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开示《楞严经》(卷一)之六,之七

个人日记

  

传喜法师开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六)

  讲经不能著在文字相上,我也警告自己不能著在法师相上,我们一起用调柔心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昨天讲经讲你们的心,直接把大家融入到经里来,把你们的身口意都变成经一样。虽然讲你们的心,还是按照经来把你们带进去的,有这个必要。

     “读经千遍,不如解经一字”,佛教里一直这样讲,但是你们不要误解了,拿来做不读经的理由。经要多读,读了之后再听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在杨歧寺讲的时候,有一个人说,他以前看了好几遍《楞严经》但是不理解,听我一讲他就明白了。还有一位大居士他来听了一天,以前他也是自己看《楞严经》看不懂,就把祖师大德圆瑛老法师、宣化上人解释《楞严经》的版本请来,放一排子对比着看,还是糊里糊涂的。

     圆瑛老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一生当中讲过七遍《楞严经》,被称为佛教界的楞严座主。宣化上人在美国是世界佛教教总会的会长,是阿弥陀佛啊,一生当中到处为众生背业障,临走的时候一身是病,最后再把众生的业障背走。《地藏经》里地藏菩萨告诉我们:善知识看到众生可怜,把他的业障背下来,手拉手地把他拉到平安的地方,然后告诉他:千万不要再进去了。但拉出来一百个,转身又进去九十九个。地藏菩萨再去拉,再把他们的业障背到自己的身上,再告诉他:不要再进去了,碰到别人也要告诉别人,不要再进去了,是这样的吧?

     宣化上人也是这样,但是还有人诽谤他,因为他在美国旧金山,地震学家测出今天有大地震,但宣化上人说了:只要我在这一天,我就不许它地震。厉害不厉害?佛法僧不可思议。宣化上人他也讲过《楞严经浅释》,他讲经都要求弟子们背诵,讲《楞严经》也要求弟子们背诵。这些祖师大德,他们以《楞严经》来护持正法,以《楞严经》来救这个世界,来救我们这些糊涂的修行人。我们接着往下学:

     四、开眼见明(外),闭眼见暗(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臓在中,窍穴居外;有臓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阿难愣愣地听着,一边听一边想,因为阿难一直都是在用识心思维,不知真心就是清净明性,所以想出来的答案都被世尊一一否定。我们大家有没有答案?我们天天靠心过日子,现在却不知道心在哪里了,可怕不可怕?特别是修行人,以心来修行的,修了半天心在哪里都不知道,佛教有句话叫:颟頇(man han)真如,懵懂佛法。糊里糊涂地不求甚解,不知道心在哪里,你就是再精进,用三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百年一万年修行,没有道根那都不叫修行,只有知道心在哪里了才叫真正的修行。所以,佛要帮我们搞清楚这个关键的问题。 

     这时阿难又想出一个譬喻来,他说:我们众生的身体,腑臓在中,窍穴居外。就是说,众生的五脏六腑在身体里面,内属暗;七窍九孔有口对外的,外属明。现在我面对佛,开眼能见外面的明,这叫见外;闭眼能见里面的暗,这叫见内,说明我们这颗心内、外都有。

     阿难这时候考虑就比较细了,不象前面那样毛手毛脚的了。阿难尊者的种种行为,心的状态,代表了我们这个地球人类文明一万年当中,所有凡夫的思想心理状态。一些心理学专家学者,他们对心的认识也不出阿难尊者这一段认识,所以阿难尊者的种种推寻,把我们人世间所有凡夫对心的这种猜想都包括在里面了。

     这时候他想到的心,开眼能见明,闭眼能见暗,讲的也挺有道理的。但是,这时候阿难尊者已不象前面那么轻率肯定了,虽然是这样想的,还是要问佛:是义云何?这个道理对不对呢?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佛还是耐心地帮他分析:当你闭眼见暗的时候,这黑暗的境界与你的眼睛是相对,还是不相对?假如和你的眼睛相对,那么暗就是你眼前的对境,就不是你的身体,怎么能说是“见内”呢?

