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用青砖灰瓦涂抹下的历史古城
个人日记
抵达古城平遥时,已是夕阳渐落,背景色彩浓淡鲜明的傍晚时分了。透过汽车玻璃窗,首先映入眼帘的,竟是满目的青灰——高耸的城墙、造型古朴的建筑、安详浑然的街面。总之,视线所落之处,确无一例外地罩着青灰的色彩。立刻便有几个概念化的词定格于我的脑海:陈旧、苍凉、寥落。
没想到,还未下车,最初的平遥印象,就以这六个大字的清晰组合,呼之而出。
下车后,正笼罩在暮色之中的整座古城,奇目而入。极目远眺,惊疑顿生,这怎么能是一座生活气息厚重的民居?眼前分明是一幅浓淡相宜、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墨丹青:那浓抹淡描的暮色背景;那影影绰绰、座落有序的青砖灰瓦建筑;那明暗有间、层次分明的自然留白,我敢肯定,凡是到此采风或游览的人,无不被眼前这光影作用下,如波潮涨退般神秘、立体、真实的墨青古城画卷所吸引、所震憾、所刺激,接下来迫不及待的寻根追源,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在一个古色古香、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庭院式的客栈落脚并简单用过晚餐后,我们便被牛姓的小导游安排,坐古城特有的电瓶车,到古城繁华街市——明清街,见识那平遥特有的“三大宝贝”牛肉、漆器、山药粉了。
大概因这里前一天刚下了小雨的缘故,寂静的街面街容如被洗刷过一样,灰青一色,流光溢波。不知这牛小导操作下的电瓶游车主是故意施招,绕来绕去,还是古城内青砖裹瓦的大街小巷形貌相似,曲折蜿蜓,胡同迂回,反正转了几条灰街灰面之后,我们便辨不清了东西,怎敢来去自若,往返于所栖客栈!?
所幸的是,透过迂回中偶然大开着的青砖灰瓦镶砌的大门,我的视线触及了深宅串院里古城平民的生活一角:或凌乱,或整洁,但既平实又可靠。
车到目的地,一行三十人乖乖跟随牛小导直奔繁华闹市——明清街中段的一家特产商铺。这牛小导乐此不彼引导的商铺,商品玲琅满目:闻名遐迩的酿造老醋、松软鲜嫩的平遥牛肉、工艺精细的推光漆器……,大家怎一个“赏”字了得?大包小包、争相购买,以免平遥之行留下遗憾。
如果不是平遥满街满巷的青砖灰瓦频撞我的视线;如果不是因其“造就”的古城早已“寥落”着我的内心,并刺激着我渴求探究的目光,那么,我可能也终会误入牛小导迷途,又会糊里糊涂地乘那“弯弯绕”的电瓶车和大伙原道返回客栈了,如果真是那样,那才是此行真正的遗憾!
可我要看砖,那青一色的灰砖;我要见瓦,那随处相接的片片瓦片。我知道,从平遥进入我视线的那一刻起,其实是以这砖瓦形成的城墙、角楼、民宅等介入的。这青砖灰瓦直白着平遥的历史;这低调朴实的建筑色调,昭示着平遥百姓生活的史实:没有渲染,没有装饰,没有威风凛凛的炫耀,有的是风霜几千年,直接进入的生生不息、源源流长的平民生活!
我自作主张走出了这家商铺,却见识了各具特色价廉物美的上百家商铺,也见证了古城著名的繁华闹市——明清街,距离我们的栖息客栈仅一街之距的事实。实际上,明清街南北走向,客栈正在街北之尾处,根本不用坐什么出价不菲的“弯弯绕”电瓶车,步行前往,才是一举几得。好在对我来说,若没有坐电瓶车的经历,真不能体会到平遥古城胡同连着胡同的曲折,和那深宅串院里平常人家的生活写实。
在这里,我的相机似乎失去了作用,因为无论我拍摄的是古城的一段雄伟的城墙,还是一座民宅或一垛口相间的堞楼,却总是灰暗的色调,实在没有生息与生气,难道那流淌在如我一样行者心中的古城之魂,仅仅是一个符号和意象?
