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中老师的(一针疗法)--一
手机日志
近年来,我经常告诫自己并多次公开宣称:60岁之前不再写书了。但是今天,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又使我重新坐在在了电脑前,提前16年开始了本书的撰写。我之所以如此告诫自己,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对自己以前出版的10本中医书籍井不满意;二是为了写这10本书,我的身体严重透支。
我自幼体弱多病,倍受病痛折磨。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得了严重的眩晕病,一犯起病来就卧床不起,睁开眼天旋地转,闭上眼惊悸不已,张开嘴口涎流成线,短则一周,长则半月,每年必犯数次,没有办法,只得体学一年。父母为了我的病四处求医.最后我的病被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用了许多中西药物,耗费了不少钱财,还是没有治好。那时候我的感觉就是人生的痛苦奠过于疾病,疾病的折磨莫过于眩晕。吃药治不好,又断断续续地用了多年的民间偏方,吃了不少麻雀脑子、猪脑子、桑椹花煮鸡蛋、鸡冠花煮鸡蛋、天麻煮乌鸡等等,还真是偏方治大病,到初二的时候,我的病就再也没有发作过。因此,我立志学习中医,1980年高考时,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山东中医学院。在学习《金匮要略》时,我才知道我的病中医称之为痰饮眩晕,医圣张忡景对此记载的是如此详细,本来用几副至一二十副苓桂术甘汤就可以治愈的病,竟然折磨了我整整八年!(以后我用此方加减给不少患者解除了病痛,毕业从事针灸后,我又知道了此病只需多灸几次百会穴就可以解决问题,此是后话。)
我生长在缺医少药的农村,从大学二年级起,我就试着给人开方和针灸治病,因为我太了解病人渴望尽快解除病痛的心情了。牛刀小试,我竟然也治好了一些病,在病人的感激和赞美声中,我对中医的喜爱也越来越深,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药王孙思邈有句名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意思是说,有这样一种愚蠢的人,学了几年医,便觉得自己学的很好了,以为普天下的医生数自己最高明,没有不能治的病;等到冶了几年病,才明白医道之深奥艰难,才知道对许多病症还是没有好方子,一筹莫展。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就是这种典型的“愚者”。只不过我似乎更愚一些:等到学医的第九年,我才对后半句话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那一年,也就是1989年,有三个“66”让我记忆犹新:我的儿子农历六月初六出生丁,出生后第66天开始腹泻,我想给他针灸,我的老母亲害怕把他扎坏了坚决不同意,只好先用西药,继用推拿,再用中药治疗,连续治了66天腹泻仍不止,当时真是感受到了“无方可用”的尴尬和窘迫。最后,我从古医书中看到了一个方法,用五倍子研来温醋调成膏状,贴肚脐神阙穴可以治疗小儿久泻不止,如法试用竟然一次而愈!(凡是小儿久泻不止,查看肛门不红者,此法屡用屡效。)儿子的病好了以后,老母亲告诉我:她近来自觉全身发热。我给她量了量体温:奇怪,体温不高反低,只有35.5℃。当时我正在攻读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安排得很紧,因急着去上课,我随口说了一句:“你先用艾条灸灸肚脐吧!”一周后,发热的症状消失了,再一量体温36.5℃,正常了!没想到一个针灸大夫们熟视无睹的肚脐神阙穴,在我的两位亲人一老一少身上会有如此的奇数!是偶然,还是必然?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好钻牛角尖的我,开始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把这两个病例向导师---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秀英教授作了汇报,并问读硕士三年期间可否重点研究一下神阙穴。因为我知道导师是针灸界研究予午流注的名家,我是老师的开门弟子,按说也应该研究子午流注。导师说:“说起神阙穴,我倒是想起了我冶的一个病例。前几年在内科住院的一位溃疡性结肠炎的重症病人请我会诊,我用重灸神阙的疗法治疗数月,病人的症状逐渐消失出院了。不过种阙是一个禁针的穴位,搞这方面的研究怕是没有太多的参考资料啊。这样吧,你不妨先查查有关的文献再说。”
