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居面前赏黄花

个人日记


 古居面前赏黄花

    当春天迈开脚步向我们走来的时候,真是挡也挡不住。进入三月,更是春光明媚,到处灿烂若花,让人心醉情迷。

正在这心旌摇曳之时,忽然接到一个邀请,说是清明短假期间到白杨采风,活动是由县作协组织的。我有些犹豫,更有些心动。犹豫在于自己只是作协新成员,只几篇拙文铅发于本地刊物。比不得协会高手荟萃才子如云,他们总是才思泉涌,美文佳作屡见报端,怕去了捉襟见肘、贻笑大方。而之所以心动,在于“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多年的夙愿,而因为职业和性情的限制,所去地方偏少,多年总是龟缩一地。而白杨是早闻其名,未临其地。此行正好可以打破宅居的生活状态,透透清新的空气,沾染一点文学气息,为沉闷的心灵送去一点微光。

清明次日,早早来到徽园门口,坐上统一安排的中巴上路。同去的人儿并不多,大概十几人而已,但周德钿、程富金几位前辈都在,为采风平添了几许分量。

前一天看过天气预报,说是当天有小雨,但真正成行才发现,阴霾已被吹得烟消云散。大概是乌云见了阳春,也会休憩躲藏的。

中巴驶过南源口,听组织者接了一个电话,说是一位吴姓文友在大阜北岸等待上车同往。暗自庆幸,此行又多了一位交心人。

很快,车子在大阜停下,吴姓文友车前一现身,恍然才知是大阜小学校长吴东光,也算是是教育同仁。虽然是同在一条战线一个战壕,但真正相识是2013年上半年县里组织“鸿欣·清风苑杯”廉政格言警句、楹联原创大赛,我俩双双获奖。吴东光以一联“廉泉廉池廉亭因廉享誉四海;贪名贪利贪官缘贪遗错万年”摘得第一名。而我也因“双眸向前(钱),须知碎月明晃晃;一手握拳(权),常思练江水清清。横批——廉洁问政”的楹联作品获得二等奖。此后留心关注,吴在诗歌、散文等方面也颇有造诣,多次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文或在评比中斩获大奖。可以说是一位典型的创作型人才。

诧异的是,专家型领导并没有上车。倒是诚挚热心地把我们一干人等请到了学校。

一进大阜小学,校园不大,但整洁、素雅。墙上的宣传标语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似乎也带着楹联的气息,映衬着主人的才思文韵。

大路尽头,就是学校办公楼,二楼栏杆一条长长的横幅 “热烈欢迎歙县作家团来我校开展创研活动”鲜红醒目。但更加吸引人们眼球的是一楼那条一米多长的标语“醉美春天北岸行”,文字简练,颇有诗意。特别是一个“醉”字让人心头一暖,将我们从校外集镇的嘈杂浮华中解脱开来。

再三邀请之下,大家在学校会议室小坐一把。吃着香蕉,剥着桂圆,还有吴校长的开场白和镇领导的欢迎词,让我们感受着主人的热情与好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真没想到文化也能享受“座上客”的待遇。只是希望这不是组织者的个人魅力和文化素养带来的偶然机遇,而是市场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接下来的安排精心有意,走老街,看祠堂,感受历史沧桑。这倒颇合我心,北岸路过多回,但真正驻足观赏却从未有过,此次正好,可以把早就听闻的几处名胜古迹看个够,也算是临时补个课。

沿大阜村头旧街进村,青青的石板已经被水泥路代替,规整而略显平淡,街道两旁大多是近年新建的房舍,旧居已难得一见,只零星的几间破败地挤在瓷砖楼房的夹缝中喘着粗气。略显失望地绕过几个弯,一座高大旧宅的屋角突兀眼前,还以为到了一徽商大户人家。只听到有人叫到 “这就是潘氏祠堂”,我才知道声名颇显的潘氏祠堂到了。

来到正门,祠堂果然气派。门厅为五凤楼式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中为院落,石板铺地,古朴沧桑。而粗硕的中柱,高大的厅梁,更是气势壮观,动人心魄。而雀替、平盘斗等处雕刻的“百马图”, 雕饰精美,引人入胜。潘祠不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天井中的百年金桂,树干老遒沧桑,枝叶曲折交错,低头看去,根部不见土,只从天井东边石缝中伸出,枝干向西弯折,努力向天井上方光亮探去,远望犹如一桩漂亮的徽派盆景。