当然不是。午夜时分,当我们同行的几人又相约重返明清街,深入街南古墙跟下、宅巷口旁的小吃滩时,那从古城千年古道里袭来的串堂清风,丝丝入身、入心、涉魂;那不时侧肩而过,身着道具式的巡捕古装、轻敲提锣、喊着“平安无事”,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巡夜人员,实乃韵味十足。他们既在演绎古城历史市井画面,又在维护着古城的治安秩序;那近观墙垣残损、举目遮档视野的青砖灰瓦宅居,平添着苍凉、沧桑之感;那温和、辛苦、节俭的小商、小贩,蕴涵着世代晋商的内敛、智慧和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所有这些,让虔诚捕捉古城精魂的我,一下子真真切切有了感觉,那是一种抛开平遥古城的城墙、城楼、宅居,以及星罗棋布的日升昌票号、县衙、文庙大戏堂等名胜古迹的单个实体,能占据人思想空间的东西!那是一颗浮澡的心、走马观花的脚步无法企及的境界!
说到底,古城的魂,应该是人们用思想品味出来的平遥的历史感,它看不见摸不着,但那抹不去的沧桑和千年积淀的神韵,本不是一张像片或一个摄影师的技艺所能表现和捕捉到的。而游遍平遥古城后,同样真真切切感受到,古城是用遍布名胜的青砖灰瓦涂抹出来的,是这些砖瓦撑住了平遥百姓一代一代的生活!
可以说,平遥古城就是以这些青砖灰瓦来表达自己的,没有这些青砖灰瓦的生活,平遥活的就失去了意义。可令人担忧的是,这样一座建造于明洪武年间入世二千多年本该毫不质疑传世的古城,这样一座历经几代人、甚至在无数天灾、人祸中,终幸免于难保存完好,如此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古城,差一点儿就被一些今天的败家子以所谓城市化的改造和开发为由而毁于一旦;差一点儿她的后代就永远见不到了夕阳余辉下那如潮涨潮退般立体、动态、真实的水墨丹青画卷;差一点儿世人就不能去立体再现如《清明上河图》般、泱泱几千年前市井生活的活生生的画面……
看来,真正想去捕捉古城的精魂,还得从今后或未来如何确保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永不被毁损,如何担当起一种无声的保护和捍卫中国文化遗产的责任去努力。
没想到,还未下车,最初的平遥印象,就以这六个大字的清晰组合,呼之而出。
下车后,正笼罩在暮色之中的整座古城,奇目而入。极目远眺,惊疑顿生,这怎么能是一座生活气息厚重的民居?眼前分明是一幅浓淡相宜、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墨丹青:那浓抹淡描的暮色背景;那影影绰绰、座落有序的青砖灰瓦建筑;那明暗有间、层次分明的自然留白,我敢肯定,凡是到此采风或游览的人,无不被眼前这光影作用下,如波潮涨退般神秘、立体、真实的墨青古城画卷所吸引、所震憾、所刺激,接下来迫不及待的寻根追源,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在一个古色古香、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庭院式的客栈落脚并简单用过晚餐后,我们便被牛姓的小导游安排,坐古城特有的电瓶车,到古城繁华街市——明清街,见识那平遥特有的“三大宝贝”牛肉、漆器、山药粉了。
大概因这里前一天刚下了小雨的缘故,寂静的街面街容如被洗刷过一样,灰青一色,流光溢波。不知这牛小导操作下的电瓶游车主是故意施招,绕来绕去,还是古城内青砖裹瓦的大街小巷形貌相似,曲折蜿蜓,胡同迂回,反正转了几条灰街灰面之后,我们便辨不清了东西,怎敢来去自若,往返于所栖客栈!?
所幸的是,透过迂回中偶然大开着的青砖灰瓦镶砌的大门,我的视线触及了深宅串院里古城平民的生活一角:或凌乱,或整洁,但既平实又可靠。
车到目的地,一行三十人乖乖跟随牛小导直奔繁华闹市——明清街中段的一家特产商铺。这牛小导乐此不彼引导的商铺,商品玲琅满目:闻名遐迩的酿造老醋、松软鲜嫩的平遥牛肉、工艺精细的推光漆器……,大家怎一个“赏”字了得?大包小包、争相购买,以免平遥之行留下遗憾。
如果不是平遥满街满巷的青砖灰瓦频撞我的视线;如果不是因其“造就”的古城早已“寥落”着我的内心,并刺激着我渴求探究的目光,那么,我可能也终会误入牛小导迷途,又会糊里糊涂地乘那“弯弯绕”的电瓶车和大伙原道返回客栈了,如果真是那样,那才是此行真正的遗憾!
