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客此姑苏城、莫使青春负韶华。(一)

个人日记

       来到苏大给我最让我羡慕嫉妒恨的学长是张添伟。同为无锡人,为什么人家的日子过得那么潇洒。身处独墅湖校区,却总是有空来本部听韩语课、日语课。有在平江路偶尔文艺的时候、有在十梓街当吃货的时候、当然也有在情人坡前苦逼的时候。再打打台球、交交韩国朋友。呵、这才是生活吧。姚智鑫曾说:苦逼的人各有各的苦逼。也许人家管院的品质生活我们学不来、但有幸客此姑苏城、莫使青春负韶华。
       从知道被苏大录取的那一刻就计划着一定要访先贤、觅古迹。转眼三四个月过去了、唯一集体游过的天平山也错过了范仲淹纪念馆。 有人当学霸、有人忙兼职,可能大家活在不同的世界里,无法体会各自的心境。要是再不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怕是不能够了。
      于是、我一个人的姑苏古城文化苦旅开始了——孤独并潇洒着。

【李鸿章祠】
      大早偶遇黄李珏袁利发办完园林卡,便独自冲着五人墓去了。啦啦啦,下着雨也阻挡不了我啊!!!谁曾想到摸索着好久到了山塘附近,首先遇见的是李鸿章祠。
      太奇葩了!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竟然就建在里面啊!害的我一开始纠结好久!古色古香的门口里面却是拉着打造什么师范的横幅,这样一上来超令人费解的,门口还有谢绝参观的牌子。嘿嘿!小生依旧仗着学生装扮混了进去。在里面实在摸不着头脑,便拉个女生来问:”这里是李鸿章祠么?“”嗯嗯,是这里。“”诶?那么学校呢?“”也在这儿啊。“”啊!!!“”学校就在李鸿章祠里面。你往里面再去看看吧?”我顿时石化了······
      好好一个祠被学校建的四不像,除了泰山石敢当样式上面刻着谕旨的石碑、中规中矩的照怀亭再也找不到李文忠公的遗迹了。李鸿章签了条约一直为后人所诟病、提倡的洋务运动也是失败的。实际上没人能懂他的苦逼:条约总归要有人去签的,这不是他能够决定的,他自愿背负千古罪人的骂名是难能可贵的。

【五人墓】
      早在高中我们就学过《五人墓碑记》,当时我就很激动地问家在苏州的朱苏胜去过没有。阿胜神回复:啥玩意儿,听都没听说过。来到苏州也问了很多人,皆唯唯而已。即使去看过,也只是顺道或者是不小心撞见的。呜呼!没有想到就算张溥写下碑文,而今也无人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照样是徒有其石!
      整个园里只有我一个人,庆幸可以独自好好地瞻仰,却同时也为五位英雄感到悲哀。石坊上杨廷枢所书“义风千古”动人心魄,那是怎样的英雄惜英雄啊!又不禁想起杨廷枢之后宁死不降清的轶事。石坊与清代的两幅对联若只是让人慨叹的话,进享堂里一方巨大的石碑上刻“五人之墓”鲜红大字,未免令人伤感不已。右侧拓着《五人墓碑记》的原文,还有相关纪略。沉浸其中、思绪万千,不知不觉居然吟诵起来。石碑背后便是五个人合葬之处,破败与修葺过多次倒不用去说,可竟然连名字都会刻错。环堵杂草丛生,断垣残壁不堪看,越发凄神寒骨。脑中一幕幕浮现出苏州百姓请愿、狂殴阉党、五人就义的场景。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我徘徊许久不忍离开、生怕五位英雄又会寂寞。

 
【葛贤墓】
       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葛成,他的墓也在义风园中。五人墓在右侧,葛贤墓在左侧。葛成原本只是一介织工,却不畏强暴,领导抗税斗争,之后也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斗争成功后,因仰慕五人高义愿为其守墓,死后葬于五人墓侧。后人称其为葛贤、葛将军。碑上刻的是“有吴葛贤之墓“倒是可以佐证”无锡“一词的来历。吴称为有吴,有即为发语词。后羿时代的有穷国亦如此。同理无锡的无,也有可能只是发语词。所谓的没有锡之意值得商榷。

【白公堤石幢】
      原来整条山塘街都叫白公堤,白居易在此做过刺史。明朝重修白公堤时,范允临、王稚登各写了一篇《重修白公堤记》,前者为碑,貌似没下落了;后者为幢,就是所谓的白公堤石幢,经过迁移保护,现在就在葛贤墓前面。上面的字要么全是佛教符号,要么就是模糊不清了。石幢附近还有复社纪念馆,摆设似的门窗紧闭。好扫兴的说!

【普济桥】
     桥是清朝时期造的,而今也被荼毒不浅。缠上了许多水管、电线。桥墩上的”放生官河“我是的确看到了的,所谓的石柱上的楹联,我却怎么也找不到。据说,桥东石柱楹联:“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 桥西石柱楹联:“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 ”介绍到位、意境悠远,如此富有文采的对联我却缘悭一面,甚是可惜。

【普济禅寺】、【敕造报恩禅寺】纯粹成为烧香圣地,可悲可叹。
【张公祠】、【观音阁】、【桐桥遗址】、【南社纪念馆】所到之时未开放。
【丁公祠】面目全非,出现在我面前已不能辨。
【木兰亭】、【烟水亭】楹联损坏严重,木兰亭尤甚。我经过时,竟有两小儿在此玩火。哀载!
【汪氏义庄】、【山东会馆】、【鲍传德庄祠】不是徒有其表,就是仅存遗址。大有忽悠意味。

时年2012.12.16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