那时我的家就在校园内一间平房,离图书馆只有数十米的距离,从此以后,我便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当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检索条件,更没有诸如“脐疗”等检索词,我只好用笨办法将山东中医学院图书馆二楼期刊室内所藏的中医期刊合订本一本本地翻阅查找,结果使我大吃一惊:截止到1991年底,有关神阙穴治病的报道多达400余篇,多是介绍在肚脐外贴药物治疗某一种或某几种病症的临床报道,但当我把这些报道综合在一起看的时候,又是出乎意料:内容涉及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100多种病症!带着好奇和思索,我又有重点地查阅了学校图书馆内的历代中医书籍(包括古旧书库内的一些书,写到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已经退休的陈其迈和潘瑞贞二位老师,他们经常主动帮我找书并给了我很大的方便)。
最后的结论是:根据历代文献记载,神阙穴可以治疗从头到脚。从内到外200多种病症。我及时把查阅文献的情况向导师和其他几位教授进行了汇报,并表示对神阙穴为什么会治疗如此多的病症迷惑不解。几位老师一致建议并一再鼓励我:你把这些资料好好地整理整理,再从理论上深入地研究研究,不就是一本很好的书吗?1992年4月,我的第一部专著《中医脐疗大全》被济南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出版发行,全书38万字,记载了155种病症的脐疗方法。
古代名医扁鹊有句名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意思是说:老百姓所担忧的是自己患的病太多了,而医生所担忧的则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了。历代的名医之所以成为名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名医掌握了其他医生所不会的治疗方法,治好了其他医生治不好的病。而同现代医学相比,治疗方法众多正是中医的独特优势。读研究生的三年,我的许多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现在回想起来,也正是这三年和以后的刻苦努力,打下了我的中医和针灸基础,使我有了以上的认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医的治疗方法还没有被系境地挖掘和整理。于是,我一发而不可止,有志于此,沉耽于此,虽一朝一夕也未敢懈怠,于1994年至1998年分别又在北京、台湾、济南等地出版了《中医鼻疗法全书》、《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疗法丛书》(包括单独应用涌泉穴的《中医足心疗法大全》和应用劳官穴的《中医手心疗法大全》等8部)。以上包括神阙、涌泉、劳官三个单穴在内的10本书籍全部获得丁山东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理论成果奖(有关神阙、涌泉、劳宫三个单穴的临床应用的脐疗、手心疔祛、足心疗法三本书,我已同时让我的研究生帮助修订,济南出版杜2006年将再版发行,本书不再详述)。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992年出版《中医脐疗大全》时正是我的而立之年。但为编著此书再加匕以后几年来的青灯黄卷和废寝忘食,我自幼虚弱多病的身体被严重透支,我重新遭受了数年新的病痛的折磨。写作就是学习的过程,当时我完全沉浸在写有所得的快乐中,晚上写到黎明也毫无睡意,白天写到傍晚也不觉得饿,经常想不起自己是不是已经吃过中午饭,吃的什么饭。有几次抬头看表是5点多钟,看看窗外天色朦胧,竟然不知道是早上5点天色将明还是下午5点天色正暗!记不清是从哪一天起,我的胃部开始疼痛,写的时间长了就会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睡觉醒来时双手发麻甚至一时不能活动,体重下降到了不足53公斤,通过胃镜拍片等检查,幽门处有两个大枣大的隆起,颈椎也有问题。
我知道自己得了严重的胃病和颈椎病,身为医生的我更明白胃痛没有了规律性且针药难以缓解和幽门处的隆起通常都意味者什么,也知道病因就是饮食不节和起居不时,病因不除,只靠针药难以根治。在病理检查排除了肿瘤后,我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受和体验中继续坚持用了两年的时间编写完成了《中医鼻疗法全书》和《中医足心疗法大全》两部书稿,同时坚持注意饮食起居和结合针灸、服药,每天坚持早睡,早上起来爬千佛山锻炼身体,当时,我经常试图悄悄地跟在我十分崇敬的张珍玉教授身后,可每次正值壮年的我却总会被年过七旬的张老超落越远。
由于身体和时间的原因,以后的书我已无力自己完成,便约了十几位志同道台的博士、硕士,一同进行《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疗法丛书》的编写,我担任主编。就在丛书编写期间,我惊闻被我邀请担任丛书编委会主任、年长我数岁的《中医外治杂志》主编朱连学先生因操劳过度英年早逝!