     平时我们马虎做人,不爱探讨这些真理,所以,自己的真心丢了都不知道。前面佛已经下了定论:用诸妄想,此想不真。你们看这个“想”字,心上有相,有分别就有相,有相就是妄想,用此妄想心,此心不是真心。真心若是找不到,你念什么佛啊?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下去。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如焦腑;"
     如果你执着眼前的黑暗境界就是见内,那么,你在暗室里没有日、月、灯三种光来照明,这暗室中的一切都是你的焦腑不成?焦指三焦,六腑之一。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如果所见的黑暗境界不与眼睛相对,那又怎么能成为“见内见外”的见呢?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如果你说的见暗是指内对身中,不是指对外之见,那么,闭眼见暗是为见内,那开眼见外面的明,为什么见不到自己的脸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如果开眼能见外面的明,却不能看到自己的脸,那就证明闭眼见暗也不能看到自己的身内,所以内对之理论不能成立;如果能见到自己的脸,那这个了知的心和眼根都应该是在虚空里了,怎么能说是在内呢?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如果心和眼根是在虚空,虚空自然不是你的身体。如果你执着离体之见还是自体的话,那么,我现在离你体,也能见你面,难不成我也是你的身体了吗?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你的眼已有觉知,你的身应当无觉知,如果身体有觉知的话,死人也应该有觉知了。如果你执着眼和心都有感觉,那么,心和眼就应该有两种觉知。心和眼如果是两个,那你不是一个身体而是两个身体,照这样修下去,应该成为两个佛了,可能不可能啊?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所以你应该知道,你说的:见暗名为见内,是不对的。

     我们凡夫的种种思惟到了佛的面前都经不起推究,心到底在哪里?这是很细微的道理,你即便有大智慧想要把它吃透都吃不透。为什么?因为凡夫的智慧都是相对的,都是识心用功的,识心的特点就是相对。所以阿难能这样种种推寻,我们自己听听也不可靠了,无有是处。所以,你们带着这个问题好好想想,我们以往的这个知见要不要打破?(众:要)皈依三宝了要重新开始,什么叫转凡成圣?什么叫脱胎换骨?要痛下功夫才能找出这个心来。

     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阿难尊者已经从一个想当然的状态,开始对自我有怀疑了,他这佛弟子的身份越来越象了。我们有些人一边皈依三宝,一边拜师父,但是不听师父的话,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可是我们一路听下来,感觉是什么?我们活了这么大,每年要吃一千多斤粮食,几十年吃下来,还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这不糟糕了,这麻烦事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的?因为我们现在讲的这部《楞严经》,它属于转凡成圣,了脱生死的大法。从我们的心来说,一念起必落十法界,有四圣法界,还有六凡法界。我们且不说四圣法界,就说我们熟知的六凡法界:天、人、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六道,只要我们这个心一动,如果动的是贪、嗔、痴的念头,那就落到三恶道里去了;如果在修五戒,动念就是人法界;如果修十善的,动念就是天法界,所以,我们平时起心动念,无不落于六道之中。

      你想要了生死,就要破我执,我执的这个根在哪里?世尊说,心目为咎。我们这个心和眼平时不知道在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凡夫的心眼,什么是修行者往圣路上走的心眼,不知道。所以世尊这里,首先要把这个心、眼给找到,我们跟着阿难尊者再一起去找。

     五、心随法生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阿难以前都以自己的识心来推寻,所提理论都被佛所破。现在不敢再呈己见,这时他就开始引经据典,前面是通过自己的思惟这样想像的,现在他通过佛以前说过的,引佛的话来说:我过去曾经常听佛开示四众弟子:由心生的缘故,所以种种法生;由法生的缘故,种种心生。

     "我今思惟及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说:我现在再思量,这个思量和能思量的本体就是我的心性,随它所和合的地方心就随之而生,所以心不在内、外、中三处。阿难这时候更深一步了,这已超过心理学专家研究的层次了。

     昨天来了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专门研究生物医学方面的教授,以前是浙江大学的。他很有悟性,他说:心和物其实是一元的,但他理解的心物一元和阿难说的这个比起来哪个高啊?还是阿难的高,现在的专家学者能够考虑到这一步就已经不得了啦。

