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力更

个人日记

——能使心身得以牧放的桃花源
又一次重游梅力更,不为别的,是为了牧放一下在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中困乏已久的身心。
那次我们是和久违的朋友相约而去的。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正处于责任担当状态的我们,因为彼此不得不为工作、为生活奔波繁忙,过去能经常享受着朋友间的心灵邀约、交流,如今见面和相聚却越来越难得。时间一长,被搁浅的友情便要叹息,积聚的心身焦疲便想寻求释放。内心的需求、呐喊,终于使依然是挚亲好友的我们,不约而同想寻找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寻找一处能牧放心身的极地。
于是,梅力更——这个有灵气的地方,这片足以令我们流连其中休身养蓄的净土,成为那个小长假的快乐选择,成为那次我们家庭度假、挚友欢聚、每个人心身得以牧放一举几得的桃花源。
和所有的自然景观一样,空气清新、天蓝云白,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是包头近郊的旅游胜地——梅力更的自然特色。所不同的是,梅力更的山之险峻、石之奇特、水之旖丽、境之幽深,是地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黄土高原少见的,尤其在距离市区仅
30公里的地方,有这样一处安宁心境、修养性情的好去处,真是人类与自然的造化!它是这方水土对这一方人丰厚的回馈吧。
细细回味,梅力更的意境不是三言两语能道破的,悟解它,需要去欣赏缤纷自然的点点滴滴,带给人们的视觉惊奇和心灵促动。在虔诚的朝拜时,在生命的顽强上,在雄立的险峰处,在嶙峋的怪石间,在剔透的飞瀑下,在温婉的清泉旁……。总而言之,天地融合,山水相依,是梅力更最生动的景境。
那天,进入梅力更游览区,已是光影清晰的上午
9时许。按以往,这个时间适合爬山,可我们想观到夕阳映照下的“彩瀑”,且因为一行十几人要在这儿过夜,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回味登高的乐趣,因此游览的路线便与众游人“倒行逆施”了。
当磨拳擦掌的游客都向山脚涌去时,我们正驻足在建于清康熙十六年,距今三百多年的梅力更召“广法寺”院内。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庙宇,别看这些经多次修缮,依然透出岁月毁损痕迹的一座座庙堂名不见真传,可它确确实实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唯一——它是唯一用蒙古语念经的黄教喇嘛庙。站在庄严肃穆、质朴无华的梅力更召历史简介的碑文前,始才获解了梅力更的历史和其名称为蒙语“智慧”的含意,并引发奇想:这肯定是一块风水圣地,不然,当年怎能在此建造“智慧”之召?遗憾的是,我几次来到梅力更,从没有把目光停驻到这里,也从未将山、水、智慧、生命和这里的经文净土关联起来。
下午,当我们攀援着索链,或扯着顽强扎根于石崖缝隙中的杂树丛草,途经矗地而立的巨石“女娲补天”,逆着那一抹山高水长、依山傍石、欢奔而下的溪流,再次登上险峻的梅力更山后,已是傍晚时分了,虽然没见到想象中的“彩瀑”,但那飞流直泻、碧透清冽、击石有声,宛若一曲高山流水般的飞瀑,那造物主以智慧缔造的、足以让自然之子抒怀荡魄,题名“智水潭”即智慧之潭的自然景观,透着仙灵之气、幽雅之态、清凉之感,呈现在兴高采烈的大人、孩子们的面前。
那一刻,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心境的超越和心情的舒朗、惬意。眼前和脚下的山与石本无生命,而因为有生命之水相依相存,便使它蕴藏着生命的智慧与真谛。这当然是一处显灵修身的风水宝地!
晚上,同行十几人夜宿琴湖山庄。静谧中,伴着夜空偶尔传来的悠扬的歌声,和着泉水叮咚入耳的节拍,共同感受爬山劳累后的乐趣,尽情畅谈生命、生活、快乐的意义,享受着泉水的亲肤、沐浴,恍入世外桃源。在这样的桃花源里,我们困乏已久的心身怎会得不到牧放?不仅如此,每个人心灵所企及的久远的和谐也蕴含其中。

文章评论

发烧39度

语境似信手拈来,文字似娓娓道来,不得不说,文字拿捏的功夫非常到位,但细细品味,结构上感觉有点乱,感悟性的东西,似应置于文字最后为好,另结尾收笔处,似有些急躁。 在我以为,散文或者“小品文”,似乎有两类读后耐人寻味,进而广为传播,一类是纯粹的“小品文”,着意描写生活中的小情趣,但言语上须俊俏、活泼,偶尔添些隽永的东西,如:梁实秋写的大多属此类;另一类则是在文化、历史、典故上着意描写,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旅游地的这一切,进而发些幽思之情,甚至对文化、艺术的思考和见解,如:所谓文化学者余秋雨当属此列。 依此看来,散文当以有“眼”为好,这“眼”才是散文之精华,启迪读者之所在。 斗胆直言,一点拙见,不恭之处,企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