最虚心的人是最善于吸取自己和别人经验教训的人,此时年近不惑的我才开始逐渐明白人生就像长跑,聪明的人应该均匀地分配自己的体力,而不是竭尽全力在没到达终点之前就累倒在路上。一个医生,如果自己的身体就不好,还有什么说服力?你还怎样更好更多地为其他人解除痛苦?《寨问·上古天真论篇》是《内经》的第一篇,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养生的意义和方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击。今时之人不然也……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此外,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还有这样一句话:“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由此可见,食饮不节起居不时伤人最甚。我今天之所以用了这么多的篇幅论述其对健康的危害,是因为我有切身的教训,是因为我二十多年的临床中所见的许多疾病都与此有关但病人甚至医生对此却熟视无睹,是因为有不少人仍在废寝忘食地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却浑然不知,是因为一些学术精英因此而英年早逝的消息还时有所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内经》的第二篇,最后的结尾是这样几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话题虽然扯远了点,但我希望以上所说能对一些人增强健康意识和改变不良的饮食起居习惯有所启示,能对您长久地保持“未病”和“未乱”的身体而有所裨益。历史上不少名医都曾经发过如此感慨:40岁之前不要轻言医道。意思是说中医学博大精探,不下几十年的功夫很难真正登堂入室。《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一老子《道德经》仅五千言,张仲景《伤寒论》数万言,叶天士《温热论》万言耳,却皆能久传不衰。倍受推崇。40岁以后再看我自己的书,虽然洋洋洒洒数百万言,虽然至今印刷多次仍不时有患者来信来电索书,但我自己明白:这些书多是文献的汇集和整理,少有自己独到的临床经验。我暗下决心,首先把身体养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60岁退休后,时间也充足,再把自己几十年独到的见解和经验整理成一本小书同世。
近年来,我多次应邀在全省、全国和国际会议上做“一针疗法”的讲座,反响很好,每次课后,不少人都用充满希望的眼神问我有没有书,每当我告诉他们准备60岁以后再写书的时候,我同时看到的是他们那不解和失望的表情。
前段时间,和学校的一位同事在一起吃饭时,他通过如下一件事认为现在对针灸的宣传还非常不够。他说:这几天刚看了一篇报道,说的是中国的一名军人在一次事关国家荣誉的比赛中以惊人的毅力取得了第一。在比赛途中,他不慎扭伤了脚,医生给予了必要的处理后,他又坚持跑到了终点——同时,他也倒在了地上,他的脚已经肿得惨不忍睹!我的这位同事说:如果您当时在理场,他还用受这么大的罪吗?因为这位同事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我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只需要在其对侧的手上扎一针,就可以使其疼痛立止,行履如故,而且他本人就是受益者之一。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院长,我再次感到了宣传针灸,让更多的人了解针灸,让更多的学生学好针灸,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针灸的重要性和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几个月前,我把自己研读《灵枢》的感悟和一些临床体会给我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师——北京张士杰教授汇报。张老是全国针灸名家,善用太溪穴,人称“张太溪”,其所著《古法针刺举隅》例举单用太溪治症多达60种,书虽仅6万余言,却是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当我说准备向张老学习60岁以后也写本小书时,张老说:“你还是现在就写吧!我希望早一点看到你的这本小书。”我想:趁着我的许多老师身体还康健,精力还好的时候把书写出来,井得到他们的指点,以后再加以修改和充实,不是更好吗?
