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苏醒的记忆————翟梦玥

重回汉唐


                                                                                        
                                                                       作      者:翟梦玥
                                                   编       辑:月若瑶
                                                   插图人物:璇    玑
                                                   背景音乐:【重回汉唐】
                                                   词:赵丰年 孙异 玉镯儿
                                                   曲、演唱:孙异  
                                                         
 
 图片
     《左传》记曰:"华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在人们逐渐重视精神文化的今天,高耸的钢筋丛林中,开始有人发出了对衣冠上国的重新思考:那件曾以章纹标识的华美礼服,今在何方?   
         汉服,不是单指汉朝服装,而是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从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至明末间,汉人所穿服饰的总称,后经过三百多年风雨沧桑的断代,湮灭在了历史中,被子孙遗忘。   
         如今仍有很多人误以为,汉服是因其宽袍广袖的不便被自然淘汰的:它被误读做古装,调侃为穿越、演戏、作秀,甚至被同胞认做和服、韩服已屡见不鲜。   
     有人说,穿上衣冠不代表热爱传统文化,或许只是喜欢衣服而已,没有了礼,衣冠只剩一个表。   

                    汉服真的只是外表吗?
图片
 

    且看深衣:它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后中脊梁处,一条中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分上衣、下裳两部分分开裁剪,于腰部缝合,象征两仪。上衣共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可以说,汉服本身就是祖先思想的延伸体现,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记得2005年时的中韩礼仪大赛,韩国姑娘着韩服盛装登场,妆容考据,衣料纹饰精美隆重,举手投足间是庄重的礼仪气质。而中国代表佳丽出场时,却身着旗袍,玉腿掩映间散发的是时装的性感味道,虽然礼仪动作标准规范,但仍少了一份文明古国应有的沉静端庄。    
         我们不是舞着草裙的部落,而是拥有高度文明准则的礼仪之邦。穿着汉服,文天祥舍生取义,于谦誓死卫国;还是穿着汉服,汉文帝开创治世,唐太宗缔造大唐;我们有霍去病马踏匈奴,岳武穆收复河山;有孔夫子周游列国,王阳明龙场悟道;更有李时珍遍尝百草,徐霞客踏遍险关--衣袂飘飞间,是众多汉家儿女对自强进取、忠肝义胆的代代诠释。  
  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艺术、律令,这其中就包括了衣冠制度。后被高丽统一的新罗也请求唐太宗赐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求和中国相同。后各加入自己的审美,演变成为和服、韩服,尤其韩服中的女子服饰,逐渐提高腰线,缩短上衣,乍看又类似唐代的齐胸襦裙。因此,在今天很多人穿汉服出行时,经常被误认为日本人、韩国人。但我们却不能说汉服像他们的衣服,因为没有父亲长得像孩子的说法。  
     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实例:2010年成都春熙路烧汉服事件:女孩孙婷身着汉
服曲裾在重阳节时与同伴逛街,却被几个路人认成是和服,且不依不饶用武力威胁其脱下,最终当街焚毁。此事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伤害,还被美国CNN和日本网站报道,国人因不再认识自己的民族服装,成为国际笑柄。  
   在这样的形势下,韩国开始对中国的文化变本加厉的占有和申遗,甚至还用上了影视宣传误导的路线。其中《朱蒙》将今江苏一带也臆想为自己的古代版图,把中国比做掠夺者,很多韩国影视剧服装越来越像汉服,甚至原版照搬朱子深衣、半臂等汉服款式。有日本学者指出:韩国将歪曲的历史当做考据的正史播出,没有任何解释说明,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有愚化民众、潜移默化其他国家观众,变相抢夺历史文化的叵测居心。
  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加入到复兴汉衣冠礼仪的行列中。从2003年,在中国汉族日常生活中绝迹了长达358年之久的汉服被电力工人王乐天第一个穿上街起,到现在的全国各地都有汉服社、各行各业的人士加入,复兴已过近十年光阴。  

               那么怎样识别汉服? 
图片
 


     首先,汉服形制众多,并不固定。因为断代的原因,复兴并没有选择其中某一个款式复原,而是各朝代并行。以现代汉服常见领型来说,就有交领、圆领、对襟、袒领(U型领)、方领等多种。
  其中交领最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它交叉呈y型右衽的意义:"左为阳,右为阴",左片须覆于右片上,寓意阳刚正直,如果反之,则是家中有丧事或逝者穿着。  
     对此,孔子曾发微管之叹: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要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影视剧和综艺节目都疏于考证,经常出现左衽的错误而不自知。   
    汉服的袖型常用有直袖、广袖、垂胡袖等,其中直袖和广袖为大众所熟知,垂胡袖又称琵琶袖,是模仿牛脖子上的囊袋,类似络腮胡子的形状制成,袖口局部收褶,袖口后有兜余量,可放细小物件,袖型曲线柔和。
  半臂,肖似今天的短袖外衣,始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袖长及肘,衣长及腰,先为隋代宫廷内官、女史所穿,唐代时又传至民间,是历久不衰的形制之一。  
    论整套汉服种类,女式有齐腰襦裙、袄裙等。男式有玄端(礼仪场合穿着)、道袍、直裰、澜衫等。男女皆可穿着的有曲裾、直裾(在唐代,一时还有女子着男装的风气),其中道袍并不是指道士的衣服,而是明代士人阶层的主要服装,后在清政府的禁令中,从僧侣道士处保存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去一些寺庙,有出家人仍穿交领的缘故。
  在外衣分类中,除了半臂,还有披风、褙子、斗篷、比甲、大氅  这些都是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弃之何止可惜!
  汉服的回归,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穿上、天天穿汉服,更不是让其他民族都穿汉服,而是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外在的直观表现形式,让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下一代年轻人不要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  
    华夏复兴,衣礼携行:你见过春风三月,盛装徜徉在花雨中的和姬,也知那唱遍了京畿道唤醒大韩民族的阿里郎。如今,为何当他们在节日里熟练穿上礼服,我们却丢了衣裳?  
    当人们跟风庆度圣诞,狂热于万圣节,又是否想起自己的上元和冬至?  
   让记忆苏醒,盼有一日,传统文化不再被大众无差别分类为封建糟粕和守旧,归来的汉服不再被"笑问何处来"。
    华夏,不是一个赤裸的民族。  
    出自《醒狮国学》2012年第12期.专题《汉服,三百年落寞等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作者简介:翟梦玥,籍贯江苏南京,现于深圳居职漫画主笔。90后传统文化爱好者,作有卡通造型"汉服咩"及聊斋漫画插图等,尝试通过漫画形式让新一代人认可并喜爱中国文化,兼为"汉服深圳"公益社团文案负责与美术指导。
                              汉服复兴主题曲【重回汉唐】


 

文章评论

心素

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只愿这种文化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