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古刹

个人日记

方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称玉符山。相传古时候,方山一带方圆几百里一片沼泽,玉皇大帝的金印失手掉落这块沼泽上,化为一座大山。玉皇大帝怕收回惹人笑话,将错就错,传旨留下金印,为水乡增添一处山景。从此便有了方山,后改名灵岩山。北魏法定禅师引两头猛虎驮着经籍,来此建寺,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灵岩寺。 
去灵岩寺不下二十余次,走过门票,翻过后山,看过寺庙,攀过山岩,至今历历在目。每次去灵岩寺都有不同的收获,即便节假日出去放松,也不失为旅游佳境。携友十五,拼车三乘,走104国道,直奔灵岩。这里群山环抱,绿意盎然,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停车场存放车辆,以身份证取门票进景区。几年未来,变化甚大。门前建起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门口新建了门楼,砖木结构,硬山脊单檐建筑,红墙碧瓦,两侧与朱红院墙连接,门楼两侧雕塑哼哈二将。进门右侧是天门殿,塑有四大天王。天门殿后面东侧是钟楼,西侧是鼓楼。东西两厢房,都是出售旅游商品的场所了。正中座北向南是大雄宝殿。下半部青石板垒砌,上半部青砖朱漆红墙,硬山脊,单檐,斗拱式建筑。两侧绕过大雄宝殿,见一座残垣断壁,为五花殿遗址,五花殿建于宋朝,明、清两次重修,架阁两层,龟首四处,后均毁于火灾,现仅存残墙半层,四面拱门遗迹尚存。最后面是千佛殿,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这里香火还算旺盛,时常有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有一僧人立于佛像前,为前来烧香的信徒击磬诵经。
整个寺庙分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但气势不够恢弘,均为单层结构。与其他寺院不同,寺院门楼偏离建筑的中轴线,中轴线直冲山峰崖壁。这里三面环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千年松柏、青檀、银杏比比皆是,立地参天。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枝干伸展着悲怆的历史造型,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矫情而透明。寺院里摆放了许多石质柱座和宝顶,估计应该是坍塌的建筑物或佛塔的残留。主院的东侧散落新增的仿古建筑,星罗棋部,但不具备寺院的建筑特点。断崖下有山泉汩汩流出,因旁边有铁袈裟而得名袈裟泉,是寺院生活用水的水源。铁袈裟从乱石缝隙中钻出来,两米多高,铸造年代不详,无人知道做什么用途。有人推测是铸造佛像的半成品。铁袈裟历经千年无锈蚀,不风化,足见当时冶炼、铸造技术之高深。
寺院西边有墓塔林,多为石塔,唐、宋、元、明、清各具风格,共有佛塔156座,与少林寺不同,这里的佛塔都是石塔,佛塔密集集中,塔旁有石碑,记载了当时的建筑背景等珍贵资料,为研究寺院历史和佛教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塔林旁边有一座八角形塔叫辟支塔,是灵岩寺的看点之一。始建于宋朝(994年),历时63年完工。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因为时间和天气的关系,未曾爬上山顶,再说也爬过多少次了。找林阴处吃饭,饭后打牌。三点半乘车返回。

                                                               2015年8月23日星期日

视频地址:http://www.56.com/u88/v_MTM4NTc5MDQ1.html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