经过几年的钓鱼、摄影、爬山等户外锻炼和调养,我的身体已恢复如初。
济南出版杜的胡瑞成主任告诉我:早在前年就已经将我的《一针疗法》列入出版计划。 今年学校的寒假也特别长,有一段近年来难得的清闲时间。今天,农历2006年正月初七,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一个标志着春天来临的日子,我想起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说:“春三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以及明代医家吴崑《针方六集》中的一句话:“针道博矣!大贤识其大者,小贤识其小者,故小言虽卑近,而亦高远之阶梯,何可无也!”
就这样,我开始了“食言”——先把这本小书写出来,一方面宣传一下针灸,希望对学习针灸者能提供一点帮助;另一方面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指点。
二
关于这本小书的书名和写法问题,让我费过一番琢磨。
针灸是扎在穴位上的,此书是叫《一穴疗法》,还是叫《一针疗法》?
“一穴疗法”和“一针疗法”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一穴疗法”是只用一个穴位治病,只要是作用在这个穴位上的方法(如可以针,可以灸,可以拨罐,可以贴药,可以按摩,可以穴位注射等),都属于“一穴疗法”范畴。上文提到的脐疗(神阙穴)、足心疗法(涌泉穴)、手心疗法(劳宫穴)实际上都是一穴疗法。可见“一穴疗法”的内容很多,显然不是一率小书所能涵盖的。也许以后我会写一本综台各种治疗方法的《一穴疗法》。
“一针疗法”也是用一个穴位治病,但仅局限于在这个穴位上扎针,是针灸的神奇和精妙所在,一针下去,就可以治病,岂不妙哉!这也正是我写这本小书的初衷。所以,我选择了《一针疗法》这个书名。还需要说明一点,因为用手指按压穴位也叫指针,所以本书也包括了指针在内。
这本小书是用中规中矩的术语和格式写成一本只供专业人士参考的纯学术性专著?还是不拘一格,写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和从事针灸呢?
中医针灸博大精探,但只要有了兴趣,你自然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登堂人室也就不难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初学中医的不少大学生们都有这样的感叹:中医书很难看懂,学起来索然乏味。我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现在的中医教材和书籍写得可读性不强是不是也有点关系呢?我至今还记得《红楼梦》、《西游记》、《镜花缘》等小说中那些医学的内容是那幺的有趣和浅显易懂,正是这些书还有以后我看到的一些活泼有趣、医文并茂的书籍,提高了我学习中医针灸的兴趣。所以在本书的写法上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虽然对我来说,这还是尝试。
有一次,我在学术会议上做了“一针疗法”的讲座,几个月后,一位针灸大夫告诉我:“您介绍的方烦确实好,但是本来扎几十针需治疔一段时间的病,用您介绍的方法几次治好了,而且只针一针也没法向病人多收费,您说我们要少挣多少钱啊!”我很欣赏这位同行的实话实说,但我更希望她只是开了句玩笑。我知道,只想用针灸挣钱的人不应该读我这本小书,而是应该先用心去读药王孙思邈《于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孙思邈说:“有一技长于己者,不远千里,服膺取央。’’至今我所掌握的一针疗法,有不少方法就是得益于我的老师们。
学医和行医之初,我有幸耳闻目睹了不少老师们一针治病的神奇疗效。
张善忱老师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针灸界最年轻的副教授,担任全国五版教材《针灸学》副主编,1984年因肝癌去世时,《中国针灸》曾专栏哀悼,称他的去世是中国针灸界的一大损失。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1982年张老师给我们讲授《针灸学》时提到的一个病例。这是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学校开门办学到了农村,有一天晚饭后,张老师等几十人正在村边的小路上散步,想见对面几个人赶着毛驴车急匆而来,张老师料到他们肯定有急事,便远远地停让在了路边,等驴车从身边急驶而过时,他发现车上躺着一个人。职业的敏感和责任让他问了一句,才知道这是一位因胆道蛔虫发作而剧烈腹痛的病人(当时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较差,此病多见,且常常反复发作,疼痛难忍)。他急忙让车停下,因身上没带针具,便以指代针,在病人背部的胆俞穴处进行按压,没几分钟,病人的疼痛便完全消失了。这是我耳闻的第一个一针(指针)收速效的病例,引发了我对针灸的浓厚兴趣。
1984年实习时,我首先选择了附属医院针灸科。刚进科不到半小时,就见用担架抬进了一个30岁左右急性腰扭伤的男性病人,在床上呻吟不已。当时张登部教授和陈兴田老大夫各执一针,张针人中,陈针后溪,同时行针,也就是一二分钟,病人疼痛消失,千恩万谢地在我惊奇的目光下自己走了出去!正是这次治疗,让我第一次亲眼见识了针灸的神奇。张老师对奇经八脉和根结标本理论有深入研究,我工作后有幸与他在同一诊室多年,受益匪浅。此外,他在担任科主任期间实施的青年医生定期轮转的方法,也让我有了更多机会向其他老教授学习。