可我要看砖,那青一色的灰砖;我要见瓦,那随处相接的片片瓦片。我知道,从平遥进入我视线的那一刻起,其实是以这砖瓦形成的城墙、角楼、民宅等介入的。这青砖灰瓦直白着平遥的历史;这低调朴实的建筑色调,昭示着平遥百姓生活的史实:没有渲染,没有装饰,没有威风凛凛的炫耀,有的是风霜几千年,直接进入的生生不息、源源流长的平民生活!
我自作主张走出了这家商铺,却见识了各具特色价廉物美的上百家商铺,也见证了古城著名的繁华闹市——明清街,距离我们的栖息客栈仅一街之距的事实。实际上,明清街南北走向,客栈正在街北之尾处,根本不用坐什么出价不菲的“弯弯绕”电瓶车,步行前往,才是一举几得。好在对我来说,若没有坐电瓶车的经历,真不能体会到平遥古城胡同连着胡同的曲折,和那深宅串院里平常人家的生活写实。
在这里,我的相机似乎失去了作用,因为无论我拍摄的是古城的一段雄伟的城墙,还是一座民宅或一垛口相间的堞楼,却总是灰暗的色调,实在没有生息与生气,难道那流淌在如我一样行者心中的古城之魂,仅仅是一个符号和意象?
当然不是。午夜时分,当我们同行的几人又相约重返明清街,深入街南古墙跟下、宅巷口旁的小吃滩时,那从古城千年古道里袭来的串堂清风,丝丝入身、入心、涉魂;那不时侧肩而过,身着道具式的巡捕古装、轻敲提锣、喊着“平安无事”,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巡夜人员,实乃韵味十足。他们既在演绎古城历史市井画面,又在维护着古城的治安秩序;那近观墙垣残损、举目遮档视野的青砖灰瓦宅居,平添着苍凉、沧桑之感;那温和、辛苦、节俭的小商、小贩,蕴涵着世代晋商的内敛、智慧和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所有这些,让虔诚捕捉古城精魂的我,一下子真真切切有了感觉,那是一种抛开平遥古城的城墙、城楼、宅居,以及星罗棋布的日升昌票号、县衙、文庙大戏堂等名胜古迹的单个实体,能占据人思想空间的东西!那是一颗浮澡的心、走马观花的脚步无法企及的境界!
说到底,古城的魂,应该是人们用思想品味出来的平遥的历史感,它看不见摸不着,但那抹不去的沧桑和千年积淀的神韵,本不是一张像片或一个摄影师的技艺所能表现和捕捉到的。而游遍平遥古城后,同样真真切切感受到,古城是用遍布名胜的青砖灰瓦涂抹出来的,是这些砖瓦撑住了平遥百姓一代一代的生活!
可以说,平遥古城就是以这些青砖灰瓦来表达自己的,没有这些青砖灰瓦的生活,平遥活的就失去了意义。可令人担忧的是,这样一座建造于明洪武年间入世二千多年本该毫不质疑传世的古城,这样一座历经几代人、甚至在无数天灾、人祸中,终幸免于难保存完好,如此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古城,差一点儿就被一些今天的败家子以所谓城市化的改造和开发为由而毁于一旦;差一点儿她的后代就永远见不到了夕阳余辉下那如潮涨潮退般立体、动态、真实的水墨丹青画卷;差一点儿世人就不能去立体再现如《清明上河图》般、泱泱几千年前市井生活的活生生的画面……
看来,真正想去捕捉古城的精魂,还得从今后或未来如何确保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永不被毁损,如何担当起一种无声的保护和捍卫中国文化遗产的责任去努力。
文章评论
慎思明辨
这是我写的值得喜欢的一篇文章,今天来读,依然身临其境,恍若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