     佛说的心法互生,是说法无自性,遇缘和合而生;心本不生,因法而现,二体皆空。但是,阿难又错认能思维的是他的心性,不知思维就是分别妄想心。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告阿难:如你刚才所说,由法生而种种心生,心随所合处而生。那么,你的心是否有体相呢?若无体相,拿什么去和尘境相合呢?如果无体相也能随处所合的话,那么十八界再要加上一个无体的七尘(本来是六尘),而成为十九界了(本来是十八界),这个义理不对。
     佛教的基础知识:五蕴、六尘、十二处、十八界。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之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挃是抓捏的意思。佛从反面又分析道:假如心有体相,那么,你用手抓或者捏自己的身体,你的心就会知道有点痛。佛的教导都是很实用的,我们现在可以实践一下,你用手抓一下自己,马上就感觉到有点痛,是不是?那么,这个知道被抓痛的心,是从里面来的?还是从外面去的?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如果这个心是从里面来的,那就跟前面说的一样,应该先看到自己身内的脏腑;如果是从外面来的,那就应该先看到自己的脸,可是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脸。这心在内在外的说法,前面都已经被否定了,所以这里就略提一下。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意。"
     阿难这时候要跟佛辩论了,他说:见是用眼睛见的,能见的是眼,能知的才是心,怎么能说以心来见呢?这不是见的意思。阿难太恃己能,居然要和佛辩论了,不知自己错上加错。因为眼根本是物体,是视非见,需借心才能有知有见。
     这里又要注意一个难点:阿难的观点是:心知,不是用眼。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佛说:如果眼能见的话,那你在房间里,那个门能不能见?(这里佛用了一个隐喻:身体好比房间,眼睛好比门)如果只要有眼就能见物的话,一个人已经死了,他的眼还在,那眼也应该能看见东西了?如果死人眼也能见的话,那怎么还叫死人呢?反过来说,死人眼还在,为什么就不能见了呢?到底是眼因心见,还是因眼而见?
     这里佛指出我们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见,到底是心还是眼?这就把阿难心和眼打成两片的知见给破掉了。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復一体?为復多体?
     今在汝身,为復遍体?为不遍体?"
     佛又叫了一声阿难,继续给他分析:再者你这个觉了能知的分别心,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总该有体相吧,那究竟是一体相呢?还是多体相呢?现在心既然在你身上,那心的体相,究竟是遍满四肢的呢?还是不遍满四肢的呢?
     注意:这里提出二对四问:一体与多体?遍体与不遍体?

     现在从假说心有体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心是一体还是多体?现在这个时代好讲多元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到底我们的心是一体还是多体呢?乃至我们这个心在身上是只在一个地方呢?还是遍布全身一切处呢?(众:遍布一切)遍布一切啊?下面,我们仔细来听佛是怎么分析的。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
     如是心是一体的,那你用手抓另一只手的时候,应该全身都有感觉;如果全身都有感觉的话,那这个抓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抓处。
     你们现在用一只手抓另一只手体会一下,是全身都有感觉吗?如果是全身都有感觉,那说:“抓手”就是多余的,这个抓就应该没有一个明确的抓处。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如果抓有明确的抓处,抓手就只有手有感觉,那说“心是一体”,(一体就是全体)这个概念就不能成立。

     如果说心是多体,那就变成多人了,哪一个体是你呢?
     这是破一体与多体。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如果心是周遍全体的,就如前面所说的,你抓一处应该全身都有感觉,可事实上却是,抓一处只有一处有感觉。

     如果心不是周遍全体的,当你用手触抓头的时候,同时也触碰脚,你应该头有感觉,脚没有感觉。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而是头和脚同时都有感觉。
     这是破遍体与不遍体。

     我们凡夫所有对这个心体的定论,统统被佛破掉了,为什么要破啊?这就是我们众生心的狭隘,佛就是要把我们心的狭隘的框框都打破,懂不懂啊?这就叫不打碎旧世界,怎么能建立新世界?这有点象共产党宣言了。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所以你要知道,心随所合处而产生,这个讲法是错误的。

     阿难尊者提出的这么多看法,甚至对小乘根基所说的随缘所生,这些对心的认识,都还是思量分别心。

     是思量分别心就不能了生死,平时,我们到庙里去拜见哪位师父,人家师父叫你一心念“阿弥陀佛”。他没说错,一个字也没说错,但是什么叫“一心”啊?心在哪里你知道吗?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你念的全是有量的、有生灭的,跟那个无量光无量寿根本不相干。

     你修观音法门,没有师父告诉你:观音法门是返闻闻自性,你用真心还是识心在修?你不知道真心在哪里,你修什么?
     你修地藏法门,地藏法门是心地的宝藏一切具足,没有人告诉你心地的宝藏在哪里,你修什么?不知道真心在哪里的所谓的修,都叫相似法,相似的东西毕竟不是真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佛法是含糊不得的,治病救人的药也是含糊不得的,你敢拿自己的生死开玩笑啊?