刘玉檀教授是针灸临床家。他艺高胆大,深刺风府、背俞等穴往往让观者也为他捏着一把汗。尤其对针灸的气街四海理论研究精深,近一二十年来更是擅长用此理论指导治疗各种疑难病症。例如同科的一名教授上班期间突发肾绞痛,为结石所致,刘老师一针下去,疼痛立止,翌日再行检查,结石已经排出。
陈乃明教授是针刺手法的名家,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应用得得心应手,近年又独创“逍遥针法”,常见其妙用手法只针一穴治病而收奇效。试举一例:同科的一位大夫介绍一位亲友请陈诊治,病人是一位60多岁的某大学退休女教授,患坐骨神经痛久治不愈,时值夏末秋初,济南天气尚热,奇怪的是她头上还戴着帽子。询之,曰多年来头部怕冷怕风。陈老师因病人甚多,简单询问了几句,绐病人诊了诊脉,便取一针扎在了病人眉头下的睛明穴,然后告诉病人:到走廊上话动活动吧!病人内心颇为不悦。没想到针后疼痛即明显减轻,如法继针数次,不仅疼痛全无,而且头部怕冷的症状也随之消失。此时,病人方连连感叹其医道之高,针术之妙。
我的导师王秀英教授是研究针灸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的名家,在临床上经常用此法在不同的时间选取不同的穴位治疗各种病症而收良效。现在,我对有时间性发作和加重的病症用针灸只取一穴治疗,且得心应手,就是得益于我的导师。
根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记载:“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砭石是针的前身,所以现在针灸学术界普遍认为:针灸的发源地就在山东一带。《史记·仓公扁鹊列传》记载的扁鹊(成为山东长清人)针灸百会穴成功救冶虢太子尸厥证的故事流传至今。长江万里总有源,我想,以上我提到的几位山东当代针灸名家一针治病的故事和宝贵的经验也不应该销声匿迹吧。
写到这儿,我又想起了《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的一句话:“小针之要,易陈而难人。”意思是针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初学容易精通难,知道针某穴治某病易,操作针某穴治某病难,明白针某穴为何治某病更难。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们把我领进了神奇的针灸之门,我也希望我的这本小书能让更多喜欢针灸的人了解针灸的神奇,能让学习针灸的人思考和明白针灸为什么会如此神奇,能让从事针灸的人创造出更多的神奇。
第一章 经络病症的一针疗法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一《是枢·经脉第十》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灵柩·经脉第十》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灵枢·经别第十一》
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成绝。
一《灵枢·根结第五》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一《扁鹊心书》
一、认识针灸
1.针灸与针灸疗法
一提起“针灸”,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到针灸就是在穴位上扎针,许多地方的老百姓把针灸叫做“扎干针”。这是因为现在治病常用的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俗称“打吊针”或“打吊瓶”),扎针的时候都是要把药液注射到体内,而针灸的时候只是把细细的金属针扎在穴位上,针是实心的,针上没有任何要,所以就叫“扎干针”。但实际上,“针灸”并不只是“扎干针”,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更确切地说,“扎干针”只是“针灸的一部分。顾名思义,“针”和“灸”。“针”就是针刺、扎干针(随着针灸疗法的发展,也有人把穴位注射等疗法归属于“针”的范畴); “灸”是灸疗。 “灸”这个字上面是天长地久的“久”,下面是一个“火’’字,说明“灸”肯定与“火”有关。那么什么是“灸”呢?“灸”一般是用艾绒制成艾炷或艾条,用火点燃后,在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熏烤热灼。因为“灸”一般是用艾作灸疗材料,所以灸通常多称为“艾灸”。许多地方,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五,都有在家中的门上插上一些艾草以避邪防病的风俗,艾灸用的材料就是这种艾草制成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少人往往把“灸”误写或者误读成“炙”,甚至个别医疗机构也把“针灸科”写成“针炙科”,是非常不应该的。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针灸疔法是运用针刺和灸疗这两大类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因为针法和灸法都是作用在穴位上的,并且常常配合应用,相互补充,所以合称“针灸”。令每位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针灸疗法是我们勤劳聪明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创造和总结出来的。现在,这一疗法已经登上了医学的大雅之堂,并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灸疗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穴位(专业术语叫“腧穴”)、针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四大部分。