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点,徽州古民居外墙森严壁垒,屋内居室局促昏暗,仿佛与世隔绝。而天井巧妙打破了沉闷的房屋布局,在封闭的空间开一天窗,承接雨露,沐浴阳光。既体现了徽商旧人祈福纳财的商业理念,也反映了古徽州人外方内圆,安贫乐道的哲学思想。

金桂的生长上扬与天井采光泄水形成强烈反差,给人审美的震撼。许多文友纷纷在树前合影,我则呆站一旁,暗自惊叹生命的瑰丽与顽强。

感叹浮想之时,大家又催促着上路了,下一站是北岸廊桥与吴氏宗祠。北岸与大阜两村相邻,穿过朴实狭长的街道,沿棉溪河溯流而上,远远就看见风雨廊桥卧波而立,着实造型别致蔚为壮观。取了几处远景,请人帮忙留个影,以备回去品玩。急急向前准备看个究竟,先到村中一片空场,又一座气势恢宏的祠堂立在场地右侧,原来就是吴氏宗祠。虽然空场略显凌乱,堆满了建筑材料,杂乱地停靠着本土和外地的车辆。祠堂左侧和右前方几幢砖瓦房突兀刺眼,场地上健身器材的布局也不和谐,但外在环境的错乱不堪丝毫也遮挡不住祠堂的震撼气势和迷人风韵。

宗祠现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字墙须弥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祠堂三间三进。刚入门厅“至德堂”,一块乾隆御笔提书的匾额高挂主梁之上,突显着堂屋的身份地位。“享堂”月报梁、金柱粗硕宏大,多为白果树制成。中、后两进院栏由 “黟县青”刻成的“西湖十景”和“百鹿图”刀法融精致古朴,堪称徽雕典范。只是“寝殿”石狮望柱头刻,不少已经失落,几块残破的石板雕栏和屋顶脊兽,默默地躺在角落喘息。而与潘氏宗祠相同的命运,祠内最具代表的狮子斗拱木雕,头部全被铲除,让人颇感遗憾。任何一个时代,当文化被当成四旧革掉性命的时候,剩下的只能是悲凉。

对廊桥情有独钟,从吴氏宗祠右侧小巷稍转,就到了风雨廊桥。民居祠堂见过不少,廊桥却目睹不多。许村的高阳桥曾经到过,比这似乎久远,但为双孔石墩,无论长宽和设计,都没有这等的气派。北岸廊桥为三孔石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廊为砖木结构,廊桥的一端上书“谦庵旧址”,一端写“乡贤里”,侧书“西流毓秀”。 字体遒劲丰腴。东西两面长廊墙体装饰精美,东侧廊墙八个大型方窗,均以砖砌成龟纹或梅花纹;引人瞩目的是西侧廊墙八个花窗,造型图案各异,或满月或古瓶或树叶或葫芦,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同去的吴小朋老师奇思妙想,透过花窗,将远山、流水、人家摄入其中,俨然成了精美的装饰画。而北端西侧凭窗外置的“美人靠”,不时有男游客倚栏留影,风趣地演绎着新的内涵。

游完两处胜景,不觉已到中午,赶紧到车上集中,准备前往下一站。组织者解释到终点白杨再用午餐,可能要迟点。大家兴致高昂,没有怨言。似乎,一个上午的文化大餐,已让众人饱食不饿。有时,精神的满足可以缓解甚至替代肉体的需要。

一路往白杨而去,路开始放窄,蜿蜒而平坦。两边的油菜花渐次多了起来,金灿灿的点缀在山间。白杨村渐近,只是未见高高的白杨树。当年初闻白杨村名,首先想到的是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而今不见白杨树,村子名字如何得来,又有着怎样的文化来源呢?正在纳闷之时,同行的作协副主席吴宪鸿发话了。原来,他就是地地道道的白杨人,经他解释,我们方才明白,白杨村名依据原住民姓氏而起,村子最早居住的是白和杨两姓,后来不知何时两姓销声匿迹,吴、汪等姓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村中主角。

这样看来,村子与白杨树确实没有渊源。但是细细想想,古往今来徽州人质朴、坚韧,力求上进的品格,不正是白杨树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思想伴随着车子绕过一道道弯,翻过一道道山,最后终于在村口空地停下,此时已是十二点半。中午由吴东光校长接洽安排,在白杨小学食堂用了农家菜,饭菜地道、本真、原汁、原味。一如乡里人的品格。饭后,大家急匆匆地往村里逛去。