图片

(七)

 

  阿难尊者做为我们大家的代表,我们为什么喊他尊者呢,他非常了不起,虽然他当时只证到初果,但是他非常慈悲,他代表了我们所有的凡夫,代表了我们凡夫的种种分别妄想,直接向佛请法。然后,通过他示现的平台,佛对我们开示了极其难得、极其殊胜的楞严大定,成佛的大法。这个讨论心的整个过程是特别严谨的,是佛亲自带领我们一步一步地推理,把我们种种的妄想分别一一粉碎,一步步地认识、接近真性。而且,《楞严经》里不单单有严谨的推理,还有方便的实践,所以我们应该理论实践相结合,来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想转凡成圣,这最初的一步怎样走,很关键。很多人喜欢学密宗,金刚上师传你四加行,你一个加行修十万,甚至修了十遍四加行了。我现在问你:你修的加行,加在什么上边了?你有没有正行?一问,你楞掉了,因为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大家都喜欢金刚上师,最好是掘藏的瑜伽上师,会取伏藏,往虚空里手一伸就取出一样东西,水里石头里取伏藏如探囊中,甚至跑到你口袋里取伏藏,跑你口袋里取伏藏好象是小偷吧?就算你看到取伏藏,当魔术看也可以,那跟你的生死有多少关系呢?如果在座的你们听经下来,把你自己身心中的伏藏取出来,那才是最最重要的。

     这部《楞严经》属于大圆满心部的法,再往下还有大圆满窍诀部的法。所以这个法在印度是国宝不外传,就是西藏那些祖师们传道,也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而是通过他们的口授,把意思总结出来成为上师心滴或者空行心滴。所以,你们要充分认识这部《楞严经》极其殊胜和不共之处,它所开显的是极其高级的佛法,因为它是大佛顶、是大总持,讲的都是真实语,也不拐弯抹角而是直指,当下解剖你的心,在生灭法上找不生不灭的。

     大家听了这部经有没有也去思考:这个心到底在哪里呢?有没有找到答案啊?(众:没有)大家听经之后要积极地去思维,这就叫闻思,这也是修行。五祖送六祖出黄梅过江的时候,五祖摇船,六祖大师说:我来摇,哪有师父摇橹的?师父说:师父渡徒弟,哪有徒弟渡师父的?这个“渡”是一语双关。慧能大师怎么说?他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这明明就告诉我们,不明白的时候靠师父、靠三宝来度,悟了以后就可以自度了。你如果真的悟了就明白,这个“自”也不是指自己,也是一语双关,你悟了哪里还有我自己呢,是不是?所以,就怕你不悟,悟了你就知道,你所有的智慧都是佛加持的,极乐世界也是靠阿弥陀佛垂手接引的,哪里有你自己?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再继续往下学习。

     六、心在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这时阿难尊者又想起来了,他说:世尊,我曾经听到佛跟文殊菩萨、观音、普贤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亲自说过: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这样子我就想:为什么不在内呢?因为,如果在内的话必须内见,但是内却无见,所以在内不成;那么,如果心在外呢?心和身不搭界就不会同时有感知,我们的身心却是同时有感知的,所以说心在外也肯定不对。照这样子的话,那这个心既不在内,又不在外,大概在中间吧?嗯,应当是在中间。

     这里的“心在中间”和前面的“心潜藏在眼根里”概念不一样。佛跟文殊菩萨等诸法王子谈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心的实相,真心无相,清净本然离一切相,既无相就无在,故不在内不在外;又真心圆满周遍,犹如虚空,虽无在却又无所不在。阿难尊者还不了解这些,所以说:心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世尊说:你说在中间,那这个“中”肯定是明确的,而不是含糊的、没有一定所在的。现在我问你:你推寻的中在哪里呢?是在外境的一个处所呢?还是在内根的身体中呢?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
     如果说在你身中,那么,是在你身体的前边还是后边?左边还是右边?在边就不在中;如果说不在边而在中,在身中就等同在身内,那心在“身内”的说法前面已经否定了。