凡是学过针灸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一“针灸易学而难精”。也就是说,要学会针灸很容易,只要知道几个有用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人中等,然后将针扎入穴位就可以了。但是针灸要精通很难,针灸学是个“无底洞”。针灸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疗法,但实际上它又很不简单。
应用针灸治病有很多的优点,因为针灸疗法通常不用任何药物,避免了内服和注射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所以在当代,针灸被称为“绿色疗法”。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据现在的资料统计,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疗效是其他中西医疗法所无可比拟的。也就是说,对某些病症。针灸应该是首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针灸疗法历经千年而不衰,并引发了全球性针灸研究热潮。针灸是扎在穴位上的。用的穴位有多有少。少则只扎一十穴,多则要扎数十穴,我的这本小书,专门讲的就是只针一个穴位的疗法。
2.针灸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起源的确切年代已难以考证,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来看,早在创造文字之前针灸就已经荫芽了。 现在用的针灸针一般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但针的前身却是一种特殊的石头。叫“砭石”。早在原始社会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要赤脚露体、奋力奔跑以捕获食物和逃避野兽,在身体不慎被石头等物磕打、刺伤后,会发现身体某些不适或疼痛感也随之缓解。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生活,常常在患病后用锐利的石块或石片刺激疼痛处,或发溃决脓以缓解疼痛和治疗疾病,这样从无意识的发现到有意识的运用,通过反复实践、认识的过程,久而形成了以石治病的方法。这种用来治病的石块或石片,就叫做“砭石”。
古代的地理学专著《山海经》有这样的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砭石。”又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关于针术的发源地,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砭石者,亦从东方来。”针灸学术界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东方主要指中国山东一带。现在看来,这是有根据的。山东微山县两城山出士的东汉画像石上的人头鸟身“扁鹊针灸行医图”,为针术起源于我国东部提供了历史证据。更具说服力的是,近年来在山东省又发现了其形色皆如玉的一种特殊右头,经著名中医文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马继兴先生等的考证,这种石头正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有石如玉,可以为针”的砭石,现在中国针灸学会己成立了砭石分会,专门对古老的砭石及砭石疗法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对于针术的起源,还有“伏羲制九针”的说法(如《帝王世纪》),但已经是关于金属针的事了。砭石的使用,主要是在冶炼术发明之前,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具也得到了不断改进,由石针、骨针、竹针而渐变为铜针、铁针、不锈钢针。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刘胜墓,内有金针、银针9根,这一发现,证明了早在2000年前已不单是采用铜针、铁针,而且已采用金针、银针作为针刺的工具了。
灸法的起源是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后,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再简要说一下历代针灸的发展和应用一针疗怯的情况。
