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程【拗救、撞韵、挤韵,死韵、活韵】

手机日志

拗句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拗救

拗救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出句自救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孤平拗救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两救

  ③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例如:
《七绝·初春小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
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挤韵:
什么叫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比如:
《七绝·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



◆撞韵
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不宜如此。

◆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
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
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生动活泼,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这里‘洗’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被压住了。读到那里,总会觉得别了一口气。

是不是诗中就不允许撞韵呢?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除了格律、押韵的要求之外,诗并没有别的任何限制。

这首例诗,撞韵的‘洗’字对诗造成了伤害,关键一点是这首诗相关的韵脚都做成了“死韵”。


◆死韵和活韵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伤害。

◆示例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在哪里?关键在第二句的“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完美的口感,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充分展现。

◆挤韵

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撞韵”和“挤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意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

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是“晚烟寒”劫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

这是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么“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韵”。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在这首诗中“江南岸”是典型的挤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挤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最后的‘岸’是个浅意开口音字,从而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同样,这里‘岸’字还撞韵了。但作者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了“活韵”,同样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三阴平

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七绝·凉州词

在这首诗中‘间’、‘山’、‘关’组成了三阴平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三阴平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第二句的‘万仞山’把这句诗做成了“活韵”。一活全活,流畅而完美的音韵,历千年而不衰。

其实这首诗也是“挤韵”的经典大作,大家不妨再仔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的。

◆连韵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对诗韵的本身的确是有伤害的。这一点尤其在七绝中表现的尤其突出。所以七绝中想找出如何破解“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

我们找了一首用了同音字的七绝,来说明破解之法。

◆示例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七绝·从军行

这首诗中尽管不是“连韵”,但‘昏’、‘浑’仍属于同音字。但作者第一句用“日色昏”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同音字入韵对诗的伤害。

我们也可来看一首“连韵”的七律。

◆示例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都是“死韵”句,那么必然会一伤就害了。

近体诗之押韵,尚有几种戒忌,宜需注意:
一: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
二: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
三: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
四: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碍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
五:戒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
七: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
九: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

【2】词性

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1。【名词】
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又称体词。实词的一种。如:中国、世界、成果、效率、品德、父亲、主人、老李、疯子、错儿、孩子们等。
名词可以分为以下次类:
个体名词,又叫可数名词。如:(一本)书、(三朵)花、(五条)河。
集合名词,不能加个体量词,与集合量词或不定量词"对,批,部分,些"等搭配,如:(一对)夫妇、(一部分)船只、(一些)车辆。
专有名词,如:北京、天安门、孔子、长江。
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
处所名词,如: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中国。
方位词,如:东、西、上、里、前、内。
名词的主要语法特点:
(1)不能用"不"来否定,如不能说"不帽子"。
(2)在句中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时间和处所名词可以做状语,如:小李昨天迟到了。
(3)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只有带有量词性质的名词才可以重叠,如:人、年、天。
2。【动词】
是表示人、事物的运动或相互作用的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动词可分为: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如:吃、打、敲、写,它们的宾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也有一部分动词必须带宾语,如:费(劲)、顾全(大局)。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如:咳嗽、休养、毕业。
心理活动动词。这类动词可以受
"很、太"一类程度副词的修饰。如:爱,想,同意,赞成,怀疑。
判断动词。最主要的就是"是",表示判断或肯定。在表示判断时,"是"后边的成分是"判断宾语",例如:"我是中国人。"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表示行为状况的可能性或意愿性。例如:能够 会 可以 应该
趋向动词,表示趋向性的动作或动作的状态。如:(坚持)下来,(搞)上去,(走)进。
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动词可受副词"不"、"没"的修饰。
动词经常作谓语,后面可以接宾语。
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动态意义。如:听听、想想,还有:讨论讨论、吵吵嚷嚷等。
3。【形容词】
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可分为几类:
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如:红,甜,漂亮,干净,清楚。
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如: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形容词一般都能做定语。
形容词一般不能做宾语。
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如:好好,慢慢,结结实实,雪白雪白。
4。【数词】
表示数目和次序。表示数目多少的是基数词,表示次序前后的是序数词。前者由系数和位数组成。系数包括"零、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位数包括"十、百、千、万、亿"等。二者合成数词,如:二,十二,六百六十六,一千
序数词一般由基数前加"第、初"构成。数词中还有分数,小数,倍数,概数。如:三分之二,一点五,五倍,十几。
5。【量词】
表示计量单位,又叫单位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名量词是人和事物的单位,如:张、本、只、个。动量词是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声、趟。
数词和量词经常组合在一起构成数量词组,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比如:一张(纸)、三只(鸡)、一下(打响)、跑(三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