     如果说是在外境的一个处所,那么这个处所是否有表(标)志呢?没有标志等于没有;有标志的话,这个处所也很难确定。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为什么呢?如果你指一个地方为“中”,那么在东面看它就成西,南面看它就成北,怎么确立这个中呢?标志既然混乱,那心就更加杂乱无定了。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这时,阿难尊者更往深处说了,它已不是简单的一维、二维、三维空间了,他说到识了。阿难尊者说:我说的中不是指这二种,我的意思是:世尊以前说过:眼根对色尘,眼色互相为缘,眼有分别,色尘无知,在眼和色接触的时候,中间就生起了能分别的眼识。既然识是生于眼色之中,是否心就在根尘中间呢?
我们的眼根能看到外境色尘,是因为有眼识在起作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復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
     佛说:你的心如果在眼根与色尘之中,那么,这个心的体兼不兼眼和色这二者?若兼二者,物体和心体混合杂乱,哪个是物体?哪个是心体呢?物体是无知无觉,心体是有知有觉,二者成敌对两边而立,哪个是中间呢?所以心兼二者不成立。

      “非知不知,既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非知不知”是说,心不属知,也不属不知,是空性的体性,你说心在中间,中以什么为体相呢?所以,说心在中间是错误的。

     我们平时想当然的一个思惟,一般都经不起推敲,比如杯子里有水,我们拿一根筷子插进去,看到筷子在水平的地方弯曲了,筷子真弯了吗?可你怎么看筷子都是弯的,我们能相信自己吗?《华严经》里说:不可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法还有句话:“是者总是,非者总非”,明白的人他条条大路都能通,没明白的怎么想都是自己的思量分别。

     五台山大塔院寺有一个文殊发塔,那是文殊菩萨化现贫女剪下五缕头发布施的地方。有一次,庙里开无遮大会,就是无遮斋供。这时来了一位妇女,她手里抱着一个小孩,手里拉着一个小孩,身边还跟了一条狗。她穷的什么也没有,就剪了一缕头发布施给这个寺。时间没到还没开饭,她就跟盛饭的人说:我小孩饿了,能不能先给我一点饭呢?这师父很慈悲,好吧,就先给了她一份。她说:我还有俩个孩子,又给了两个小孩一人一份。她又说:我还有一条狗。这时候盛饭的这个人已经不高兴了:你这个女的就供养了一缕头发,也太贪心了,你自己一份,两个孩子两份,现在小狗也要一份?皱着眉头又给了她一份。她又指指肚子说:我肚子里还有一个小孩,你再给我一份吧。这个师父终于忍不住了,说:你这个人也太贪心了吧?

     结果怎么样?这时候她飞身空中,两个小孩变成童子,狗变成金毛狮子,文殊菩萨坐在上面,口诵一句“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什么意思?就说凡夫总是经不起检验的,遇到境界还能不能平等?还能不能慈悲?真金不怕火炼,如果真的修行好,什么境界都能过。

     凡夫的知见总是凡夫的知见,不会变成圣者的知见,需要师父手把手地帮他转过来。所以我们既然皈依了三宝,就要找名师好好地学,不要说在家的,就是出家的也该这样。以前憨山大师有一句话“出家容易遇师难,不遇名师总是闲”,没有遇到名师,出家也不行。
他还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嘴里虽然念着阿弥陀佛,心里仍在散乱。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心在哪里,不会用真心念佛,还是用妄心在念,这真心和妄心的问题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念佛,大师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也是没有用的。

     七、一切无著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
    阿难尊者提出的理论全部被佛所破,都快六神无主了,突然他又想起来了,于是他对佛说:世尊,我曾经见佛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他们几个大弟子一起转**的时候,世尊经常说:这个能觉知、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亦不在中间,都无所在。
    
     “一切无著,名知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否?”
    “一切无著”这里指不存在、俱无所在,什么都没有。阿难尊者问佛:我这个不著一切处,是不是就叫做心呢?
     佛说的不在内、外、中间是无相实相之义,因为觉知分别的心性是随境生灭、本无实体的。阿难错认心性有体,以为无著是心体。

