾说,只读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或沦为书本的奴隶。其实,他那里知道,大多数书是不需想的。人离不开书,但不能靠书生活,沦为书本奴隶的人正是把书看得过重,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剂或佐料。
    
我喜爱书,爱书,胜于我的生命。每天读上几页书,喝上两杯茶,想想过往和将来,心便充实起来。生活如流水,时光从手头轻轻滑过,看周遭的人来了走走了来,总有些伤怀在心头萦绕。好在,身边有书,顺手抽出一本,管它内容是什么,读读就是了。学问的增长与否,不在书,而在人,在心。
    
书比人好。生活中,什么人都有,看看你我身边,狡黠者,邪恶者,告密者,贪婪者,欺人者,自欺者,卖己求荣者,灵魂出壳者。在书中,我们大可不看,或一撕了之。书中之美,美在真善,美在爱人和自爱。读书,就是要读出人间真情。
    
又到黄昏暮云起,将心情折叠起来,别管身处哪里,信步往回走。走过无数个忧伤的日子,让身后的云止风凝,告诉自己,往昔已不再,何必恋恋于那些酸甜苦辣,还原生活本真,让岁月成为一首淡淡的幽怨的歌不好吗?
    
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一卷古书相伴,生活不正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吗?春意生于大地,浮在枝头,藏在心扉,漾在行色匆匆的人们的脸上。走,我的朋友,携书出门看春去! 

   

书卷多情似故人

    
月度银墙,夜色依旧,习惯性的浸润在缕缕的书香里。青瓦檐,诗意的铺撒在脑海里,流泻着诗意的隽然与幽远,一遍又一遍地想像你写出这些文字时的样子。——依依

    
浅酌低吟于暮色蔼蔼的夜晚,于这个时候,打开电脑,轻轻的敲击着键盘,或是双手捧着一本书,看一些文字,让内心随着文字涌动一些澎湃的激情,这个时候真的是太美妙了,如果问我什么样的生活是神仙样的,我会告诉你,如此便是。
    
历史故事成就了古琴曲《广陵散》,历史名人嵇康的弹奏使古琴曲《广陵散》扬名天下。东风暖,琴声新。夏天的绿色在白窗纱前缭绕,伴着这样的曲调,熟悉的小院子彷如降落在不寻常的巷陌,熏风徐徐,小楼在奶黄色的梦幻里一般,琴声弹出无边的傲然生机,奏出曾经忘却的沧桑。
    
开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四十五个乐段,音调围绕主题在交织、起伏、变化、发展,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一如一本书,一段文字,序、开篇、伏笔、点睛、小幸福、大沧桑、大幸福,甚至更多的节奏。枝枝节节瘦成一片月光,有幸与您一起阅读同一段文字,撰写一段小序共享。
    
穿着纱质衣裙的女子,午夜里,烘暖一世的情,那捻着朵朵文字的素手,从此便有了馨香,抬笔落腕处深深的情在流淌。
    
古人云:纸张寿于金石。
    
因为他们那个时候的文字是写在纸上的,而我们现在可以直接演绎成文字寿于金石,我想喜欢文字的人没有人会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文字在我们的眼中神圣超过金钱的价值。
    
张爱玲说过:中国的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的。
    
你看我们眼中的世界因为五彩缤纷的装扮而美丽。而中国的文字也是有颜色的,无可比拟的颜色,一字多意、内涵丰富、一个字代表一句话的字在中国很多,比如:爱、恨、情、愁,等等很多很多,它们中的每个字,除了表面的意思,大概念,小概念外,还要延伸到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里。
    
如果把宋词比喻成为倾国倾城的美女,应该一点也不为过,读这样的长短句,那些画面,那些意境,那些词里词外的延伸部分,直到今天还是被我们大家传诵着,还有很多喜欢文字的朋友著书立说解释着我们看不到的部分。
    
有些文字,我们读过之后,会哭!
    
有些文字,我们读过之后,会笑。
    
往事如烟,岁月无痕,有些美丽是印在文字里的,汇聚成跳跃的字符,字里行间诠释着作者带给我们的情怀。
    
读一句话,有些时候我们会想到一个典故,读某个词我们会想起自己曾经刻骨铭心的爱请,甚至有些时候,一句话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文字真的是太神奇了,其实我们更看重的是,能写出这些让人产生感觉文字的人,他以一颗敏感的心捕捉着心灵之花,我们应该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文字的盛宴,也要感谢,我们可以在文字中遇到你。
    
读喜欢的文字,读一本感动自己的书,彷如找到了一个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
    
所以很多读书人,都在文字里找到了知己,学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出世,卓尔不群的气质,即使在一堆人里,你也可以一眼看得到他身上不凡的高贵之气,因为文字,因为书卷,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说出,腹有诗书气自华。
    
同时也禁不住会想,笛声悠远,顺着笛音追踪下去,只见萦绕在满眼的翠竹之间,迎着飒飒的风站着一位青衫后生,眉目清秀,神情端庄,沉醉在自己的笛声里……
    
夜,在音乐的伴奏里滑落,我们这些喜欢文字的人穿越于文字的海洋,品味着阅读后文字带给我们的快感。虽然有些文字只是只言片语,却让我们找到了一种永恒的方式,它们于心灵深处轻轻的敲击着心扉。

 

 书卷多情似故人——漫话古代读书诗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读书、热爱读书的民族,古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读书诗。这些读书诗,阐明了读书的作用,总结了读书的经验和方法,读后能给人深刻的人生启迪。
    
唐代孟郊在《劝学》中说: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石头只有经过击打,才会冒出火花;人只有多读书,才能掌握知识。青春转瞬即逝,人们要赶紧抓紧时间读书。
    
唐代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闲居书事》中吟道: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诗人奉劝人们要珍惜大好时光,发奋读书。
    
唐末诗人王贞白在《白鹿洞诗》中写道: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时间就像金子一样珍贵,我们要心无旁骛,潜心读书,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寒夜读书》中写道: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诗人酷爱读书,如醉如痴。他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吟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谆谆告诫儿子,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片面的、肤浅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在《读书》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他强调读书切戒匆忙,贵在仔细体会琢磨。
    
宋代诗人刘过在《书院》中吟道: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诗人认为,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怜愚诗》中写道: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他明白地告诉人们,人生苦短,时光有限,读书要专一,切忌分散精力,徒耗宝贵年华。
    
明代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诗人将书籍比作多情的老朋友,认为读书乐趣无穷,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能使灵魂得到净化,从而进入一种崇高的境界。
    
清代袁枚曾写过一首《读书诗》: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诗人提醒人们,读书贵在理解,切莫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清代诗人萧抡谓写有《读书有所见作》诗: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诗人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
    
清代法式善也写过一首《读书》诗: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树木在山林中,迎接日来月往,经年累月,才长成参天大树。读书也一样,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会学有所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