春秋战国到辜汉,最著名的针灸医家有三个:扁鹊、华佗、张仲景,三人也都是一针疗法的大师。如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针灸百会穴治好了虢太子的尸厥证,使其起死回生,华佗一针解除了曹操的头风之苦;此外,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其疗疾……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张忡景写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内有不少针灸或针药并用的内容,提出了“阳证用针,阴证用灸”的原则,其用刺期门治热入血室,针足三里预防传经等疗效确实,历代广为应用,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
另据《史记》记载,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针刺涌泉穴治疗济北王阿母之热厥足热症,立愈。此时与针灸有关的书籍主要是《黄帝内经》和《难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其中的《灵枢》又称为《针经》,主要内容就是针灸。要想真正成为一名高水平的针灸医师,如果不研究《内经》,特别是不研究《灵枢》,那是肯定不行的,如果下功夫真正把《灵枢》读懂了,就可以一通百通,左右逢源。我的这本小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对《灵枢》部分内容的现代解读。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当首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据说皇甫谧自小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终在别人的教育下“浪子回头”,在文史方面做出了很大成就。他到了中年得了“风痹”证,几至于卧床不起,于是,便发愤学医,最后不仅自己的病好了,撰写的《针灸甲乙经》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在临床上常用针手三里治疗急性腰扭伤,针腕骨治疗中凤手指拘挛,常常一针即有佳效,就是源于此书。
自隋唐开始,针灸独立设科。这个时期出了两位年过百岁的针灸名家,一位是活了103岁的甄权(约540---643),另一位便是活了101岁的药王孙恩邈(581 -682)。甄权是位一针疗法的高手,据记载,隋鲁州辩史库狄嶔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不能治,甄权只针肩髃一穴,迅即冶愈能射,撰有《针经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著作。643年,唐太宗曾亲临其家访视长寿的饮食药性,并赐寿杖衣服。孙思邈是我最为佩服的医家之一,著有传世名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和潜心治学、淡薄名利的思想堪为我辈楷模。在针灸方面,他发明了阿是穴,提出了针、灸、药各有所长, “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的观点,井创立了灸法的一些原则,1991年我曾专门撰文《论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发表于《山东中医杂志》。
宋朝,王唯一设计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是最早的针灸教学模型。宋金元时期,是针灸发展的争鸣时期。最有成就的针灸医家当数窦杰(字汉卿,后改名窦默),所撰《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又名《六十六穴.流注秘诀》)、《标幽赋》等,都是针灸名著,很值得一读。窦氏尤其擅用八脉交会穴治疗各种病症,如列缺穴主治31症、照海穴主治29症、公孙穴主治27症、内关穴主治25症等,记得我20多年前刚毕业因讲授《针灸医藉选》向恩师张殿民教授请教时,他说:“《标幽赋》可不是一般的人就能讲得了的。”我当时还颇不以为意,近年才知恩师所言不虚,只可惜恩师已因操劳过度卒发心脏病而驾鹤西去(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又不禁脱眶而出,恩师为祖传四代名医,学富五车,经验丰富,尤其擅治疑难杂症,针灸亦其所长。我与恩师是同乡,自学医之初就倍受关爱,获益颇多)。此外,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记有不少单穴治病的针灸案例,如“有一男子咳嗽,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王执中还是善用火针的高手,如“舍弟腰痛出入甚艰,子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行履如故”。“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为刺百会穴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浩哮喘,只缪肺俞,不缪他穴。唯按肺俞不痛酸者,然后点其他穴”。窦材以当世扁鹊自称而著有《扁鹊心书》,重灸法擅长分别应用关元、命关等穴而救治大病;庄绰《膏肓俞穴灸法》是第一部单穴成书的著作;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完素、李东垣和张子和,也都是针灸的行家高手。如张子和《儒门事亲》载:“项关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住,倒于街衙,人莫能助,呼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