     我们平时自己看经典,可靠不可靠?你自己理解的能算数吗?这里说阿难尊者亲自听佛说的,他还领会错了,为什么?世尊那不是专对阿难说的,个个根基不同,佛法是应机施教,应病与药。

     有一次,一个外道手捧鲜花来请问佛:什么是道?他修的是外道法,但他要求解脱。世尊说:你放下。他就把手里的花放下了,他两手空空地站在那等着。佛又跟他说:再放下。他当下就明白了法喜充满,于是向世尊顶礼,成为世尊的弟子。阿难当时也在边上,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但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问世尊:这个人明白什么了,这么高兴地回去了?世尊跟他说:你还不如外道呢。因为他是侍者,又是佛的小弟弟,经典里是这样子说的。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佛告阿难:你现在说,觉知分别的心性俱无所在,一切都无着落。可是,世间万物、虚空大地的器世间,以及水陆飞行的有情世间,种种这些物相就叫作一切。你所说得一切无著,为在?为无?是你的心离一切物象,本无心的所在呢?还是你的心离一切物象,另有一个心所在呢?

     “无则同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如果你的心离一切物象,本无心的所在,也没有心相,那就同于龟毛兔角,本来就没有,还谈什么不著?既然谈“不著”,就不能说是无。无相是根本没有,不是没有就应当有相。心既然不是没有,就有心相,有心相就有所在,有所在就有执著,怎么能说不著呢?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所以应当知道,说一切无著就是心,也是不对的。

     这一段,把我们天天念《金刚经》,对空的执着又破掉了,糟糕了,你们修什么?怎么修?经再往下看,水落石出就会知道,确确实实佛没有说错,我们确实没有修到点子上。乃至阿难明明听到佛是这么说的,目犍连尊者、富楼那尊者、舍利弗尊者也是这么说的,须菩提尊者在《金刚经》里面跟佛的对答都是这么说的。但阿难是怎么领会的?用凡夫的分别心去领会的,圣者的无分别智我们领会不了,我们以为是字面上的意思,也学这样子去修,最后不了生死,连当下的烦恼也了不掉,因为你吃的不是佛开的那个药,你领会错了。

     在这七处征心的过程中,阿难尊者种种的推求,代表了我们所有凡夫对心的所有的认识,由低到高,由不修行到修行,由外道到内道,由世间到出世间,基本上都包括了。我们再把它归纳一下,让大家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一、心在内,是一般世人的认识。
     二、心在外,是外道的认识。
     三四、潜伏根内和见明见暗,基本属于世间心理学专家们的认识。
     五、心随法生,是修声闻、缘觉乘的认识。
     六七、中间的识乃至一切无著,是修大乘行者的认识。
     这七种对心的推寻认识,世尊一个个把它们都破掉了。这七种推寻,也代表了我们众生八万四千种的漏洞,世尊用他的智慧把我们众生的这些漏洞一一给堵起来。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时阿难再也坐不住了,从座位上爬起来,把袈裟拿下来,本来袈裟是披在肩上的,拿下来露出右肩,(中国以露肩为不恭敬,印度以露肩为恭敬,佛教以偏袒右肩为最恭敬)右膝跪在地上,表示身业清净;合掌恭敬,表示意业清净;而白佛言,表示口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才向世尊请示正法。

     你们注意到了没有?阿难尊者从一开始的轻率不敬开口就答,慢慢到合掌起立答言,又到磕头哭泣,到现在的如礼如法,逐渐逐渐在改变在进步,他的心也越来越调柔,跟法也就越来越相应了。阿难尊者是我们众生的代表,他是一种示现,他在教我们应该怎样学佛,怎样认识真心,怎样用真心来修行,怎样尊师重教,大家要深刻地理解这些,对照自己的不足、习气,下决心改掉它,才是一个合格的佛弟子,知道不知道?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
     阿难这时候套近乎来了: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弟,阿难是四王八子中年龄最小的,蒙佛慈悲爱护,现在虽然已经出家,但是以为自己是佛的小弟,佛一定会怜爱他,因此只修多闻,不勤修定力,经常在佛面前听法,但不做深思惟。