与北岸的繁闹零乱不同,白杨村显得静谧与洁净,无论是房屋的布局还是道路的铺设,都给人齐整感。许多老旧的古民居保存完好,整个环境给人秩序井然的感觉。走在幽幽古巷,犹如跨越时空,身居明清旧朝。

山川,有时隔绝了交通和往来。但另一层面,也起到了保护文化延续民风的作用。这也许是为什么小小的黟县城保有了西递宏村文化遗产,而大大的徽州府却鲜有重量级文化遗存的重要原因。

在吴主席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他家祖居——据说是村中最大一户人家。抬头望去,果然不虚此名。粉墙黛瓦,古朴典雅,高高的马头墙鳞次栉比、参差错落。转身进屋,似乎空间不大,小巧而精致。但是犹如迷宫,迈过一个门槛又是一间厢房,穿过一个过道,又是一个厅堂。每一进都是一个独立的开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据说房屋有“三十六个门阙”。从房屋结构、砖木雕刻、门楼装饰及建设规模来看,不像是官宦之家,倒像是富庶之地。记得上海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曾经在20125月在上海师大学报上发表过一篇《徽究》的学术论文,文中言道“与盐典巨商麋聚的歙县西乡及水南的雄村、岑山渡一代不同,白杨当地出现的商人主要是一些中下层的徽商。这一点与邻近的徽杭公路沿线之大阜北岸相比亦颇有差别”,看来此处也部分得到验证。不过千万不要把富裕和浅薄联系在一起,厅堂中挂着的吴皖生等名家的画作会让你领会宅屋浓厚的文化底蕴。

白杨十八村,村庄不小,存留的古民居有百余幢。不过最具特色的已看过,其他的也就外围走了走。驻足幽深的巷弄,仰望一线长空,在黑与白的对比中探秘历史,反思今天,似乎也别有韵味。

恍惚之中到了村子另一头,亮闪闪的明黄再一次映入眼帘,兴奋着人的每一根视觉神经。此时虽说并不是赏油菜花的最佳季节,微谢的黄花与泛青的豆荚夹杂在一起,色彩并不是那么的纯正,但在朦胧的远山和灰黑的屋墙的映衬下,依然是那样的艳丽,吸引着文友们按下快门。

返回途中,一道气派的徽式门庭又止住了我们的步伐。这是新建的一户人家,与吴主席正好是亲戚,过去同在吴家祖居住过。砖饰门庭上嵌有繁体手写的三个字——“淡宁园”。不少人在议论猜测,我揣测园名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取句首两字合成。所谓“字如其人”,简单的三个字透射出主人的品位和追求。

敲门而入,主人盛情迎接。院内风味优雅,虽然是新式建筑,但上翘的屋角飞檐、曲折的木质回廊、灵动的小桥流水、虬劲的树桩盆景、雅致的书法壁照,与熟悉的美人靠、嶒崚的假山石,精巧的仿古家具搭配摆设,让大家啧啧称赞。谁能想到,古朴的徽文化元素也能与现代的建筑构造如此巧妙而有机地结合。

一直以来,富庶了的徽州后人新建的房屋庭院花费不菲,但大多是横平竖直的几何块状结构。古朴的徽式元素要么丧失殆尽,要么生硬怪异地嫁接在西式建制之上。不知这“淡宁园”能否成为今后徽派建筑延续发展的方向,为未来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改造的典范。

回城的时刻到了,山路依然弯弯,杜鹃依旧红艳,但总挡不住车子前行的脚步。此行来去,入眼的又何止是青山!

 

后记: 201446日,作协相邀去北岸白杨采风,宅居多时,禁不住民居古韵和田野春光的诱惑,随团而去,附庸风雅,浸润春情。返家之后,颇有感悟,几经整理,遂成此文。   古居是对古民居、祠堂等徽派建筑的泛称;黄花既是时下油菜花的具指,又借黄花闺女之词,取其年轻之意,喻指以古观今,展望徽文化的未来。 



文章评论

一江春水

拜读,有文采,只是标题中的黄花不知主任所指什么?

香樟

仿佛看见l高中时代的你

姗姗来迟

宏辉哥哥给我做个徽州旅游攻略,我要带朋友来玩一次!