     闻思修是我们佛弟子学佛法的必然途径,首先要闻法,若不闻法怎么了解佛法的真实义?现在很多人自己在家拿着经书看,经书印了很多到处散发,这个佛法会兴盛吗?过去有人说:《天台纲宗》一出,天台宗就灭了;《禅宗语录》出来,禅宗就灭了;现在经书满天飞,佛法就灭了。

     古代经书是很尊重很尊重的,师父种种观察考验把你调化好了,然后才给你讲经,听法明白了才传《楞伽经》来印证,证明自己所说跟如来所说如同一辙,是这样子的。现在人自己拿经书看,以为自己明白了,哪那么简单?不相信不服气,回去你把《楞严经》再去看看,明明我在讲堂听的很清楚的,为什么我自己一翻《楞严经》又看不懂了呢?

     “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於淫舍。”
     无漏指四果阿罗汉,阿难尊者只证初果,未得无漏。未得无漏碰到境界还容易被境界所转,没有能力折伏娑毗罗咒,被外道邪咒所迷,沉溺在淫舍。

     为什么做不得主?因为主在哪不知道。碰到个外道他也是修行的,或者一个外道的气功师,两句话就把你们吸引去了。你不去,他威胁你,你就害怕了,万一他害我呢?万一他念个什么咒子,特别这个北方,有搞那个风水的,他打风水做你呢?在你家附近埋个东西你怕不怕?我学佛就是为了保这个家平安的,唉,算了算了,你说什么我听你的,佛教徒也不做了。就象阿难尊者碰到一个娑毗罗咒,差一点就掉到坑里去了,是不是?为什么做不得主?明明我们一个大活人靠一个心活着的,谁知现在我们连自己的心在哪都不知道,为彼所转,被这个境界所转。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hui弥戾车。”
     真际就是真实,所诣就是所在。由于不知自己的真心在哪里,差点吃了大亏,但愿世尊发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我等,为我们开示奢摩他路,即修正定之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阐提指毫无善根的人;隳是毁;弥戾车指恶知见。阿难尊者的意思是,请佛开示修正定的法门,不但阿难与大众能够得到定力,有力量降服外道邪魔,同时也可令那些断善根的众生,毁灭恶知见。

     阿难尊者归根结底,是这个真正的皈依处没有找到,你说,他都出家了嘛。为什么我给大家皈依的时候,我要详细地跟你们说,什么是住持三宝,什么是理体三宝,我要讲清楚,你们还要听清楚,我讲清楚了,你没有听清楚,你得不到皈依的体,为什么?你皈依处没有。现在就是这样子,很多三宝弟子连皈依体都没有,很可惜,甚至连出家人也是这样子。我在杨歧寺讲《楞严经》的时候,他们后来明白心是什么了,佛到后来开显了嘛。明白了之后我说:“嗯,你现在不错了,有个三皈依的体了”。那个师父高兴的不得了,还是我们寺庙的维那天天领众的,有了真正的皈依体了高兴的不得了。

     我们听经前给大家做的简单的皈依,现在算不算?也算的,这叫名字皈依,相似的皈依,是为我们听经闻法做增上缘的。因为没皈依的听法,不如法。现在你们听了这个法,慢慢就明白了,佛的智慧先破我们虚假的执着,让我们把以前的执着放下来,既然是错的,你坚持它干什么?放下来,然后世尊告诉我们真的。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伫是等待,翘是抬头急切地等待,钦闻表示恭敬虔诚,示诲是开示教诲。众生的法身慧命干渴得不得了,需要佛法甘露来滋养润育。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讲心的状态,禅宗往那一坐干什么?观心,找这个心,什么时候找到,什么时候开悟。禅门用的就是这个方法,禅堂就是专门干这个事的。

     净土法门,悟了这颗心就是无量光无量寿,那就是实相念佛。

     修密,密在哪里?密不在佛那里,密就在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中,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我们这个五蕴中就有如来体性,这是一大秘密。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知道这五蕴的本身就有如来藏性,佛亲自拉着我们的手来认识这个宝藏。

     所以说这个经直指人心,直接告诉我们转凡成圣,了生脱死的方法,一起步就有禅宗那么高,就有实相念佛那么高,就有密宗那么高,这就是大总持无量法门。这经我说它是金刚乘的,属于大圆满心部的,往后是大圆满窍诀部的,再往后属于心滴部最高的佛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